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东源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论文精选

关于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的原因及对策(一)

发表者:黄东源 人已读

关键词: 青少年;依赖性;网络行为;心理学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少年学生对网络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上网的心理动机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宣泄心理、网上娱乐心理、寻求自我价值感、情感表达心理、探索和尝试新生活。而与网络行为相伴而生的各种各样的心态要求我们必须充分的关注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和调适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跨入新世纪,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正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急剧的变化,它越来越深刻地进入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是国家现代化重要的基础设施,下一代互联网,具有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等特点。(2个故事:韩国、德国,铁路)

网络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喜欢接受新事物,好奇心强的青少年也加入了网民大军中,在我国8400万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占到了19%%。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244万。上网成为青少年普遍爱好的一种娱乐休闲方式。有的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碰到同学首先就问:“多少几级了?今天升级了没有,什么时候一起去?”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网络游戏的魅力在于角色扮演,通过一条网线,各地网友在虚拟世界里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网络的巨大魅力磁场卷进去了很多人,然而由此而产生的一些负面的影响也日显突出,某些青少年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影响学习,影响身体,已经渐渐成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话题。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驱使着青少年做出如此痴迷网络,甚至到了成“瘾”这样的行为呢?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症

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着了迷,上了瘾。按照国际上标准的说法,这叫“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

美国纽约的一位精神科医师1995年曾经提出过一个定义:网瘾是“过度使用网络而在幸福感上有所欠缺”的一种网络综合征。

网络成瘾概念

“成瘾”(addiction)一词最初仅用于药物依赖,类似的成瘾标准被应用于一些行为障碍,如饮食障碍、赌博成瘾、计算机成瘾电子游戏成瘾及某些技术的过度使用。网络成瘾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这些网络成瘾者与赌成瘾者非常相似,均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行为冲动失控,导致上网者学习生活失败。

(二)“病理性网瘾”对患者有哪些影响

“病理性网瘾”虽未被纳入中国的诊断系统(CCMD),但已受到关注,有专家将其定义为在个人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持久和频繁、反复发作的上网行为,并已对社会、职业、财产及家庭价值观念与义务造成损害。上述两个病例均符合这一定义。

心理方面 患者对上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其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退缩,丧失自尊和自信,失去朋友等。有研究人员对1.7万名上网者进行调查,10%的人表示,如果一段时间不能上网,就会感到空虚,无所事事;高达30%的人承认,上网已经成为自己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重要手段。

躯体方面 患者沉溺于网上活动时非常兴奋,能量过度释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在停止上网时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上网时长时间不动,下肢血液回流不畅,也容易引发疾病。

行为方面 患者为了上网,置工作、学习于不顾,为了得到金钱而撒谎、违法,丧失人格和自尊,造成人格或品行障碍。有专家指出,沉湎于互联网可引起孤独和抑郁,造成对朋友和家庭的冷淡,亦可引起盗窃、用假支票、攻击行为等。

(三)网络成瘾”的产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年龄年龄越小越易成瘾,可能与年龄越小控制力越差有关。美国的一位专家认为,一个八岁开始上网的孩子,比一个十几岁开始玩电脑游戏的孩子更易成瘾。

性别研究人员在青少年电子游戏依赖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发现男孩较女孩更易上瘾。

上网时间国外在线研究显示,上网时间与成瘾成正相关,上网成瘾者花在网上的时间通常比非成瘾者多,但长时间上网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形成网瘾。

上网内容研究指出,暴力游戏、色情及灰色信息等内容更易使上网者成瘾。

人格因素“病理性网瘾”与孤独、抑郁、社会退缩等人格因素有关。有调查显示,网瘾者智力水平相对较低。

(二)基本症状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难以自拔,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但是不能不上网,他们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会继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等。

