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毛病,可致大麻烦—手癣、足癣的预防和治疗
近日,随着天气变得炎热,皮肤科门诊就诊的手癣、足癣患者也在增多。手癣、足癣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淄博市中医医院东院区
手癣和足癣是指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足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趾)间、手掌、足跖及侧缘,严重时可波及手、足背及腕、踝部。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表真菌感染,从区域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来看,全球自然人群发病率在10%以上。在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中,足癣占1/3以上。
足癣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尤以“两足一手”型手足癣更为突出。皮肤癣菌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可因混穿鞋袜,裸足在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行走,密切接触病原菌而被感染。浅表真菌感染在患者不同部位之间也会自身传播,如足癣可引起手癣、体股癣及甲癣,如约1/3足癣患者常伴有甲真菌病。环境因素在浅表真菌感染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湿热地区和高温季节是皮肤癣菌感染高发的促发因素。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或免疫功能受损亦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足癣复发率高,约84%的患者每年发作2次以上。足癣对有些患者的健康、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有明显的影响,如超过半数的患者因为瘙痒而影响睡眠甚或工作及生活。
根据皮损形态手癣和足癣临床上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但临床上往往几种类型可以同时存在。
水疱型
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在分布,疱壁厚,内容物澄清,干燥吸收后出现脱屑,常伴瘙痒。
间擦糜烂型
以4~5和3~4趾趾间最为常见,多见于足部多汗、经常浸水或长期穿不透气鞋的人,夏季多发。皮损表现为趾间糜烂、浸渍发白,除去浸渍发白的上皮可见其下红色糜烂面,可有少许渗液。患者瘙痒明显,局部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可导致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

鳞屑角化型
皮损多累及掌跖,呈弥漫性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自觉症状轻微,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
手癣与足癣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但分型不如足癣明确。损害初起时常有散在小水疱发生,而后常以脱屑为主,病久者呈现角化增厚。损害多限于一侧,常始于右侧拇指、掌心、第二、第三或第四指掌处,渐累及整个手掌,自觉症状不明显,常伴有鳞屑角化型足癣,呈现特征性的“两足一手综合征(two feet-one hand syndrome)”,致病菌常以红色毛癣菌为主。
手足癣有时可伴有癣菌疹,这是患者对真菌或其代谢产物产生的变态反应,与原发癣病病灶(以足癣多见)炎症反应剧烈或治疗处置不当有关。
手足癣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真菌直接镜检和培养。鳞屑角化型手足癣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率较低,结合真菌培养可以显著提高真菌检测的阳性率。
取皮损活动性边缘的鳞屑或水疱壁,以10%~15%氢氧化钾(KOH)溶液作载液制片,显微镜下可见分隔、分支的透明菌丝或关节孢子即为阳性。新型的真菌荧光染色法有助于辨识标本中的菌丝和孢子。
手足癣还需与其他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脓疱性细菌疹、二期梅毒等)相鉴别。此外,还应与手足部位的皮炎湿疹、汗疱疹、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和掌跖脓疱病等相鉴别。主要借助真菌学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
手足癣的治疗目标是清除病原菌,快速解除症状,防止复发。手癣和足癣治疗药物的选择、用药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外用药、口服药或二者联合均可用于手足癣的治疗。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手足癣临床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疾病及患者依从性等因素。
局部治疗
目前临床常用的外用抗真菌药物如下。
咪唑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克霉唑、益康唑、咪康唑、酮康唑、联苯苄唑、异康唑、舍他康唑、奥昔康唑及卢立康唑等。根据不同的药物,可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 包括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由于该类药物在体外对皮肤癣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每日1~2次外用,一般疗程2~4周即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其他抗真菌药物 包括阿莫罗芬、环吡酮胺、利拉萘酯等,外用每日1~2次,一般疗程需要4周。
角质剥脱剂 包括水杨酸等,可联合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
外用药物可根据皮损类型选择不同的剂型,如水疱型可选择无刺激性的溶液或乳膏剂型;间擦糜烂型可先用温和的糊剂或粉剂使局部收敛干燥后,再用乳膏等其他剂型,此型保持局部干燥非常重要。鳞屑角化型可选择乳膏、软膏等剂型。
单纯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起效快、费用低,安全性好。但因疗程长、药物涂布不均或病灶未能全覆盖及因涂药局部不适等因素易造成患者依从性差,还可因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局部药物渗透性差等因素,致使疗效不佳及复发率高。对于鳞屑角化型手足癣患者,一般建议疗程4周以上或联合应用系统抗真菌药物。
系统治疗
系统治疗与局部治疗相比,具有疗程短、用药方便、不会遗漏病灶、患者依从性高、复发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局部治疗疗效欠佳、反复发作、鳞屑角化型、受累面积较大、不愿意接受局部治疗及伴有某些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目前手足癣治疗常用的系统抗真菌药包括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氟康唑治疗手足癣国内、外相关资料较少。伊曲康唑一般建议成人200 mg/d,水泡型和间擦糜烂型1~2周,鳞屑角化型2~3周;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同伊曲康唑。
联合治疗
抗真菌联合治疗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对于单独外用治疗疗效不佳的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及皮损泛发的患者,可以考虑给予口服加外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常用的方法是一种外用药物联合一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还可以缩短疗程、降低费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但安全性方面需要注意口服抗真菌药物的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两种外用药物的联合可选用抗真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如咪唑类联合丙烯胺类药物等。
某些并发症的处理
伴有癣菌疹时,在积极治疗手足癣的同时,对于癣菌疹应遵循皮炎湿疹类疾病的处理原则进行抗过敏治疗。
伴发细菌感染时,如足癣部位继发细菌感染,局部应首先抗细菌治疗,待细菌感染控制后再行抗真菌治疗。对于下肢丹毒或蜂窝织炎应采用系统抗菌药物治疗,足癣部位积极抗真菌治疗,以避免丹毒复发。
伴发非皮肤癣菌感染时,如合并念珠菌或非皮肤癣菌性霉菌,在选择抗真菌药物时,建议选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真菌药物。
健康教育
手足癣,尤其是足癣,容易复发或再感染。健康教育对防治足癣、降低其复发及减少传播至关重要。对患者开展以下宣教非常重要。
注意个人卫生:手足部洗浴后应及时擦干趾(指)间,穿透气性好的鞋袜,手足避免长期浸水,掌跖出汗多时可局部使用抑汗剂或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足部清洁干燥。
注意浴池、宿舍等场所公共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日常生活物品,如指甲刀、鞋袜、浴盆和毛巾等。
积极治疗自身其他部位的癣病(特别是甲真菌病),同时还需治疗家庭成员、宠物的癣病。
本文摘编于《手癣、足癣诊疗指南(2017版)》。
不只有手足癣,还有股癣、体癣、面癣、甲癣等等。




本文是商永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