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内容
-
孩子手机上瘾怎么办?
刘梅珠医生的科普号2024年10月05日 70 0 1 -
游戏成瘾不学习,有没有药物能改善?
游戏成瘾不学习,有没有药物能改善?这要分析,是先学不进去,后游戏成瘾;还是先游戏成瘾,后耽误了学习,如果是前者,且有抑郁,可试用伏硫西汀起始量10mg/早;如果是后者,可试用奥卡西平起始量150mg/早,150mg/晚。
马鞍山市第四人民医院科普号2023年09月16日 293 0 3 -
游戏成瘾痛苦吗
游戏成瘾的患者痛苦吗,从患者深层的苦恼理解成瘾行为。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可能不知道如何应对人际冲突,与父母的老师的同学等的冲突。可能没有成就感的压力,理想与现实,学习与工作缺乏动机,没办法体会到成就感。游戏成瘾通常都伴有情绪问题,不是道德人品问题,不是简单的自控力能解决的。需综合评估干预治疗。
梁燕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8月25日 91 0 0 -
面对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应该怎么办?
门诊见过很多厌学的孩子,家长反馈孩子在家总是玩游戏,感觉网络成瘾了,认为孩子只要不玩游戏,问题就解决了。现在限制网络游戏的方式非常多,但是这么做真的有效果吗?孩子现实存在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甚至没有了游戏,孩子的问题更加严重。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游戏成瘾背后的问题,而不是表面的行为。如果网络游戏能转移患者的一部分注意力,其实相当于在吃药,如果不给他这个药,把背后隐藏的问题放出来父母能否应对?背后有可能是严重的抑郁障碍及各种各样的奇怪的问题。面对这类患者应该如果处理呢?1.首先,一般先不动网络成瘾,有时可能还会让家长把孩子的电脑配置升级,尽量让他在家里玩。如果真的没有人管的话,游戏也许没有那么好玩,可能过一段时间就厌倦了。网络是一个媒介,最好是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和孩子建立某种联系,坐在孩子旁边以非常好的心态看,从而了解孩子的需求。但是很多家长不可能做到这一点,他们觉得玩游戏非常影响孩子的成绩,会毁了孩子的前途,不能接受。可是很多家长自己天天抱着手机刷视频,浪费很多时间,也不愿意真正花时间陪伴孩子。2.网络成瘾也许是孩子的保护色。保留网络成瘾症状,分析背后的原因。大部分成瘾背后是对家庭的回避,这个家庭一定有一些是孩子不满意的地方。如果父母不及时调整,孩子的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孩子到底缺什么补什么。总之要有替代品,如果在网络中寻找亲密关系,那么尤其要改善亲子关系;如果在网络中为了表达愤怒,那么在现实关系中帮助孩子表达愤怒。3、慎重考虑剥夺网络的代价,尝试寻找有什么可以代替网络。有不少案例,因为父母和老师的预见力不佳,导致在剥夺网络游戏的以后,孩子出现了自杀或冲动的后果。4.在网络成瘾干预过程中,避免破坏性的干预。比如有些家长控制不了孩子玩游戏,就不停输出灾难性的生存环境,比如家里低气压,让孩子觉得自己完蛋了,有些灾难化的思维,这些最终导致孩子奔溃。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至少让孩子觉得就算玩几年也没什么事,给予心理上的支持。5.如果是特别严重的网络成瘾,需要专业的心理治疗,如家庭治疗。如果并发抑郁、焦虑、自伤等严重症状,可能需要药物干预。玩是儿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多陪孩子玩,而且玩的东西丰富一些,也包括网络游戏,这样孩子就有很多可替代的游戏,对网络游戏也有一定的抵抗力。——《平息战斗:心理医生教你摆脱强迫的折磨》
包祖晓医生的科普号2023年06月02日 342 0 1 -
大脑的七个主要网络
大脑的七个主要网络根据“网络”的分类,大脑网络的数量可能从一位数到三位数不等。借助连接组学追踪功能性连接,已经确定了七个主要的脑网络。这些网络在大脑皮层功能中占主导地位,每个网络都作用于一个主要功能。虽然有些网络很熟悉,但还有许多网络及其组成部分是人们新发现的1,如突显网络。这些主要网络在任务加工和休息时控制大脑功能。大脑的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具有其特殊的层次架构,它们会集成和协同以执行“复杂的功能”。01感觉运动网络SensorimotorSystem感觉运动网络是"传感器"。作为大脑的传感器,感觉运动网络负责感知物理输入,并将其转换为在整个脑网络中传播的电子信号,然后启动物理反应(详细了解请参阅)。感觉运动网络包括初级运动皮层、扣带皮层、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区的功能区。它还包括顶叶的初级与感觉皮层。水平面视图矢状面视图冠状面视图感觉运动网络同步处理感知输入,以形成感官的共同体验。