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宋铎 三甲
宋铎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普外科

中西医关于痔疮的认识比较

3130人已读

痔是人类特有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肛门直肠疾病的发病率为59.1%,而其中痔占所有肛肠疾病中的87.25%,故而民间有“十人九痔”之说。痔的发生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危害,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制度的差异等原因,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虽然对痔的认识、发展、治疗等方面拥有各自的见解,但都为痔科学的发展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 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痔”这一字对疾病的表达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医学纲目》有:“大泽之中有小山突出为峙,在人九窍中凡有小肉突皆曰痔”,泛用于人体“九窍”的 “小肉突”,并非局限于肛肠。而至后世,医家统称肛肠科为“痔瘘”科。今日我们所提到的“痔”,常单指痔疮

1.1痔的简史中医篇

在我国殷墟出土的夏商时期甲骨文就见到了“痔”的原型。“痔”的病名的提出,首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山海经》的南山经:“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春秋时期已有治痔的专门医,《尸子卷下》中说:“医询者,秦之良医也,为宣王割痤,为惠王治痔,皆愈。”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痔的成因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汉代首创肛门栓剂和灌肠术等。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创造性地使用了蜜煎导“以内谷道中”,即如今肛门栓剂的原型。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记载了对痔等肛肠疾病的针灸治疗。《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篇》中 “凡痔与阴相通者,死”,是对肛肠病合并阴道瘘、尿道瘘的最早论述。

隋·巢元方《痔病诸候》中概五痔为: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又加以气痔和酒痔共七类。同时,较早记载了防治痔疾的导引术:“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

唐·王焘《外台秘要》转引许仁则将痔按部位分为内外两痔:“此病有内痔,有外痔。内但便即有血,外有异。外痔下部有孔,每出血从孔中出”。

宋《太平圣惠方》中创造性的使用枯痔钉疗法:将砒溶于黄蜡中,捻为条子,纳痔瘘疮窍中;并载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的结扎疗法。

金元四大家则主张以“清热祛毒、凉血散瘀”来治疗痔瘘疾病。如《丹溪心法》中:“治法总要,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运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入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提出了内外兼治,书中许多内服外用方药至今仍为临床习用。徐春甫《古今医宗大全》引《永类钤方》肛瘘的挂线疗法,解决了肛瘘术后引起肛门失禁的问题,沿用至今。

清代,《外科大成》和《医宗金鉴》在整理古代医著基础上注重实践,对痔疮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论述更为详细而系统,并分痔为二十四种。

1.2 传统医学关于痔的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痔的发生多为脏腑本虚或禀受胎毒,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劳力负重,情致失调,大便难出,加之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等因素影响,而致气血失调,血不循经,经络瘀阻,筋脉横解。

外感六淫:《医宗金鉴》云:“痔疮形名也多般,不外风湿燥热源。”可见,六淫侵袭多以风湿燥热最为常见,外邪入侵,循经下扰,与肛周气血相搏结而成痔。

内伤七情:情致不畅、不节,而有突然强烈 、长久的情致刺激,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诱发痔疾。

体质虚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气血失养而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为痔。

湿热下注:饮食不节,嗜食辛辣酒醇,滋生湿热,下滞肛周,气血运行不畅,邪气突出为痔。

气滞血瘀:临厕怒责,劳力负重,起居失当而致气血纵横,经络交错,瘀阻不通,留滞肛门而成痔。

2 在西方,“痔”源于拉丁字”pile”,寓意“小肉突”,希腊字”haemorrohoids”取其典型症状“流血”。 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壁画中反映的宫殿内肛门保护医,被后世尊为肛门专科医的始祖。

2.1痔的简史国外篇
公元前2550年巴比伦的Hammurabi法典载有:“如果医生治愈肠病,病人当酬之以五银币。”希腊的医圣Hippocrates(公元前460~前375年)最先提出以“流血”为依据的痔的病名,即Haernorrhoiden。并较为详尽地论述到了肛门指诊法和痔的灼灸,切除,结扎等疗法。他认为痔可以防止胸膜炎,疖子,丘疹等疾病,并与肝脏病有关,也就是被后世称为痔的“安全阀”学说。
古罗马的CelSUS(公元前25~公元14年)在《医学》一书中对痔手术主张切除时结扎上方直肠粘膜,不要过多伤害肛门组织,先切除位置较低的痔疮,以免流血影响手术进行,尚属首创。Galen(公元131~201年)依据痔的大小、数目、形态、位置和性质,将痔分为五类,主张药物治疗和必要的手术治疗。

拜占庭帝国的御医伊提厄斯(527~565年)认为:“痔是由血液下流引起的,很象动脉瘤,从而造成了许多痛苦,甚至导致死亡”,并提出彻底切除术。他的手术方法是首先让病人节制饮食,大量饮水,然后用镊子把痔疮拉出体外,进行消毒后结扎并切除。拜占庭的另一位医生保尔(620~690年)也主张对痔疮进行结扎。1918年在罗马庞培城考古中发掘出一窥器,鉴定为公元79年制成,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肛门镜。
印度的梵文中也有对痔的手术记载,并强调手术前后用碱水和灼灸的办法进行消毒。经卷《疗痔病经》(750~774年),主张用经文治疗。阿拉伯的医生则多采用加伦的办法进行手术。中世纪英国医生Ardezne采用烧灼治痔。
十八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人体解剖学与外科学的发展, “静脉曲张”、 “安全阀”、“肛垫下滑”等学说相继问世。痔的治疗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2.2近现代医学关于痔的发生机理

关于痔的发生机理目前尚无统一见解,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下列因素:

静脉曲张学说:人类的直立,久坐久立,排便,增加腹压(如妊娠)等均影响静脉回流,使静脉内压增高;排便摩擦,局部感染、慢性刺激等对粘膜下静脉的损伤,影响静脉回流,使静脉张力下降。

血管增生学说:直肠粘膜下层丰富的动静脉交通联合支即直肠海绵体过度增生而为痔。

肛垫下移学说:母痔区高度特化的血管性衬垫称为肛垫,如因支持它的结缔组织损伤而下移,并合并出血、不适等即形成痔。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汇贯通,医学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医学者继承祖国医学治疗肛肠疾病的优良传统,并汲取西方先进医疗科学技术,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创新,开创出一套具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理念体系,推进痔科学达到一个新高度,造福痔疾患者,服务人民。
宋铎
宋铎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