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心脏早搏并非都有心脏病
【疾病概述】
正常心脏的跳动是规则的,各次心跳间隔时间基本相等,如果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在医学上称为过早搏动,即早搏。早搏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小儿心脏科门诊常见的一种症状和主诉,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早搏,临床上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小儿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心脏的解剖结构和传导系统均未发育完善,疲劳、精神紧张、焦虑、恐惧、惊吓,以及发热,药物使用不当均可引起早搏。但小儿心脏早搏不等于“心肌炎”,更不等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家长朋友们一定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明辨是非,不要恐慌,不要乱给孩子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也不要让孩子背上过多的精神负担。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早搏,应及时送医院进行心肌酶、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全面的心脏检查,以排除心脏器质性疾病。
【病因】
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疲劳、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所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心肌炎、先天型心脏并或风湿性心脏病。另外,药物如:拟交感胺类、洋地黄、奎尼丁中毒及缺氧、酸碱平衡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可引起过早搏动。健康学龄儿童约1%—2%有过早搏动。
【症状】
过早搏动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起波点可位于心房,房室交界或心室组织,分别引起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诊断】
1.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1)P波提前,可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2)P—R间期在正常范围;(3)早搏后代偿间隙不完全;(4)如伴有变形的QRS波则为心室内差异传导所致。2.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1)QRS波提前,形态、时限与正常窦性基本相同;(2)早搏所产生的QRS波前或后有逆行P波,P—R<0.10s,有时P波可与QRS波重叠,而辨认不清;(3)代偿间歇往往不完全。3.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1)QRS波提前,其前无异位P波;(2)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3)早搏后多伴有完全代偿间歇。
【治疗】
必须针对基本病因治疗原发病,一般认为若早搏次数不多,无自觉症状,或早搏虽频发呈联律性,但形态一致,活动后减少或消失则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有些患儿早搏可持续多年,但多数患儿最终自行消退。对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的早搏或有自觉症状、心电图上呈多源性者,则应予以抗心律紊乱药物治疗。根据早搏的不同类型选用药物,可服用心律平或心得安等β受体阻滞剂;房性早搏若用之无效可改用洋地黄类;室性早搏必要时可选用利多卡因、慢性心律和乙吗噻嗪等。
对于功能性早搏,有的家长能泰然自若,有的家长却焦虑不安,惊慌失措,胡思乱想,千方百计地找医生开一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些临床医生可能会把功能性早搏混同器质性早搏,夸大其危害性,让患儿住院,开一些控制早搏效果较好,但副作用也较大的二、三线药物,盲目追求早搏消失而一味增大药物剂量或联合用药。上述做法弊大于利,增加了家长及患儿的精神负担,造成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滥用,使应用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的病例增加。明确为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良性早搏,治疗原则是消除诱因,一般无须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并且应防止滥用抗心率失常药物以防止医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造成病情的复杂化。只要注意观察和随访,大多数早搏现象可随诱因消除而自行消失,预后良好。
小儿良性早搏,出现次数一般晚上多、早上少,可能有胸闷等现象,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还有的孩子发烧时可能有早搏现象,退烧后早搏就减少,因为这类良性早搏是小儿植物神经系统没有发育完善所致,所以不需要特别治疗。若患儿顺从性好,可口服点营养心肌药促进心肌发育成熟,加强护理、提高抵抗力防感染,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自然消失。不必太紧张,可定期到医院随访,一般三到六个月去一次,先做心电图等简单检查,若提示病理情况再做超声心动图等;一定要告诉孩子这是健康体检,不要轻易让孩子背上“心脏病”的心理负担。
【总结临床经验撰写科普文章是为了促进儿童健康,得不到利益收入的,出版科普图书《儿科常见病解惑》http://t.cn/RFTuddE也是如此,这是7折销售的连接,17.1元,购买后读书能得到更多育儿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儿童看书学习的习惯。】
本文系徐灵敏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徐灵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