想象一下你正坐在沙滩上,看着潮水翻滚,阳光在水面上闪闪发光,你听到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沐浴在阳光下的你,身体逐渐变暖,在沙地上,你能感觉皮肤又热又粘。虽然大脑将这些感官知觉视为单一的体验,但其实大脑中的不同部位,都在对这些感觉进行分析及合成。感觉运动网络负责监督我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比如对沙子的感觉;体感皮层则处理来自身体内部和身体周围的体验,比如感受阳光的温度。体感反应可以是外部的,比如温度、压力和振动,但也可以是内部的本体感觉,比如平衡和协调;或内脏感觉,如消化不良或肠易激综合症伴随的疼痛。由于感觉运动网络是最古老的大脑网络之一,因此我们有着大量关于不同体感层面的研究。另外,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感觉运动网络与大脑其他系统,以及子网络之间的功能连接,因此,在神经科学领域中,关于该系统的发现仍不断在涌现。02中央执行网络CentralExecutiveNetwork在7个主要的大脑网络中,中央执行网络负责任务和决策工作,中央执行网络(CEN)是大脑的“外在心智”。作为大脑的主导控制网络之一,CEN负责执行高层次的认知任务,并与其他六个主要的大脑网络协同工作或相互关联(详细了解请参阅)。自最初在前额叶中发现了中央执行网络,它还被发现与前扣带皮层、顶下小叶、以及颞中回与颞下回后部的大部分区域有着功能上的关联。水平面视图矢状面视图冠状面视图中央执行网络是作为一个上级控制网络而存在的。CEN会通过来自其它脑网络的信息输入来选择任务并执行功能。在与其它脑网络的整合中,CEN会处理一系列不同的信息,如灵活性、工作记忆、启动和抑制,既往这些功能被认为是独立的处理过程。作为任务选择和行为的主导控制脑网络,CEN的活动并不是发生在隔绝环境下的。它利用来自其它脑网络的输入来评估内部驱动和个人偏好,从而指导个体的选择。当你开始感到饥饿,并想着在晚餐前吃点可口的小吃时,你的感觉运动网络和边缘系统正在处理这些基本感觉。它们会引导你去想:“我想吃东西”,然后CEN就会设定驱动力,让你起身去找点吃的。当CEN执行这个内部驱动时,它也负责你的主观偏好和选择。当你来到厨房时,你看到一袋苹果和一罐饼干。你可能会想:“我更喜欢饼干。”它们将会是你的首选。然而,在权衡你的选择后,你最终决定:“我选择苹果。”因为你选择了一个更健康的饮食方式。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但CEN是能够处理驱动,偏好和选择的脑网络。例如从简单的选择(苹果与饼干)到复杂的选择(预测棋局的走法或分析股票市场)。还值得注意的是,其它的脑网络如感觉运动网络和边缘系统,会根据原始输入和情绪来处理外部输入和刺激。CEN有动力来考虑这些本能的输入、独立变量或刺激,从而做出选择并指导进一步的行动。03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ModeNetwork默认模式网络(DMN) 即“内在心智”。当你在发呆或思考新想法时,默认模式网络都在持续不断的活动。虽然默认模式网络在个体静息和睡眠状态下也在活动,但它在大脑进行内部思考或沉思时是最活跃的。(详细了解请参阅)。默认模式网络的内部处理存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相互连接,如内省思维和想象力。水平面视图矢状面视图冠状面视图当你回忆童年、幻想未来假期时,以及考虑他人的看法或感受时,你的内在心智都会驱动这些感知。当大脑处于静息状态,未活跃参与专注的、以目标为导向的任务时,“默认模式”或大脑的潜意识活动会增加,用于处理内部思维,这很可能是从进化角度的自我保护演变而来的。由于我们几乎总是处在思考自身或潜意识地处理周围世界的状态中,默认模式网络被认为是七个主要大脑网络中最活跃且最具有持续性的脑网络。DMN在认知中不仅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此还能发现DMN在进行内部思考处理时,是如何与其他脑网络协作的。与边缘系统相互连接的脑区,参与处理感官信息,包括身体和外部的信息。随着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也许能够确定针对DMN的靶向治疗,而这些疗法将用在那些被认为会导致心理健康障碍和退行性疾病的功能连接中。通过分析“内在心智”将有助于我们了解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以及构成人类感知的那些难以察觉的触发因素。04突显网络SalienceNetwork突显网络(SN) 是“调解器”。作为大脑自带的调解器,突显网络会持续不断地对外部世界进行监测并谨慎决定其他脑网络对于新信息与刺激的反应(详细了解请参阅)。SN调节大脑两个主要控制网络的内部和外部处理之间的切换:分别是默认模式网络(DMN)和中央执行网络(CEN)。 在健康的大脑中,这两个脑网络并不会同时处于活跃状态。为了避免信息的遗漏和混淆,SN会确保脑网络在任何时刻都处于可控状态。突显网络的主要功能区或节点位于前扣带、前脑岛,和前辅助运动区。