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林国模
林国模 主任医师
中山市民众医院 儿科

小儿泌尿道感染,你想知道的都有。(下部)

1830人已读

这部的内容是来自于指南或课本,故经整理后免费献给大家,

.泌尿道感染病理生理(摘抄于课本)

细菌引起UTI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是宿主内在因素与细菌致病菌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感染途径

1、血源性感染

经血源途径侵袭尿路的致病菌主要金黄色葡萄球菌。

2、上行性感染

致病菌从尿道口上行并进入膀胱,引起膀胱炎,膀胱内的致病菌再经输尿管移行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这是UTI最主要的途径。引起上行性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大肠杆菌,其次是变形杆菌或其他肠杆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常是细菌上行性感染的直接通道。

3、淋巴感染和直接蔓延

结肠内的细菌和盆腔感染可通过淋巴管感染肾脏地肾脏周围临近器官和组织的感染可也许可直接蔓延。

(二)宿主内在因素

1、尿道周围菌种的改变及尿液性状的变化,为致病菌入侵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2、尿路器械的使用,尿道的侵入性操作。

3UTI病人分泌型IgA的产生存在缺陷,使尿中分泌型IgA浓度减低,增加发生UTI的机会。

4、泌尿系统异常先天性或获得性尿路畸形,增加尿路感染的危险性,如膀胱输尿管反流。

5、年龄新生儿和小婴儿抗感染能力差,易患UTI。尿布、尿道口常受细菌污染,且局部防卫能力差,易致上行感染。

6、免疫因素糖尿病、高钙血症、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镰刀状细胞贫血及长期适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其UTI的发病率可增高。

(三)细菌毒力

十一.影像学检查的解读(摘抄于指南)

1、泌尿系超声

建议首次发热性UTI均行泌尿系超声检查,其目的主要是发现和诊断泌尿系统发育畸形。但如果患儿既往已行泌尿系超声检查而无异常者,可暂缓该检查。

2、静态核素肾扫描(DMSA)

是一个指南推荐的检查,但普通的三甲医院难得几家可以进行该检查。

1)是诊断急性肾盂肾炎的金标准:急性肾盂肾炎时,由于肾实质局部缺血及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对放射性核素摄取减少。典型表现呈单个或多个局灶放射性减低或缺损区,但无容量丢失,也可呈弥漫的放射性稀疏伴外形肿大。对发热性泌尿道感染的婴幼儿,急性期行DMSA检查对于除外扩张型VUR~Ⅴ级)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急性期DMSA检查可应用于评估是否需要进一步进行MCU检查,意即本指南采纳自上而下分析法,更着重关注于泌尿道感染时肾脏有无受累。

2)肾瘢痕的发现:急性感染后6个月复查DMSA用以评估肾瘢痕。

3、排泄性膀胱尿路造影(MCU)

系确诊VUR的基本方法及分级的金标准。MCU常用检查方法:通过导尿管将稀释后的造影剂注入膀胱至患儿有排尿感,然后拔出导尿管并待患儿排尿,同时进行摄片。

MCU不应作为首次发热性泌尿道感染的常规检查项目,MCU应在超声提示肾积水或输尿管扩张除外梗阻性疾病,或DMSA提示急性肾盂肾炎、肾瘢痕,或泌尿道感染复发,及其他非典型或复杂的临床情况时完善。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需要追问患儿既往是否曾有不明原因发热而未行尿液检查的病史,因为临床一些所谓的"首次"发热性泌尿道感染患儿,往往可能已经是感染的复发,此时还是建议尽早完善MCU检查。

4、不同年龄儿童影像学检查推荐流程

1≤2岁患儿:首次发热性UTI,建议完善泌尿系超声及DMSA检查。如果泌尿系超声或DMSA检查结果异常,或是不典型泌尿道感染表现,建议在急性感染控制后进一步行MCU检查。如果泌尿系超声与DMSA结果均未见异常,则可密切随访观察,如有感染再次发作需考虑完善MCU检查。

2>2岁患儿:首次发热性UTI,可视病情而定。一般患儿完善泌尿系超声即可;若超声异常,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抗菌药物治疗48 h无明显好转者,则建议按上述≤2岁者完善相关影像学检查。

十三.小儿泌尿道感染的治疗(摘抄于指南)

治疗的目的是根除病原体、控制症状、去除诱发因素和预防再发。

(一)、一般处理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鼓励患儿多饮水以增加尿量,女童还应注意外阴部的清洁卫生。鼓励患儿进食,供给足够的热卡、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并改善便秘

(二)、抗菌药物治疗

1、选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1)感染部位:对急性肾盂肾炎应选择血液浓度高的药物,对膀胱炎应选择尿液浓度高的药物;

2)对肾功能损害小的药物;

3)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同时结合临床疗效选用抗菌药物;

4)药物在肾组织、尿液、血液中都应有较高的浓度;

5)选用的药物抗菌能力强,抗菌谱广,最好能用强效杀菌剂,且不易使细菌产生耐药菌株;

6)若没有药敏试验结果,对急性肾盂肾炎推荐使用二代以上头孢菌素或加酶的抗生素。

2、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

1≤3月龄:全程静脉敏感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治疗10~14 d

2>3月龄:若患儿有中毒、脱水等症状或不能耐受口服抗菌药物治疗,可先静脉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2~4 d后改用口服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总疗程10~14 d(目前尚没有研究比较急性肾盂肾炎的最适治疗疗程,英国推荐的方案为7~10 d)。

3)静脉抗菌药物治疗后继用口服抗菌药物治疗与全程应用静脉抗菌药物治疗相比同样有效和安全,两组在退热时间、复发率等方面均没有差别。

4)在抗菌药物治疗48 h后需评估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尿检指标等。若抗菌药物治疗48 h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5)如影像学相关检查尚未完成,在足量抗菌药物治疗疗程结束后仍需继续予以小剂量(1/3~1/4治疗量)的抗菌药物口服治疗,直至影像学检查显示无VUR等尿路畸形。

3、下泌尿道感染的治疗

1)口服抗菌药物治疗7~14 d(标准疗程)。

2)口服抗菌药物2~4 d(短疗程):短疗程(2~4 d)口服抗菌药物治疗和标准疗程(7~14 d)口服抗菌药物治疗相比,两组在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菌尿持续时间、UTI复发、药物依从性和耐药发生率方面均无明显差别。本指南推荐短疗程。

4、在抗菌药物治疗48 h后需评估治疗效果

包括临床症状、尿检指标等。若抗菌药物治疗48 h后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需要重新留取尿液进行尿培养细菌学检查。

5预防性抗菌药物

首次发生的UTI不推荐常规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VUR反流级别较低且泌尿系统超声及DMSA检查均正常者可尝试随访观察治疗,暂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但对于扩张型VUR,以及原因不明的UTI复发者,建议在控制急性发作后考虑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可减少泌尿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如果患儿在接受预防性抗菌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了泌尿道感染,需换用其他抗菌药物而非增加原抗菌药物剂量。预防用药期间,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剂量的1/3睡前顿服,首选呋喃妥因或磺胺甲基异唑。若小婴儿服用呋喃妥因伴随消化道不良反应剧烈者,可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或头孢克洛类药物口服。

林国模
林国模 主任医师
中山市民众医院 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