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李卫东
李卫东 主任医师
许昌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

耳廓背部带蒂皮瓣修补耳甲腔皮肤缺损

4471人已读

耳甲腔内肿物较少见,肿物切除后创面的修复常很棘手,该处皮肤缺损不易修补,如植皮则影响美观,我科自 2001 年起,对 18 例耳甲腔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采用耳廓背部带蒂皮瓣进行一期移植修复的手术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自2001 年起,在我科就诊的18例耳甲腔皮肤缺损患者,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11~56岁。耳甲腔肿物12例,在局麻下切除肿物,术中发现病灶仅限于皮肤层,皮下软骨完整,表面光滑、呈白色, 切除病变皮肤,耳甲腔形成一圆形皮肤缺损,术后病理报告:乳头状瘤6例,色素痔4例,混合性血管瘤 2例。耳廓外伤6例。耳甲腔皮肤缺损最小为 1.5cm×1.0cm,最大为 2.5cm×2.0cm。

1. 2 方法

耳甲腔肿物切除或耳部清创后,常规消毒、铺巾,用2%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少许,在耳后、耳背后做局部浸润麻醉。沿耳背部以耳后沟为直径做一弧形切口,宽度相当于耳甲腔皮损的直径,切开皮层并分离皮片,于对应耳后做一弧形切口,使皮片大小与耳甲腔皮肤缺损大小相符,分离皮片使中央皮肤连接皮下组织,做成肌蒂瓣,蒂长约1 cm,将皮瓣修剪成与耳甲腔皮肤缺损相仿的圆形。切除耳甲腔中央部分软骨, 使耳甲腔与耳后切口相通, 将耳后带蒂皮瓣拉至耳甲腔, 铺平皮片与缺损处周围皮肤对合好,在无张力情况下间断缝合于创面。用碘仿纱布包压在修补的皮片上, 用缝线打包加压方法固定皮片,供区组织直接拉拢缝合。应用有效抗生素及血管扩张剂,术后10天拆线。

2 结果

术后7天去除加压包扎,移植皮瓣表面红润,均成活。10 天拆线,耳甲腔皮片表面形成暗红色硬痂,痂皮约半个月后脱落,皮瓣情况良好,1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皮瓣无改变。术后观察6~12 个月,手术效果良好,外形满意。

3 讨论

耳廓大部分肌肉组织菲薄,血供欠丰富,耳廓缺损面的修复,常用的方法有全层皮肤移植或局部游离皮瓣等,对于耳廓外伤伴有畸形者往往Ⅰ期仅行清创缝合,6周后再行Ⅱ期移植术,但它们均缺乏知名供血动脉,皮瓣移植后易缺血坏死[1]

我们采用耳廓背部带蒂皮瓣对18例耳甲腔皮肤缺损面积较大的患者进行一期移植修复,18例患者均一期愈合,皮瓣情况良好,外形满意。通过对这些患者的手术治疗,我们体会到用耳廓背部带蒂皮瓣修补耳甲腔的皮肤缺损有以下优点:从解剖关系上看, 耳背皮肤色泽与耳甲腔相似,术后瘢痕也不明显,完全能满足美观要求;耳背皮瓣较薄,易剪裁造型,修复后无明显畸形;带蒂皮瓣血供良好, 皮瓣带蒂转移角度小,肌瓣部分埋藏于隧道内,无跨度,抗感染力强,使皮片成活率大大提高;耳背后组织疏松,有利于皮瓣的设计和转移;手术操作比较简单,只要掌握了设计要点,方法简单易学;耳背后供区隐蔽,不易发现,皮瓣张力小,易成活,包扎简便,并且易于术后观察。因此耳廓背部带蒂皮瓣是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手术中皮瓣的设计应注意其血运情况,皮肤全层切开,术前设计一定要准确到位,尺度适当,缝合时要对位对线,避免术中出现皮瓣张力过大而影响术后皮瓣的愈合[2]。术后适度包扎,不仅可增加皮瓣与软骨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血供的建立,还能减少皮瓣下积血、积液,有效防止耳廓皮下积液。

参考文献

1. 王红力。耳后皮瓣与自体肋软骨修复耳廓外伤性缺损[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4):185 - 186

2. 李卫东,张均超,黄毅平。菱形皮瓣修复在耳前瘘管摘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7):367

李卫东
李卫东 主任医师
许昌市中心医院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