突显网络还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腹侧纹状体、丘脑和特定的脑干核、前扣带皮层(ACC)、内侧颞叶网络、海马旁回、嗅叶和腹侧盖区(VTA)的节点。矢状面视图冠状面视图突显网络对于感觉运动信息的处理、总体认知以及情感、疼痛和身体动作之间的协调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试想代表着你的内部和外部心智的两个脑网络在进行辩论。这两位演讲者将站在台上分享他们的观点。然后由主持人决定演讲者的发言顺序,并决定听众能从这两方中听到多少内容。突显网络作为调解器,会对DMN与CEN之间的活动进行调节,就像主持人每次仅允许一位演讲者发言。突显网络与边缘系统在协作处理疼痛、情绪、奖励和动机方面也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突显网络作为大脑的调解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突显网络发生异常时,则很有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疾病。虽然,突显网络的发现相对较晚,但其发现和研究也为新治疗策略的开发带来了令人期待的可能性。同时,SN的重要作用也将对现代医学和研究产生深刻且持久的影响。05背侧注意网络DorsalAttentionNetwork作为聚焦人类注意力的脑网络,背侧注意网络(DAN) 之于大脑就如相机的“光圈”。背侧注意网络是一个具有持续性的双侧脑网络,用于维持注意力的稳定,且以多种形式参与人类智力的发展(详细了解请参阅)。腹侧注意网络位于单侧右半球中,背侧注意网络则分布在大脑的两侧。它在外侧枕叶、中央前沟、额上沟最背侧部分的额叶视野(FEF)、腹侧前运动皮层、顶上小叶、顶内沟和运动感应的中颞区等区域之间表现出高度连接性。水平面视图作为大脑的光圈,DAN常因其他脑网络的活跃而连带被激活。为了解释这些关系,我们把注意力比作相机的镜头。想象我们正在一座花园拍摄,每个主要的大脑网络都是不同的花朵。当我们把镜头从一朵花转移到另一朵时,光圈会随之调整,使得每个植物都能成为清晰的焦点。DAN也会有类似的行为,它会将注意力引导至最突出和最活跃的脑网络。人类大脑不断地在接收感官输入信号,大脑无法在每个时刻对每个信号都给予同等关注。因此,DAN会将大脑的注意力聚焦在某一特定时刻中最重要的感官输入信号。回到这个比喻,在决定如何取景与构图时,你会集中注意力在眼前的视觉素材上。虽然你的感觉运动网络仍在积极地发送着关于相机给你的触感,太阳照射在身体的温度等各种感官线索,但这些都不会成为主要关注点,因为你把注意力都放在了拍摄上。DAN会在某一特定时刻中,选取最相关的感官信息来引导你的注意力。“注意力”可以说是最高级的认知处理,它还可能是所有复杂思维技能的最基础处理。它的主要组成有警觉性、选择性和处理能力,这些不同的注意力贯穿在大多数的认知处理过程中。注意力定向分为两种模式: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注意力定向是对前意识刺激的一种注意力的有效转移,如运动、方向、意外的噪音或视觉变化。举例来说,如果在花园拍摄时,你不经意听到别人的笑声,你可能仍然会转过头去寻找声音的来源,即使你在前一刻还沉浸在拍摄中。大脑的腹侧注意网络(VAN)负责这种自下而上的转变。另一方面,自上而下的注意力定向是以空间注意力为基础的,它使你能够根据期望和有意识的目标,有选择性地挑选需集中注意力的地方。当转移注意力时,这种模式会依次展现出现在视野中的物体。DAN在处理每一个新的想法或事件时,会对视觉特征和场景使用先入为主的概念,或预先形成对特定反应的准备。这种注意力定向相对于自下而上的注意力来说效率较低,因为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搜索方式,需要处理时间。为了实现注意力转移的协调性,DAN并不独立运作,其他的脑网络会协助大脑对刺激的反应和焦点的控制。06边缘/旁边缘系统Limbic/ParalimbicSystem在人类大脑中,边缘系统就像是“调节器”。作为我们最早认识的大脑网络之一,边缘系统可以调节大脑的许多核心功能,包括回应、反应、行为、情感、记忆和学习等。边缘系统在整个进化过程中是不断在发展的,以调节哺乳动物和人类大脑中的核心功能(详细了解请参阅)。边缘系统最早由法国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布罗卡(PaulBroca)于1878年命名为“legrandlobedelimbique”或“大边缘叶”。布罗卡之所以这样命名该系统是因为他发现边缘叶还包括与其它大脑核心活动相结合的几个脑叶,如嗅觉与视觉感官。直到1937年,美国神经解剖学家詹姆斯·帕佩兹(JamesPapez)才发现边缘系统在情绪管理方面也发挥着作用。边缘系统一般包括杏仁核、丘脑、下丘脑、海马体,以及许多在功能上和解剖上相关的区域,这些区域被视为旁边缘结构。这些区域包括前额叶-边缘系统、前扣带皮层(ACC)、内侧颞叶网络、海马旁回、嗅叶和腹侧盖区(VTA)。每当我们察觉到某些物体的移动或闻到新气味时,这其实是我们对不明刺激物的一种先天性反应。大脑会立即开始工作,以找出这个新体验的来源。边缘系统会与大脑的其它网络一起评估我们周围的世界,并调节我们对外部环境作出的反应。作为大脑最古老的脑区之一,边缘系统在最早期的哺乳动物大脑中发展出来,在对刺激进行反应和保护其不受捕食者伤害中发挥重要功能。