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个月患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治疗方法
6~18个月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治疗目的:中心复位并维持复位,防止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可选择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闭合复位为首选。(一)复位前牵引(二)闭合复位
闭合复位在全麻下进行,术中可行髋关节造影证实复位效果(推荐但不是必须)。闭合复位前根据内收肌是否紧张行内收长肌切断,必要时同时切断髂腰肌肌腱。以轻柔的Ortolani手法复位,并记录最大外展度数及内收脱位时的外展度数,两者差值为复位安全区。内收肌和髂腰肌的松解有助于增加安全区。同时记录是否需要内旋来维持复位。如果安全区<20°或需要超过10°~15°的内旋来复位,则认为是复位不稳定,此时可结合造影结果考虑切开复位。(三)髋关节造影髋关节造影时患儿平卧位,可选择正前方或内侧(内收肌下方)入路,术中辅助透视。正前方穿刺入路:穿刺点位于腹股沟中点股动脉外下方1 cm处,垂直入针;内侧穿刺入路:穿刺点位于内收长肌下方,针尖指向同侧肩锁关节。
术中透视:造影池<2 mm,为满意的中心复位;造影池2~7 mm且无明显间置物,提示部分病例通过石膏固定后的“靠港”效应可以达到复位;造影池过宽(>7 mm或同股骨头直径比>16%),或臼缘软骨(Limbus)内翻、股骨头位于臼缘软骨以外(LeveufⅢ型或Tonnis造影结果Ⅲ度),均提示头臼间有软组织嵌顿并阻挡复位,此时应结合复位安全角考虑切开复位。
(四)切开复位
如果没有达到稳定的中心复位,则应考虑髋关节切开复位。切开复位可采用内侧入路或前方S⁃P入路(年龄>1岁的患儿)。内侧入路的优点为分离范围较小,出血少。缺点为视野小,可能会损伤旋股内侧动脉,从而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尚有争议);其次是通过内侧入路无法进行关节囊的修整与缝合[60]。内侧入路包括:①前内侧入路(Weinstein⁃Ponseti):耻骨肌和股鞘间隙进入[61];②内侧入路(Ludloff):耻骨肌(前)和内收长、短肌(后)间隙进入[62];③后内侧入路(Ferguson):内收长、短肌(前)和股薄肌、大收肌(后)间隙进入[63]。切开复位可能需要处理的、阻碍复位的结构包括:①髂腰肌肌腱;②葫芦型缩窄的关节囊;③内翻变性的髋臼缘软骨(Limbus);④增粗变长的圆韧带;⑤臼底脂肪组织;⑥挛缩的髋臼横韧带。
(五)人类位石膏固定人类位指髋关节屈曲95°~100°、外展40°~50°、旋转中立位。
建议石膏固定时间为3个月,6周时可更换石膏,评估复位。该阶段固定的目的为稳定复位。3个月后更换为外展石膏或支具继续固定3~6个月,之后可改为间断外展支具。该阶段固定的目的为促进髋臼发育。
(六)单纯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鉴别诊断:①髋关节完全脱位,股骨头与髋臼完全无接触。②髋关节半脱位,股骨头与髋臼仅有部分接触,Shenton线中断,包括TonnisⅠ度和部分TonnisⅡ度脱位病例。通过MRI或髋关节造影,根据臼缘软骨和股骨头的关系能够准确鉴别半脱位和脱位;此外,外展45°、内旋位X线片可辅助鉴别半脱位(可复位,Shenton线连续)和完全脱位(不可复位)。③单纯髋臼发育不良,表现为股骨头覆盖不良,不伴股骨向上移位,Shenton线连续。髋关节MRI能辅助髋臼发育不良和半脱位的鉴别。
治疗:①单纯髋臼发育不良:定期随访观察,严重者可夜间佩戴外展支具;②髋关节半脱位:佩戴外展支具,每3个月复查。应选择合适的外展支具,最好能同时控制髋关节,以达到足够的外展,但外展不能超过55°~60°,以防股骨头坏死的发生。
(七)治疗后转归及处理
1.头臼中心复位
停止治疗后观察,每3~6个月摄片一次。2.术后再脱位
一是安全角小、闭合复位不稳定,人类位石膏难以维持复位。应放弃闭合复位,择期切开复位,行骨盆和股骨截骨。
二是切开复位后再脱位,应择期行骨盆、股骨截骨。
3.头臼复位,但残余髋臼发育不良
早期的中心复位能最大程度发挥髋臼的塑形潜力,减少髋臼发育不良的发生。髋臼发育不良表现为髋臼陡直、髋臼指数>24°、Shenton线连续。应佩戴外展支具,尤其是夜间;密切随访至骨成熟,观察髋臼包容[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CE角)]改善情况及是否出现半脱位。闭合复位后残余发育不良的手术指征仍无定论。
评估指标包括:患儿年龄、髋臼指数、髋关节偏离中心的程度(CE角、髋关节间隙差值≥6%)[等。一般认为可以观察到4~5岁,若髋臼指数和CE角无改善则考虑手术干预。4.残余半脱位
表现为Shenton线不连续,通常伴有髋臼发育不良。可佩戴外展支具,密切随访,观察6~12个月。摄X线片尤其是站立位骨盆正位X线片,如显示有持续存在的半脱位(Shenton线中断)应手术矫正。髋关节MRI有利于明确半脱位程度和髋臼软骨外缘覆盖情况。若X线片表现为持续改进,处理同(3.)。5.残余股骨头坏死:应使受累的股骨头置于髋臼的包容下,使其修复和塑形。具体的处理方法同(3.)、(4.)。
本文是张洪毅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