(三)如何判断孩子是否上网成瘾?美国医学界2003年正式把上网成瘾列为一种疾病,医学名称为网络依赖综合征。诊断标准是:每周玩网络游戏或聊天超过40小时,持续半年以上。离开网络会出现各种戒断症状,如焦躁不安、抑郁,甚至有轻生倾向。很多孩子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网络依赖综合征,只是以上网玩游戏掩盖他们个性的缺陷。所以现在我们的帮助行动不是单纯地帮助他们摆脱网络,而是已经延伸到了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孩子戒断网瘾后会不会再次上网?心瘾难戒,出现反复是必然的,没有反复就不叫网络成瘾。要鼓励孩子战胜自己。

网络成瘾的一些外在表现

每月上网时间超过144小时,即一天4小时以上。

头脑中一直浮现和网络有关的事。

无法抑制上网的冲动。

上网是为逃避现实、戒除焦虑。

不敢和亲人说明上网的时间。

因上网影响学业及人际关系。

上网时间往往比自己预期的时间久。

花许多钱在更新网络设备或上网上。

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满足。

只要有5项以上的回答为“是”,即说明一定程度上网成瘾。

判定网瘾的几点参考标准

虽然正式的网络成瘾(IAD)诊断标准尚未出台,研究者们一般认为,这是个很广的概念,涉及到一系列不同的行为和冲动控制问题。要诊断一个病人患有IAD,病人必须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七种症状中的三种以上:

1、耐受性增强:病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

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明显地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英特网;

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

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

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码下载的大量文件等等;

6、上网使病人的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病人仍然继续化大量时间上网。

五种类型:

从临床表现来看,IAD至少包括下列

1、色情网络成瘾(包括网上的色情音乐、图片和影像等);

2、网络交际成瘾(包括用MUD、聊天室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

3、网络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地参加网上赌博、网上拍卖或网上交易);

4、强迫信息收集(包括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的或者不迫切需要信息);

5、计算机成瘾(包括不可抑制地长时间玩计算机游戏)。

当然,也有人对IAD仍然存有异议,比如,微软加拿大网络中心的总经理尼克森认为,说一个人对互联网上瘾,就象把喜欢阅读的人称为读书成瘾症,把喜欢听音乐的人称为音乐成瘾症,真正让人成瘾的是色情信息和赌博本身。尽管如此,大家都承认,是互联网让获取这些信息变得如此方便、如此便宜。

问:使用网络和上网成瘾是同一个的概念吗?

父母不要看到孩子使用网络就认为孩子上网成瘾,这样会适得其反。

互联网确实具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网络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

这里不是指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换电子邮件,也不是指上网寻找有用的信息,这是他们网上活动的最常见的两种方式。

区分“依赖性”和“非依赖性”而是强调他们在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

“非依赖性” 大部分时间用在万维网上查阅资料,同步获得最新的科学知识,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

“依赖性” 大部分时间用在互联网同步通信环境中,如聊天室和多用户网络对抗游戏。绝大部分属于“依赖性”上网者,而且女生多以上网聊天为主,男生多以参与多用户对抗游戏为主。表现了很强的依赖性,整天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荒废学业、淡漠了友情和亲情。有的青少年学生上网时精神亢奋,下网后烦躁不安;为享受网上“乐趣”而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用;有些人宁可荒废学业也要与电脑为伴。

网络游戏真的是毒蛇猛兽吗?

在某些媒体宣传中,网络游戏往往跟“精神鸦片”、“毒害青少年”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很多人称网络游戏为“电子鸦片”,一时间网络游戏几乎被视为毒蛇猛兽,一片喊打之声。

网络聊天,网络的一个简单应用,却有人进行网络骗局,热衷于网恋者众,因见网友失踪、上当受骗甚至被拐卖者屡见不鲜。这难道都是网络的原罪吗?

以前街头游戏机流行的时候,就有学生痴迷逃课去玩;还有台球、呼啦圈等等、后来电脑单机游戏出来了,又有人废寝忘食夜不归宿打游戏,现在又是网络游戏扮演了这个角色,更被加工成了电子鸦片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并非网络游戏天生就是“精神鸦片”,并非天生就有原罪,只是在一个时期必须有东西扮演一个反面角色,或者说是一个“载体”罢了。

本文是黄东源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0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