由于边缘系统不是为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类而设计的,所以这个部位如今在调节反应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略有不同。例如,当你在餐厅就座时,每次服务员将一盘食物端到餐桌上,你的大脑会立即注意到飘向你的食物气味。作为嗅觉系统和对气味反应的重要调节器,边缘系统负责监督你对这些新感觉的反应,并帮助你识别那些食物。此外,它也会调节你的行为抑制与情绪反应。一旦你意识到餐盘里的食物会被送到附近的桌上时,边缘系统就会给予你自控的能力,使你安心等待你自己的食物。为了做出这个决定,边缘系统会对过去的情绪和对社会规范的学习记忆进行处理,以抑制我们去搜刮别人盘子里的食物的原始冲动。过去,大脑的边缘系统会为了生存和自我保护去调节这些反应。如今,边缘系统通过自我参照性处理来调整我们的日常反应,进而帮助我们与这个社会和平共处—对餐厅礼仪而言,边缘系统会使你在椅子上耐心坐等食物的到来。07视觉系统VisualSystem在7个主要的大脑网络中,视觉系统本身的命名最能说明其功能,即大脑的“观察者”。视觉系统负责控制视力和视觉加工,该系统也同时参与到其他的复杂任务中。它是一系列高度复杂的区域,共同目标是将光转化为可识别的对象。虽然它看上去似乎是大脑中独立存在片区,但视觉系统其实是由多个相邻的功能区组成的,这些功能区通过协同作用,实现完整的视觉加工。视觉系统可以迅速识别视觉变化、一致性或非一致性,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和评估外界的能力。视觉系统负责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但它也会被其所感知到的事物而误导,进而造成视错觉。视觉系统的图形识别能力已成为构建基于计算机的神经网络的重要基础。研发人员根据人类的视觉处理来构建机器学习算法模型,从而设计基于计算机的图像识别或物体识别。要了解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来利用视觉系统,首先我们必须观察该系统如何将信息从眼睛传递到整个大脑枕叶。七大网络如何协同工作大多数大脑的加工过程被认为是复杂的,因为在执行每项任务时需要多个大脑网络(意味着多个大脑区域)的同时激发和共同参与。在七个主要大脑网络之间,已经观察到了重要的交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解答了关于神经功能和功能障碍的古老谜团。在七个主要的大脑网络中,占主导地位的控制网络最为活跃。中央执行网络(CEN)关注外部目标,并通过外部活动负责记忆的主动合成。另一方面,默认模式网络(DMN)是CEN的备用网络。它是大脑中最稳定的网络,控制着大脑的被动内部状态,作用于内在思考和想法评估2。这两个网络代表大脑的内部和外部状态,它们与其他网络协同工作,如视觉、感觉运动、边缘和注意网络。它们一起处理外部视觉和声音、内部情绪或其他可能导致内部思维或外部活动任务的刺激。尽管CEN和DMN由于其主导作用始终处于活动状态,但它们并不会同时运行。大脑根据外部或内部信息加工的需要,不断地在CEN和DMN之间进行切换。突显网络(SN)仅负责调节这两个控制网络之间的切换,并确定在任意给定时刻哪个网络处于控制状态。此外,SN还负责调节来自其他主要网络的情绪和疼痛信息。SN可以快速有效地调节这些变化,以至于这个过程通常是人类大脑是无法察觉的。然而,当SN变得过度活跃或者在处理网络切换或情绪调节时发生异常,它可能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异常现象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分析大脑的神经网络为诊断和治疗这些神经精神疾病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
张庆彬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11月05日 1129 0 0 -
青少年网络成瘾,家长怎么办?
什么是网络成瘾?根据《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有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具体表现为:无法控制游戏的频率、强度、时长等,玩游戏放在首位,优先于其他正常兴趣爱好,在出现消极影响后,依旧继续加大游戏行为的力度,以致个人、家庭、社会等领域遭受巨大损害。我们需要注意爱好和上瘾的区别,爱好是能让人愉悦的行为,对身心有益的活动,如果孩子有自控力,生活各方面照常,只是通过玩游戏来放松,无需过于干涉。如果难以控制时间,不顾及各种后果,导致生活和学习受到严重影响,身心造成了一定伤害,则属于上瘾行为。关于网络成瘾的几个误区想要戒除网络成瘾,应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网络成瘾是怎样的?以下是比较常见的误区。误区一:认为戒除网瘾就是在上学期间不能使用网络这样的想法会给孩子施加很大的压力,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可能不用手机、不用网络。