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侵袭性纤维瘤
概念:侵袭性纤维瘤病又称韧带样型纤维瘤病、韧带样肿瘤、肌肉腱膜纤维瘤病 。Farlances于1832年首次描述此疾病, 随后Mueller将其命名为硬纤维瘤病, Kiichols提出其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新版肿瘤分类中, 将该疾病定义为软组织中间型肿瘤。
侵袭性纤维瘤病是一种起源于深部软组织的纤维母细胞克隆性增生性病变, 主要见于肌肉内结缔组织及其被覆的筋膜或腱膜, 常向邻近肌肉组织或脂肪组织内浸润性生长, 通常手术切除后容易复发, 但一些病例可出现疾病稳定和自行消退现象。
病因:侵袭性纤维瘤病病因尚不清楚, 可能是遗传、内分泌和物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结缔组织生长调节缺陷。伴有Gardner综合征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呈家族性发病, 提示本病有遗传学基础。它常发生于妊娠期或妊娠后妇女, 提示内分泌因素可能参与肿瘤生长过程, 因此临床上常采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和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治疗。此外, 约25%的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局部病灶有创伤史。近期研究显示, 侵袭性纤维瘤与胃间质瘤 (无论腹外, 还是腹内) 在肿瘤生长过程中可能有一些共同基因起作用。
发病部位:侵袭性纤维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 上下肢近端和腹部为其好发部位。根据侵袭性纤维瘤病发生部位不同, 可分为腹外纤维瘤病、腹壁纤维瘤病、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3大类。腹外纤维瘤病预后较差, 复发率可达40%~60%, 主要发生于肩部和上臂、胸壁和背部、大腿和前臂, 头颈部较少见。腹壁纤维瘤病多起自于腹壁的肌腱膜结构, 尤其是腹直肌、腹内斜肌及其被覆的腱膜。腹腔内和肠系膜纤维瘤病常起源于盆腔和肠系膜。
临床表现:典型的腹外纤维瘤病表现为深在、界限不清的质硬肿物, 常无明显诱因下发现而就诊, 微痛或无痛。有些病变可为多灶性, 少数病变可引起关节活动度受限, 侵及神经时可引起疼痛或麻木等临床症状。临床上腹外纤维瘤病很少发生恶变及远处转移。典型的腹壁纤维瘤病见于年轻的妊娠期女性或产后女性, 以产后1年以内更为多见。盆腔纤维瘤病表现为缓慢生长的肿物, 一般无明显症状, 当肿物增大时可被触及, 常被误诊为卵巢肿物。肠系膜纤维瘤病可为零星病例, 也可呈家族遗传性, 此时常伴有Gardner综合征。该类患者大部分表现为无症状的腹部肿物, 有时可出现轻微腹部疼痛, 偶见出血或肠穿孔引起的急腹症。
手术切除是侵袭性纤维瘤病的一线治疗方法,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 可分为肿瘤内切除、肿瘤切除和根治性肿瘤切除, 相应的切缘结果分别是R2、R1和R0。目前研究报道的侵袭性纤维瘤病单纯手术有效率变化很大。Wood等 总结了近20年的相关文献, 发现侵袭性纤维瘤病手术有效率在13%~76%之间变化, 这可能由研究病例之间的差异造成。
侵袭性纤维瘤手术切除后预/侵袭性纤维瘤手术切除后预后影响因素有肿瘤部位、大小及手术切缘等。年龄大、腹外肿瘤、肿瘤体积大可能是侵袭性纤维瘤病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
目前手术切缘对于侵袭性纤维瘤病预后的影响仍存在很大争议。Leithner等 报道了包含260例侵袭性纤维瘤病的Meta分析, 对比R1、R2和R0不同切缘侵袭性纤维瘤病术后复发情况, 认为手术切缘是肿瘤复发的重要因素。但Phillips等对109例侵袭性纤维瘤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发现手术切缘与复发没有明确的相关性。
2.放疗
由于侵袭性纤维瘤手术复发率较高, 放疗被用于其临床治疗, 尤其对于采用R1、R2手术切除及姑息性疗法的患者。
3.内分泌治疗
侵袭性纤维瘤病治疗模式在21世纪后开始转变, 药物治疗被广泛应用。因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孕期妇女中较多发, 雌激素被认为与侵袭性纤维瘤病发生有关。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他莫西芬、托瑞米芬等被应用于治疗侵袭性纤维瘤病。Bocale等报道168例采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 (托瑞米芬、他莫西芬) 治疗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效果, 总体有效率为51%;对他莫西芬抵抗的患者改用托瑞米芬可能有效, 这种对不同内分泌药物产生不同反应结果可能揭示了侵袭性纤维瘤病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4.抗炎治疗
侵袭性纤维瘤病的抗炎治疗通常是单独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西乐葆、双氯芬酸等) 或与内分泌药物联合应用。
5.干扰素治疗
6.化疗
7.靶向治疗
8.“等待观察”治疗
侵袭性纤维瘤病“等待观察”治疗是治疗模式中的新方式。Salas等 研究报道, 对27例侵袭性纤维瘤病进行“等待观察”治疗, 随访27个月, 其中6例 (22.22%) 出现进展, 5例 (18.52%) 出现肿瘤自发性消退, 提示侵袭性纤维瘤病在生长过程中存在静止期, 表明“等待观察”治疗是可行的。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