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悦秋 三甲
张悦秋 主任医师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分心不是我的错

5987人已读

案例:

刚开学,华文妈妈的手机就接到老师的一条短信,请她到学校去一趟。华文妈妈心中不由的升起一股怒气,肯定又是华文惹麻烦了。华文是个9岁的男孩,小学三年级学生。妈妈说他从小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上课时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是经常的事。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很快就是我行我素了好。在家里更为任性,天天动个不停,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做作业时不认真,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级里还能是中等,而到三年级以后学习成绩在班级倒数。

到了学校后,华文妈妈向老师诉说了为了管教华文伤透了脑筋,奖励没用、打骂也没用,现在已经无计可施了,在老师的建议下带着华文走进了医院。

分析

医生通过与华文妈妈深入细致的交谈并给华文做了心理测试与评估,初步认为华文患上的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发病率约为5-10%。其症状一般在7岁前表现出来,810岁为发病高峰期,男孩多于女孩。多动症孩子的分心、多动、冲动与脑神经递质数量不足、母亲孕期或生产时所造成脑组织器质性损害、父母的遗传因素、家长暴力式的管教有关。多动症可导致儿童成绩差、适应不良、自我评价低和家庭应激等问题。大约70%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成年后的心理性疾病也比正常人多5-10倍,对患者本人及社会都可造成较大危害。

具体对策:

在老师、医生的帮助下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

儿童多动症是病态,分心、多动、冲动的行为不是孩子仅仅靠意志就可以自我控制的,多数需要药物的帮助,不应歧视、打骂孩子,以免加重孩子的精神创伤。家长应对多动症患儿关心、体谅,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以免成儿童的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并求巩固。

父母的教育要保持一致

家长需纠正急躁、粗暴的缺点,也要做到避免对孩子溺爱、娇惯的弱点,努力做到热爱孩子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并加强同学校的联系,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可以逐步得到改善的。

控制一下孩子的饮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进食含有酪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含水杨酸盐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桔子等,以及进食加入调味品、人工色素和含铅、铝的食物,均可使具有发生多动症遗传素质的儿童发生多动症,或者使多动症状加重。相反,多动症的患儿只要限制这类食物,症状可明显减轻。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症患儿的要求不应过于苛求,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切莫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也不能急于求成。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要想完全矫正过来,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逐步进行。

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

应逐步培养多动症患儿静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通过行为训练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以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最后提醒家长,多动症患儿父母应和老师、医生经常保持联系,争取孩子、医生、家长、教师四方面的合作,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张悦秋
张悦秋 主任医师
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