就算在使用网络方面没有很多变化,但是孩子和家人的关系变好了,开始正常的社交,能够投入学习中,这些都是改善网络成瘾的标志,真正的戒瘾并不是完全戒断,而是减少伤害。误区二:认为网瘾是道德问题,是一个人堕落的表现一提到整天玩游戏的孩子,大家可能会认为他们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还可能会贬低、指责、否定他们。家人如果也抱有这样的想法,就有可能动不动指责或打骂孩子,甚至做出很多伤害彼此关系的事。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瘾是一种精神障碍,根本不是道德问题,和抑郁症一样,成瘾是心理生了病。行为有问题,而不是人有问题。行为有问题,改变行为即可,要对人进行保护。误区三:认为网瘾需要通过严厉的惩罚才能戒掉成瘾者的家人往往会抱有这样的看法,进而对成瘾者采取高压手段,断网、没收手机。瘾之所以会发生,通常与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亲密关系有关。比如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家庭中没有得到温暖和关爱等,就通过网络来补偿他在现实中亲密关系的不足。严厉惩罚的结果往往是孩子从推向更孤立、无助的境地。越是给予关爱,孩子越容易摆脱网瘾。孩子网络成瘾,家长怎么办?网络成瘾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成瘾者的现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转而利用网络或到网络中寻求满足。因此,戒除网络成瘾的重点是满足成瘾者在现实中的合理需求。1、找到原因,对症下药大部分沉迷网络的青少年都经历过学业失败、心理空虚、缺乏自信,并长时间怀有孤独感。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家庭是否存在问题,还应去了解孩子学校的人际关系及周边环境。关于网络使用的时长、场景、条件等,家长可以与学校、孩子,三方制作管理规则,共同帮助孩子走出网络成瘾。2、增加陪伴和关怀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越好,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想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建议,一定从拉近关系开始,如果孩子热衷于玩游戏,家长也可以通过游戏开始沟通,慢慢让孩子敞开心。多给与孩子认可和鼓励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亲近自然,或者让加入某些兴趣爱好俱乐部,认识更多朋友,发现网络之外的精彩,转移对于网络的依赖。3、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有家庭对孩子的期待较高,认为孩子一定要怎样做,把孩子逼到网络中,孩子也会为了摆脱父母的控制,故意选择沉迷网络来宣战。家长降低期待,放下“我对,你错,所以你应该听我的”的姿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求,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家长的态度变了,孩子就好转了。4、寻求专业人士帮助网瘾背后牵涉很多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求,一旦形成,就会比较顽固地在一个人身上保留下来。当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家长试了很多方法,也不清楚如何帮助孩子,可以找专业人士的帮助,满足成瘾者的心理需求从而摆脱网络,比如,求助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让孩子摆脱网瘾没有具体的标准,也没有一个万能的方法,基本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温和而坚定,给孩子充足爱的滋养。
李强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7月19日 525 0 2 -
孩子打网游、上黄网、聊天、刷刷刷,怎么办?
