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宝离乳后,到底需不需要排残奶?
孩子离乳之后,很多妈妈都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乳房里面残留的乳汁需不需要排出来.
其实这是一个很神奇的问题。为什么说它很神奇,关键在于这个问题的提出是有时代背景的。古往今来,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关于这个问题的困扰。虽然在中医古籍里面确实有“乳衄”“乳泣”等论述,大体上相当于乳头溢血或者溢液,但是这个表现与哺乳结束以后的残留乳汁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即使真就有乳头溢乳,也多责之断乳未尽而已,并没有过多的问题。
反观现在把残乳这个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主要是伴随着部分“通乳机构”的兴起而出现的。社会上很多“通乳师”“母乳指导”等等,帮助了很多年轻的妈妈,但是他们也为学界提出了一个崭新的问题,即“残乳需不需要尽可能的排出?”
历史上没有排残乳一说,也没有说因此而造成很多乳房疾病。今天我们用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认识乳汁,首先乳汁就是生理产物,就比如口水,是由人体的某个腺体分泌的一种液体,无非是作用不同而已,因此理论上它不会造成人体的损害。当人体不再需要的时候,利用乳汁移除与否造成的垂体-乳腺腺体的负反馈,达到乳汁不再分泌的目的。至于腺体已经产生的部分乳汁,完全可以通过腺体的重吸收去除。当然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所以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成重吸收。我曾经见过哺乳结束2年而依然有乳汁溢出的患者,而本身并未对乳房造成影响。
相反,有些人很积极地排残乳,比如断奶之后3个月,6个月就积极地听从“专家意见”而去排残乳。之后很多患者对我的反馈就是“顾医生,排出来的乳汁是豆腐渣样的”“鼻涕样,太可怕了……”我完全相信这样的描述,但并不能据此认为这就是“毒”,需要去除。因为不断地从乳房移除乳汁,进一步可能造成乳汁的再分泌,有些人可能导致乳汁越来越多,迁延不去。一般我们都建议停止哺乳后3-6个月行超声检查,排除囊肿,实性结节等可能。如果此时还有乳汁,而且这样的乳汁分泌影响了生活或者工作,造成内心极度不安,可以采用中药或内服,或外敷治疗。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治疗是为了方便生活,减少忧虑而已,并非本身疾病需要。因此需不需要接受药物治疗达到“彻底断乳”,前提是“你说了算”,而不是医生说了算。
最近有研究认为,残留的乳汁作为一种非特异性的抗原物质(可以理解为相对于身体的一种异物,人体对它也会产生对抗反应),在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因此就有一些人坚定地认为需要排残乳。实际上慢性非哺乳期乳腺炎是一种非细菌性炎症,分为慢性肉芽肿性乳腺炎和浆细胞性乳腺炎。乳汁淤积造成的慢性炎症,更多的在浆细胞性乳腺炎中。浆细胞性乳腺炎又有一个名字,即乳腺导管扩张症,以乳头凹陷,乳头周围导管扩张,其内蕴含“奶酪样”膏状物,并伴有特殊臭味,挤压乳头时可以从乳头流出“粉刺样”液体,中医又称之为“粉刺性乳痈”。这部分患者当然是需要积极预防炎症发作。一者改善乳头凹陷,比如牵拉矫正,宝宝吮吸等,但是对于乳管发育异常,是先天病变,很少能够完全纠正;二者就是积极有效地排出导管内容物,减少内容物对乳管壁的刺激,这是可以做到的,而所谓的排出“残乳”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必须强调,这个时候的“残乳”不一定是乳汁,还包括一些脂质,脱落的导管上皮等等(可以想象成为自来水管里的铁锈),而这种“残乳”永远也排不净,需要这部分患者积极关注,长久预防,不仅仅限于断乳以后的某一段时间内。
当然不管哪种情况,我们目前积极推崇的自然离乳,也就是说通过宝宝和母亲之间自然而然地减少喂养,减少乳汁分泌,自然不存在残乳的问题。而中医也认为,女子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保持健康饮食,保持情绪开朗,是预防一切乳腺疾病的根本所在。
本文系顾锡冬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顾锡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