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读血常规
怎样看血常规的红系
看检验单,分三步走:(以HGB为例)
一、熟悉检验的原理、方法,知道检验的主意事项。
血常规3分类原理是电阻法,通过电阻法判断各种细胞的大小,进而分为红系、白系、板系;因为是扎手指,所以操作方法不当时容易出现检验误差。
血常规五分类原理是电阻法+荧光法,通过荧光可以看到细胞核的大小及个数,所以可以算出单核细胞、嗜酸细胞等。因为是抽血检查,检验误差相对较小。
注意事项为:最好在输液后2小时进行检查;实在无法停输液,检验在输液的另一侧抽血;
二、临床意义及分度
HGB升高的意义:假性增高见于血液浓缩(休克,吐泻,烧伤);继发性升高见于肺原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原发性升高见于红细胞增高症。
HGB减少的意义:红细胞生成不足;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贫血分度:120~90~60~30;新生儿小于145g/L,每1周下降10~15g/L,1~3月小于90g/L,4~6月小于100g/L,6月~6岁小于110g/L,7岁以上按成人。
生理性贫血:机体发育+暂时骨髓抑制。
红细胞变化的生理因素:a年龄与性别差异;b精神因素:兴奋、激动、恐惧、冷水浴等伴随肾上腺素增多,可导致红细胞暂时性增多。c剧烈体力运动和劳动:相对缺氧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d气压降低: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增生,高海拔地区。e妊娠中、后期血液稀释使红细胞减少;6个月~2岁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导致造血原料相对缺乏;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退等。
三、假阳性及假阴性。
本来贫血测出正常:血液浓缩、窗口期、检验误差
本来正常测出贫血:血液稀释、检验误差。
红系包含的内容: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测定(HG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相关计算公式:
MCH=HGB/RBC
MCV=HCT/RBC
MCHC=MCH/MCV=HGB/(MCV×RBC)=HGB/HCT
MCV/RBC的比值,>13.5,缺铁性贫血可能性大;<11.5,地中海贫血可能性大;
RDW升高与贫血程度正相关,重型地贫RDW也会升高。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肺含铁血黄素、慢性失血性贫血、慢性感染性贫血、铅中毒。
总结:急性贫血,要么失血,要么溶血;正细胞正色素贫血,警惕白血病;所有的贫血,后期都会合并有缺铁性贫血。
怎样看血常规白系
检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同前;白细胞平均半衰期为6.3小时;
白细胞的分布:骨髓池(中心池),循环池(血管池),边缘池(血管内皮);自学白细胞的分类。
白细胞升高的原因:
1、感染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立克次体、寄生虫、原虫、螺旋体。
2、应激呕吐、创伤、情绪、环境、温度。
3、药物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升白药
4、组织损伤疱疹性咽峡炎、疱疹性龈口炎、手足口病
5、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
6、肿瘤性疾病
7、过敏性疾病急性荨麻疹
8、结缔组织性疾病川崎病、JIA
9、食物因素
10、物理因素
11、化学因素
12、生理性新生儿、孕妇、运动、饱餐
13、脾切除术后
14、血液浓缩脱水时
15、实验室误差
白细胞减少的原因:
1、感染重症细菌感染,病毒,支原体。
2、药物抗生素、化疗药
3、血液系统疾病白血病
4、肿瘤性疾病
5、结缔组织性疾病SLE
6、食物因素
7、物理因素
8、化学因素
9、脾亢进
10、血液稀释
11、实验室误差
假阳性和假阴性:可对照原因得出。
可致白细胞升高、中性为主、CRP升高的病毒:
1、腺病毒2、柯萨奇病毒(疱疹性咽峡炎)3、疱疹病毒1型(疱疹性口腔炎)4、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5、流感病毒(甲流)
感染第一天可致白细胞升高、中性为主的病毒:
1、乙脑病毒(乙型脑炎)2、疱疹病毒6型(幼儿急疹)3、EB病毒(传单)4、呼吸合胞病毒(毛支)
总结:光凭血常规+CRP难以判断细菌感染,主要看临床;就算血常规+CRP完全正常也不能排除细菌感染;就算细菌感染,也不一定要用抗生素;发热小于3天,无明确细菌感染指征时,不用抗生素;发热大于5天,无明确不是细菌感染时,建议使用抗生素。
怎样看血常规板系
检验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同前;血小板凋亡时间10.8±4.2天;
影响血小板结果概述:血小板聚集、小红细胞数量、试剂的质量、抗凝剂的种类及比例、标本放置时间和反复混匀次数、血小板体积异常等均可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计数PLT;
血小板升高的原因:
1、克隆性(原发性):巨核细胞及其前期细胞的肿瘤性增殖,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病因不明,此时不仅血小板正常增殖机制失控,出现血小板增多,而且血小板的机能与形态也异常,易发生血栓与出血等并发症.
2、继发性:原发因素多种多样,如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播散性肿瘤,急性失血,溶血,感染与炎症,手术与外伤及某些药物等,其发生可能与血小板制造过多或分布异常有关.
3、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TPO基因存在突变,血小板生成素增高,罕见.
4、生理性:来自对血小板的血管外的动员,如运动后,不需治疗;血液浓缩。
5、假性增多:
A、溶血不完全,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将引起PLT假性增高。
B、试剂被污染,出现杂质微粒会使本底增高,导致最后计数结果偏高。
C、抗凝剂浓度增高,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PLT大小的碎片,使计数增多;
D、血3分类时,MCV值越小,小红细胞数量越多,被记录的PLT数就越多,血小板计数值就越高。
血小板增多数量的判断:
1、PLT>600×10^9/L时有意义;
2、PLT>900×10^9/L时有绝对意义;
3、PLT>1200×10^9/L时问题很严重。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1、血小板生成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等血液病,以及应用某些化疗药物后,此时常伴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
2、血小板破坏过多,多数原因不明,部分继发于自身免疫病及应用某些药物后;代谢性疾病。
3、血小板分布异常,常见于脾肿大等.药物,病毒,放射线等都会引起血小板的减少.
4、生理性减少。
5、巨血小板症,PDW明显升高,血小板轻微减少,但出血严重,主要是血小板质量有问题。
6、假性减少:
A、标本放置时间太长,易产生巨大血小板,引起血小板计数偏低;
B、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血块的可能性增加,消耗血小板,致计数减少;
C、采血过程中因操作缓慢、穿刺不顺、组织液混入,混匀不及时等均可促成血小板(PLT)聚集,导致计数结果偏低。
血小板减少数量的判断:
~~10~~25~~50~~100
极重~重度~中度~轻度~正常
总结:目前很多医院存在输血小板指征过松,用丙球太多,用激素太滥的情况。对于血小板减少,我们主要是去除病因,避免严重内脏出血和颅内出现,总数达30×10^9/L以上时,密切观察为主。其实血小板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时2×10^9/L的血小板比白血病化疗后20×10^9/L的血小板更安全。对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主要是免疫调节,大部分也有自限性。
本文是林国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