
华法林抗凝的有关问题
临床有许多需要抗凝的病人 如下肢静脉血栓 换瓣术后 在次对抗凝口服华法林的问题做一说明 希望能够对有此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1. 抗凝的影响因素很多 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的建议是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不变就是华法林的剂量始终要依据INR值的检查结果来调控。我们都知道,换瓣术后INR值要求控制在1.8-2.5之间,低于1.8要增加药物剂量,高于2.5要减少药物剂量,这就是我们调控华法林的总则。因此,当你服用了所谓“可能会影响抗凝的食物和药物”后怎么办,就是复查INR,根据结果决定华法林的用量。
2. INR检测值显著增高怎么办?
目前对于国人换瓣术后,我们建议的抗凝标准是:INR值维持在1.8-2.5之间。当INR大于2.5时,可以根据具体数值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方法包括:停用华法林,或者给予维生素K1,或者输注新鲜血浆以及浓缩的凝血酶原制剂三种方法。一般停用华法林4~5天后,INR值可以显著下降。而给维生素K1可以使INR值在24小时内显著下降。
一般来讲,只有当INR值大于4时,出血危险性才会增加,当INR值大于5时,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即使INR值过度延长,出血的绝对危险仍然很低,所以许多医生常通过停用华法林来处理INR值高达5~10的病人,除非患者具有出血的高危险素质或者已经有了出血症状。因此,对于INR值大于2.5,小于3的患者,不要有任何紧张情绪,通过停药一次,隔日复查INR值,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就可以了。不过,对于INR值过高的患者还要认真对待,下面转述一下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出版的抗凝指南中,对于INR增高的处理原则。
(1) 当INR值超出治疗范围但是小于5,患者没有出现临床重要部位出血或进行手术而需要快速逆转INR值时,华法林可以减量,或者停用。在INR值接近期望范围时再以较小的剂量重新给予。
(2) 如果INR值在5到9之间,患者没有出血,也没有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可以停用华法林1~2天,当INR值降至治疗范围时再以较小的剂量重新给予。对于出血危险性较高的患者给予口服维生素K1(1~2.5mg)并停用华法林。
(3) 急诊手术或者拔牙需要快速逆转INR值并期望INR值在24小时内下降时,可以给予口服维生素K1 2~5mg,如果INR值在24小时后仍然较高,可额外再给1~2mg维生素K1。
(4) 如果INR值大于9,但是不伴有临床重要部位出血,应该给予口服维生素K13~5mg并期望INR值在24~48小时内下降,密切监测INR值如果有必要可重复给予口服维生素K1。
(5) 如果因为严重的出血或华法林过量(INR>20)而需要快速逆转抗凝,应该静脉缓慢注射10mg维生素K1,并依据情况紧急程度补充新鲜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浓缩剂。必要时可每12小时给一次额外剂量的维生素K1。
(6) 如果发生威胁生命的出血或者华法林严重过量,凝血酶原复合浓缩剂替代治疗是必要的,静脉缓慢注射10mg维生素K1作补充治疗,根据INR值可重复使用。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K1后如果要重新应用华法林,应该给予肝素直到维生素K1的作用被反转而且患者恢复华法林敏感性。
5. 抗凝过程中发生出血怎么办?
根据患者的出血程度可以分为小出血和大出血。
对于小出血,常见的如口腔(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淤斑或者血肿、眼球结膜下出血、镜下或肉眼血尿、呼吸道出血、月经增多或黑便等,绝大多数经短期减量或暂停服药1~2次后出血得以控制并逐渐吸收,出血控制后可恢复治疗剂量的INR值水平,这种出血多不影响继续治疗或导致严重后果。另外,部分患者反映双下肢小腿易出现紫斑,可能与毛细血管破裂有关,我常建议患者少量服用维生素C,以提高毛细血管壁的柔韧性,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对于大出血,如脑出血或严重的内脏出血,需要到医院就诊,快速用药终止华法林的抗凝作用。
对于INR值超出治疗范围时发生的出血,一旦出血停止或者出血原因被纠正即可开始重新应用华法林。对于INR值维持在治疗范围内即存在出血危险的患者,应将INR值降低到1.5~2.0之间,使抗凝效果减弱但不至于消失。
6. 抗凝期间后想做其他手术怎么办?
首先,根据手术大小决定相应的对策。如果是拔牙或身体表面的浅表手术,可以适当减少华法林剂量,将INR值维持在1.8左右就可以手术了,术后注意适度增加压迫止血时间就可以避免出血,必要时可以应用氨甲环酸或氨基乙酸冲洗口腔帮助止血。如果是较大的手术或急诊手术,应尽可能在手术时将INR值降至1.0~1.5水平;由于病人是不允许出现抗凝的“真空”状态的,所以必须辅以低分子肝素或肝素治疗。一般手术前停华法林4-5日,并加用低剂量肝素(5000U皮下注射)或低分子肝素至手术当日的凌晨。
其次,手术后当晚开始恢复华法林用药,同时加用低剂量肝素或低分子肝素至少4-5天,因为华法林口服后需经3-7天才出现抗凝作用,通过监测INR,达到目标INR值后,停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
本文是李金柱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