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杨雄杰 三甲
杨雄杰 主任医师
芜湖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

如何科学防治失眠?

3834人已读
   睡眠障碍患者常因失眠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而痛苦不已,因而自服催眠药,且剂量不断增加,服药时间则累月长年,其结果是失眠末愈,却又导致了新的心身疾病而增漆了新的痛苦。这反应了患者对失眠病因缺泛正确的认识而盲目用药,同时也提出了目前医疗市场如何引导患者选择科学治疗、安全用药的现实问题。因此,针对病因、正确引导、合理治疗、安全用药,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
    
     (一)催眠治标、适可而止:众多催眠药的作用机理是抑制脑部中枢神经而达到被动睡眠,因而不是真正生理的睡眠而无法熟睡,同时由于催眠药也抑制了脑部的其它活动而产生头痛、头昏、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无力、情绪低落等副作用。又因其耐药性及成瘾性,不少病人长期服用反而失眠加重,长期大剂量应用又势必造成肝、肾功能的损害。在临床中,一些耐药性及成瘾性的患者服用的催眠药(如安定片)从一片、二片增至五片以上,少数患者多达10余片,有的甚至多达几十片。因此,长期服用催眠药物只能解决暂时失眠的痛苦,带来的却是副作用的惆怅和生理机能的不断失调与损害。
    
     若从安全用药、应急催眠而言,催眠类药物只宜于应急"治标",适宜于短期因人为、环境、精神因素引发的急性失眠患者,例如:人为因素所致的睡前过食、暴饮、服用兴奋性饮品(酒、咖啡、浓茶)等;居住环境变更所致的时差、气候、噪音、异味、强光刺激或睡眠环境的改变等;精神因素如家庭、社会、考试、就业等所致的一时紧张、焦虑、抑郁,或突发事件引起一时的强烈精神剌激等所至的急性失眠。实际上,这类因素都是暂时的和可改变的,如改变一下不良的生活习惯,调整一下不良的心境,增强适应生活与环境的能力,同时人体也有其自身的调节能力,因此即使不服催眠类药物也可在短期内转换成为生理睡眠。尚若采用催眠应急,催眠药也不宜久服,应逐步减量,适可
    而止。
    
     (二)治病求本、对症下药:对于众多的慢性失眠者而言,心身因素或心身疾病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 从临床症状而言,慢性失眠多见于:各种疼症、腹胀、便秘、呕吐、腹泻、胃嘈、反酸、胸闷、耳鸣、尿频、咳嗽、哮喘、烦躁、发热、抽搐、皮肤瘙痒等。从所患疾病而言,慢性失眠多见于:神经官能症、各类头痛、躯体疼痛、关节炎、慢性胃炎与胃溃疡、慢性肠炎、高血压、脑血管病、冠心病、肺结核、支气管炎与哮喘、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妇女停经与经前症候群等,以及因上述某些疾病服用止喘药、安定药、利尿药、强心药、降压药以及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等所致的药源性失眠。上述症状、疾病是失眠的病因,而失眠又能引发和加重这类症病。
    
     总之,失眠是多种疾病的共有症状,许多疾病可引起失眠,而且这类疾病的长期困绕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睡眠,长期的睡眠不足又使这类疾病缠绵难愈,如此:睡眠不足---疾病缠绕---睡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形神俱病,经久不愈。由此说明,"失眠"与"疾病"是"标"与"本"的关系,同时又互为因果,因而治病必需求本或标本兼顾。 所以,一味地应用催眠药治疗慢性失眠显然是本未倒置,标本不分,理应找准病因,治病求本,对症下药,方为正确的治疗方法。
    
     (三)标本兼治、合理治疗:中医学从人体精神情志的舒畅调达、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变化、气血阴阳的失调盛衰去年看待不寐、易醒、多梦等睡眠障碍,这种整体观的思维模式,科学合理地反应了失眠的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失眠有因情志不遂,忧悲恐惊而不寐者;有因肝郁化火,扰动心神而不寐者;有因火炽痰郁,痰火扰心而不寐者;有因心胆俱怯,惊梦虚烦不寐者;有因脾胃受损,胃气失和而卧不安者;有因脾失运化,气血亏损而经年不寐者;有因心血亏虚,血不养心而神不守舍者;有因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不安其室者。总其发病与情志、肝郁、痰热、胆怯、脾胃失和、心肾不交、心脾两虚、脾肾亏虚等有关。
    
     中医对失眠的相应辨证论治为: 调节情志、疏肝理气、清热化痰、助胆镇怯、调和脾胃、交通心肾、补心扶脾、健脾益肾等,同时辅以镇静安神、健脑益智治疗方法,体现了治病求因、治病求本、标本兼顾的整体与动态的科学疗法。随着脏腑器官、阴阳气血功能的逐渐恢复,睡眠障碍也随之好转,随着睡眠逐步好转的同时也促进了脏腑器官、阴阳气血功能的康复,如此:睡眠好转---机体康复---睡眠好转,形成人体"神"与"形"的良性循环,有效地截断了睡眠不足---疾病缠绕--睡眠不足的恶性循环,促进了人体的形神合一而康复自愈。
    
     (四)医患合作、同舟共济:已知"失眠"与"疾病"是"标"与"本"的关系,同时又互为因果,因此对于睡眠障碍的有效治疗,就要发挥两个积极性:一是有赖于医生发挥好标本兼顾与治病求本的临证水平。二是有赖于患者对自已睡眠障碍背后的病因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睡眠环境所至者应着眼于环境的解善,因不良饮食习惯所至者应尽力节制其饮食,因情绪与性格有关者应移其情、易其性,因某种疾病有关者应着眼于"未病"的预防与"已病"的平时治疗等等。三是医患要互信,现代医患关系矛盾困境,往往影响临床医患间的互信,患者对医生德技的疑虑与疗效的急于求成,本身就不利于睡眠障碍的转归;特别是因情绪与性格有关的失眠患者,他们的多疑、焦虑与地毯轰炸式的不停发问,不仅影响了中医人理法方药思考的"悟性",而且医生"体悟"时的不语或疲劳时的少语,却被看成是态度不好而又成为这类患者"情绪"不眠的原因;更有部分神经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泛化"或转移于医生,从而也会影响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医治信心。这就是前人所强调的医患之间的"人情",因而医患要互信、互为尊重与体谅,方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去战胜顽病难疾。 
杨雄杰
杨雄杰 主任医师
芜湖市中医医院 脑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