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等分挂线治疗医源性肛管狭窄的疗效分析
医源性肛管狭窄是肛门手术后引起的肛管狭窄,亦是肛管手术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随着肛门疾病患者的增加,肛门手术的数量逐渐上升,尤其痔疮患者的手术的增加,不规范的手术治疗,都会造成此并发症,增加患者痛苦。我科自2016年起,收治医源性肛管狭窄患者50例,采用三等分挂线治疗,取得满意疗效,大大解除患者痛苦,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科收治因痔疮,肛裂等肛门手术造成的肛门狭窄患者50例,病史,症状,体征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有痔疮等手术病史,术后一月至半年来诊,患者精神紧张,对排便有恐惧感,排便困难,大便时肛门疼痛明显,大便稀可排出,便干时排出困难明显,疼痛加重,大便变细,排便如挤残留牙膏状,肛门梗阻感,有时需灌肠辅助排便。肛门检查见肛门疤痕形成,或伴有未愈合的切口,肛门紧缩,肛门指诊纳入困难或仅容一食指通过,患者疼痛明显,可触及肛管张力增加,肛管呈环状狭窄,肛门括约肌无弹性,经结肠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8-68岁,手术后1月-半年;对照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20-67岁,手术后1月-半年。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在肛门后正中位行肛门外括约肌及疤痕切断术 患者取胸膝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肛周浸润麻醉,在肛门后正中距肛缘1.5cm处行放射状切口,长约0.5cm,深达皮下,持血管钳入切口内挑出部分括约肌肌束连同狭窄疤痕切断,修剪切口呈V型,断端结扎彻底止血后肛管内置引流管,加压包扎。
1.2.2观察组 行肛门三等分挂线术 患者取胸膝位,常规消毒铺巾,行肛周浸润麻醉,以肛门为圆,在12点,4点,8点处三等分肛门为点,分别挂线;先于12点处肛门狭窄疤痕外缘行0.5cm切口,弯血管钳由此口垂直狭窄环于基底部穿过,在狭窄环上缘粘膜穿出,钳夹拉回皮筋,提起皮筋两端,紧贴狭窄环扎紧皮筋,同法处理4点,8点位,术毕,肛管内置引流管,加压包扎。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半流质饮食,静脉滴注抗生素7d,第二天常规换药,荆芥熏洗剂坐浴,肛泰栓纳肛。
1.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 患者排便通畅,不受大便性质影响,肛门无梗阻感,肛门切口愈合,肛指食指进入通畅,括约肌无痉挛。好转 患者排便尚通畅,大便干时有梗阻感,但是能顺利排出,切口愈合,肛指能顺利进入。无效 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2结果
治疗后临床疗效观察及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外,患者各项症状,体征均明显得到改善,患者都能通畅排便,肛门无梗阻感,两组治愈情况见下表:
表1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对比
组别 例数 治愈 好转 无效 治愈率
观察组 25 25 0 0 100%
对照组 25 21 3 1 84%
观察组治愈率,好转及无效方面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医源性肛管狭窄常因痔的治疗引起,痔的治疗方法繁多,若医生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不注意无菌操作,治疗方法不当,就容易造成此并发症。临床常见于痔手术前扩肛不充分,术中切除过多皮肤,创面过大,不保留皮桥,缺少对肛管皮肤的相应保护,以及术中未及时松解括约肌;或内痔注射不当,注射消毒不严格,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剂量过大,注射部位在齿线以下或深入肌层,均可导致感染引起狭窄(1)。此外PPH的应用增加,术中不规范应用,荷包缝合位置过低,缝合组织过多,术后未及时扩肛,亦可引起此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临床治疗观察发现,三等分挂线疗法治疗医源性肛管狭窄,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既避免了疤痕组织脆,易出血的特点,又可以最大限度的松解疤痕组织,缩小切口。通过勒割肛管狭窄疤痕环,充分缓解肛管紧张度,松解肛门括约肌,增加肛门括约肌弹性,降低排便时直肠内的压力,恢复肛管的顺应性,从而恢复正常排便,消除了肛门括约肌的痉挛,有效促进肛门切口的愈合,避免因过度切断括约肌带来肛门失禁的危险。手术创伤小,术后出血少,患者痛苦低,住院时间短,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适合临床操作。
1黄乃健.中国肛肠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825.
本文是徐晓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