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诊指南
发表者:陈汝福 人已读
34岁的张小姐在3个月前体检发现胆囊单个息肉5×3mm, 依照医生的嘱咐最近复查B超发现息肉已经长到9*5.4mm。由于息肉增大比较明显,医生建议手术摘除胆囊。张小姐由于身体无不适,又害怕切除了胆囊对身体有影响而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叮嘱她一个月后再B超复查,如仍有增大就应当及时手术。
张小姐听说胆囊息肉有恶变的可能,怕耽误了病情,但又下不了手术的决心。她拿着B超结果在多家大医院看过几个医生,医生看了B超单后都很肯定地说不会是胆固醇结晶,一定是真性息肉,但她查资料看到,好像说有可能是胆固醇结晶,必须要开到看到胆囊后才能确定究竟是胆固醇结晶还是息肉。
张小姐心里嘀咕,如果万一真的是胆固醇结晶,就这样切了胆囊会很可惜,网上还说切除胆囊后可能出现一些综合症。自己很希望先尝试网上医疗广告上介绍的胆道镜腹腔镜保胆取息肉的方法,但大医院都建议直接切除胆囊。张小姐实在不知道该听谁的。
其实,我们在肝胆外科门诊出诊的时候经常遇到有关胆囊息肉以及胆固醇结晶等问题的咨询,下面我总结并解答一些常见问题,希望对张小姐以及受相似问题困扰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胆固醇结晶和胆囊息肉有什么区别?
胆囊息肉在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一般为单发,有恶变的可能;而非肿瘤性息肉多为炎性息肉或胆固醇性息肉,呈多发。
胆固醇性息肉是胆囊粘膜胆固醇结晶沉积,约占所有息肉的50%左右,一般带有蒂,容易脱落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或成为胆囊炎的诱发因素。因为属于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息肉不会恶变。
到底医生通过B超鉴别胆固醇结晶跟胆囊息肉的准确性有多高?真的需要直观看到胆囊里面才能作出判断吗?
B超是诊断胆囊息肉以及鉴别诊断不同类型胆囊息肉的首选方法。特别是胆固醇息肉的B超影像学表现较具特征,绝大多数可获得正确诊断。如果B超未能鉴别,可以通过超声内镜检查、CT或MR等进一步检查来鉴别。如果还不能鉴别的话,只能切除胆囊后病理切片后在显微镜下才能鉴别,肉眼是难以分辨的。
如果发现了胆囊息肉,就要切胆囊吗?什么情况下可以保留,什么情况下要切除,而什么情况下,甚至可以暂不治疗?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因此对本病以下情况视为恶性病变的危险因素:直径超过1cm;年龄超过50岁;单发病变;息肉逐渐增大;合并胆囊结石等。
胆囊息肉如有明显症状,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宜手术治疗。无症状的病人有以下情况仍考虑手术:直径超过1cm的单发病变;年龄超过50岁;连续B超检查发现增大,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病人如无以上情况,不宜急于手术,应每6个月B超复查一次。一般胆囊息肉手术都要切除胆囊。
切了胆囊后,真的会出现那些胃肠道症状吗?有没有一些好方法帮病人度过术后不适这段时间?
切除胆囊后有部分病人会出现所谓的胃肠道症状,或出现腹痛,发热,黄疸等,我们称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根据病史(胆囊、胆管或胃、十二指肠手术史)、术后发生的发热、腹痛和黄疸即应考虑到术后胆管结石、胆管狭窄可能。胆囊息肉诊断明确的话,切除胆囊后一般不出现上述症状,但约有25%~30%可出现一过性胃肠道症状,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内消失,约有2%~8%可因症状持续,而需要积极治疗。
一般从饮食调节(如: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即能帮助病人度过这段术后不适的时间,部分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缓解症状。
本文是陈汝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