目前国内的青少年可以说是互联网“原住民”,他们使用互联网做各种事情,生活、学习、娱乐都几乎离不开互联网。在这样的背景下,网络成瘾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心理疾病,最终被纳入我国医疗界所使用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V。网络成瘾被定义为:一个人无法控制互联网的使用和继续过度使用,即使这对他们的生活有负面影响[1]。网络成瘾的风险,尤其是在青春期后期(15-18岁),高于其他年龄组,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渴望发展认同感,需要建立密切的关系,容易接触互联网[2]。L.Li等人(2018)发现中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患病率为11.3%。而世界范围内网络成瘾的患病率为12%-13.62%[3]。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与某些互联网活动有关,如在线游戏[4]、社交媒体的使用[5]、访问色情网站[6]和在线赌博[7]。那么问题来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是什么呢?研究人员提出来解释网络成瘾原因之一是认知歪曲(cognitivedistortions)。认知歪曲由著名认知行为疗法创始人之一的Beck医生提出,是指对自己和世界不切实际的评价、消极的自动思维和认知偏差。认知歪曲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他当前的体验和他评估未来的方式。2022年5月,ArifOzparlak等学者在《JChildAdolescPsychiatrNurs》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试图搞清楚,认知歪曲是否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他们招募了638名14-19岁的青少年参与研究。结果发现:1.青少年上网时间长不长?44.2%青少年在工作日使用互联网的时间在1至3小时之间,35.7%周末上网时间在3至6小时之间。阅读本文的孩子或家长可以对比下自己家的2.青少年上网都干了啥?使用社交媒体和聊天(89.7%),其次是看电影(76.2%)、做作业或功课(63.5%)、网络游戏(56.7%)、漫无目的的浏览(54.7%)、搜索社会、科学或文化信息(37.3%)、网上购物(36.5%)、访问色情网站(25.1%)、看新闻(17.2%),还有赌博(5.6%)。3.青少年网络成瘾患病率:16.9%,也就是每5个青少年有1个会有网络成瘾。还是蛮高的哦!4.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游戏、访问色情网站、在社交媒体聊天和漫无目的刷刷刷行为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得分明显较高。4.1网络游戏:青少年与游戏成瘾最相关的认知是:"我除了玩游戏之外无法做好任何事情"的信念,以及"我能够控制我自己玩游戏行为"的信念。网络游戏为认知歪曲铺平了道路,因为游戏所带来的视听感官反馈(爽)、快速的事件频率(刺激)和间歇性奖励的使用(成就感)。4.2色情网站:青春期对性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增加会导致青少年观看过量的色情内容。根据Bandura和Walters(1977)的社会认知理论[8],个体可以通过观察他人来学习新的行为。对于一个要被模仿的行为,它必须吸引注意力,并且所展示的行为必须导致一种奖励作为动机。色情网站上的美女和帅哥使这些网站对青少年有吸引力。有研究显示[9],具有色情内容的网络成瘾青少年表示,当他们无法观看色情内容时,他们感觉好像缺少了什么,他们因反复想象而无法入睡,他们将互联网作为满足其性需求的工具。4.3社交媒体聊天和漫无目的刷刷刷行为:孤僻、孤独、什么都不想做、与家人朋友冲突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上网聊天、刷刷刷以摆脱上述问题,并发现新的事情。5.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使用互联网做家庭作业或学习课程的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得分明显较低。6.三个认知歪曲(灾难化、个人化和选择性概括)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水平。也就是说青少年对游戏的认知和网络成瘾的症状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本文所涉及的三种青少年的认知歪曲见下表:该研究提示:1.网络成瘾常见;2.使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游戏、访问色情网站、在社交媒体聊天和漫无目的刷刷刷行为的青少年更容易患上网络成瘾,家长要注意观察,青少年自己也要自我控制;3.使用互联网做家庭作业或学习课程反而网络成瘾下降;4.青少年如果存在灾难化、个性化和选择性抽象这三种认知歪曲,患上网络成瘾风险增高;5.当互联网被有控制地用于与家人和朋友交流、看电影娱乐、满足信息需求、购物时,它可能是有益的。本研究的不足1.只研究了3种认知歪曲,而Beck共提出了7种认知歪曲2.研究对象是欧洲青少年参考文献1.Young,K.S.,&Abreu,C.N.D.(2010).Internetaddiction:Ahandbookand guidetoevaluationandtreatment(1sted.).JohnWiley&Sons.2.Anderson,E.L.,Steen,E.,&Stavropoulos,V.