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田培超 三甲
田培超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小儿内科

什么是小儿猩红热, 如何诊治

5564人已读

定义

l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以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及疹退后皮肤脱屑为特征。多见于5-15岁儿童,少数患儿于病后2-3周可因为变态反应发生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病原学

l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革兰染色阳性。该菌对热及干燥抵抗力不强。可分为A~U(无I、J)19组,猩红热主要由A组引起, A族产生外毒素叫红疹毒素,可产生皮疹和其他的症状。不同菌株所产生的红疹毒素的抗原性也不同,期间无交叉免疫力,故猩红热治愈后,如再感染另一型菌株可再致病。

流行病学

l1.传染源:主要是猩红热病人和带菌者。尤其是轻型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l2.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用具或食物传播,或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l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以2~10岁小儿多见,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

发病机制

l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主要产生化脓性、中毒性、变态反应性三种病变:

l1.化脓性病变:病原体通过M抗原黏附于咽部黏膜,使局部产生炎症而引起咽峡炎和扁桃体炎。后侵入邻近组织,引起咽后脓肿、扁桃体脓肿、中耳炎等。

l2.中毒性病变:病原菌所产生的红疹毒素等,进入血液循环后可引起发热头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和皮疹。红疹毒素可使皮肤血管弥漫充血,从而使皮肤普遍潮红并在充血明显处形成猩红色皮疹。

l3.变态反应性病变:个别病人于病期第2~3周可在心、肾、关节滑膜组织等处出现变态反应性病变。

临床表现

l病情可因机体反应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典型病人可有以下四期:

l1、潜伏期:通常为2-3天,短者1天,长者5-6天,甚至更长时间

l2.前驱期: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咽痛、全身不适。体温38~40℃之间。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状或片状白色脓性分泌物,易剥离。软腭处可见针尖大小出血点或红疹。病初舌被白苔,红肿的乳头突出于白苔之外,称为白草莓舌;以后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为红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常肿大并有压痛。

l3.出疹期:大多在发病12~36小时内出现皮疹,个别可延缓到2天以后。皮疹特点:

l1)皮疹先见于颈部,24小时内蔓及躯干及四肢,在皮肤充血的基础上,均匀分布针尖大小之红疹,有的呈鸡皮样突起,有的疹间尚可见到正常皮肤。压之褪色,皮肤呈苍白压痕,数秒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为“贫血性皮肤划痕”。临床表现

l2)颜面特征:面部仅发红,但无点状疹,口周不红,也无疹,显得苍白,故称“口周苍白圈”,98%病人有此体征。

l3)皱折处特征:如肘窝、腋窝、胭窝、腹股沟等处,因皮肤受压引起暗红色条状形出血疹,医学上称为“帕氏征”。

l4)口腔特征:此期咽部极度充血,皮疹出现后3~4天,舌苔脱落,露出生生肉样舌面和红肿的舌刺,很像成熟的草莓,医学上称为“杨莓舌”,一般7天左右消退,这一征象约半数以上病人可以见到。

l恢复期:发病的第一周末开始出现皮肤脱屑。脱屑是猩红热特征性症状之一。有时由于脱屑的出现可以做为回顾性诊断。皮疹旺盛者,则脱屑多(90%病人有脱屑)。面颈部为细屑,躯干四肢为小磷片状,手掌足掌为大片状脱皮。大约经2~4周脱完,无色素沉着。如能早期正确治疗,出疹轻,可无明显脱屑。

l其它特殊类型:

l1)轻型:全部病程中缺乏特征性症状。症状轻,皮疹稀少,往往出现典型的皮疹脱屑或并发肾炎时,才取得回顾性诊断。这型的病人由于容易漏诊,得不到充分治疗或适当处理,续发肾炎的可能性反而较多。

2)中毒型:起病急骤伴有严重的毒血症状,如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可伴有中毒性心肌炎及感染性休克。皮疹往往呈紫红色或出血性。

l3)脓毒血症型:除临床症状较重外,伴有化脓性播散病灶,死亡率高。此型目前很少见到。

l4)外科型:细菌经损伤的皮肤侵入,故无咽炎及草莓舌,而有局部急性化脓性病变,皮疹首先出现在伤口附近皮肤,然后蔓延至全身。

辅助检查

l1、血常规: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增高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占80%以上。

l2、尿液:一般可有少量蛋白,多为一过性。并发肾炎时,蛋白增加,并出现红、白细胞和管型。

l3、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l4、咽拭子涂片免疫荧光法查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l5、红疹退色试验呈阳性。

l6、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成阴性。

诊断

l典型皮疹、帕氏线、“草莓舌”等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

l再结合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以及流行病学特点可诊断

l对于缺乏显著症状的病例,应仔细询问病史,咽拭子细菌培养、转白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

l治疗原则:强调早期彻底治疗,防止并发症。包括:

l隔离

l一般治疗

l抗生素治疗

l并发症的治疗

l1、隔离 按呼吸道隔离至咽拭子培养3次阴性、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出现,无培养条件者应在正规治疗7d后再解除隔离

l2、一般治疗 保证水分及营养供给,充分休息,加强口腔护理,可用复方硼砂溶液或氯己定(洗必泰)含漱液漱口,每日4~6次;注意皮肤清洁,大片脱皮时应任其自然脱落,避免强行撕破。

l3、抗生素治疗 首选特效药物为青霉素。用药后90%病人2~3天退热,平均24小时细菌培养转为阴性,疗程至少10天,重者可加大剂量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头孢菌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l4、激素:重症病人可考虑用强的松或氢化考的松。

l局部治疗:外科型病人,注意局部伤口换药及护理。

田培超
田培超 主任医师
郑大一附院 小儿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