(2016).Internetuseand problematicInternetuse:Asystematicreviewoflongitudinal researchtrendsinadolescenceandemergentadulthood. InternationalJournalofAdolescenceandYouth,22,430-454.3.Li,L.,Xu,D.;D.,Chai,J.;X.,Wang,D.,Li,L.,Zhang,L.,Lu,L.,Ng,C.H.,Ungvari,G.S.,Mei,S.L.,&Xiang,Y.T.(2018).Prevalenceof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inChineseuniversitystudents:A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ofobservationalstudies.JournalofBehavioral Addictions,7(3),621-623.4.Modara,F.,Rezaee;Nour,J.,Sayehmiri,N.,Maleki,F.,Aghakhani,N.,Sayehmiri,K.,&Rezaei;Tavirani,M.(2017).Prevalenceofinternet addictioninIran: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Addiction&Health,9(4),243-252.5.Tsitsika,A.,Janikian,M.,Schoenmakers,T.M.,Tzavela,E.C.,Olafsson,K.,W;jcik,S.,Macarie,G.F.,Tzavara,C.,&Richardson,C.(2014).Internet addictivebehaviorinadolescence:Across;sectionalstudyinseven Europeancountri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andSocialNetworking,17(8),528-535.6.Frangos,C.C.,Frangos,C.C.,&Sotiropoulos,I.(2011).Problematic internetuseamongGreekuniversitystudents:Anordinallogistic regressionwithriskfactorsofnegativepsychologicalbeliefs, pornographicsites,andonlinegames.Cyberpsychology,Behavior andSocialNetworking,14(12),51-58.7.Floros,G.,Paradisioti,A.,Hadjimarcou,M.,Mappouras,D.G., Karkanioti,O.,&Siomos,K.(2015).Adolescentonlinegamblingin Cyprus:Associatedschoolperformanceandpsychopathology. JournalofGamblingStudies,31(2),367-384.8.Bandura,A.,&Walters,R.H.(1977).Sociallearningtheory(1sted.).Prentice&hall.9.Setyawati,R.,Hartini,N.,&Suryanto,S.(2020).Thepsychologicalimpacts ofinternetpornographyaddictiononadolescents.Humaniora,11(3), 235-244.
潘霄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6月27日 793 0 1 -
只会讲道理的父母是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的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尊重,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凯叔作者丨夏天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 我拿着手机生气地质问儿子: “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都记不住? 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 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 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只是敷衍。 然而,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他狠狠地把被子扔在我的脚下,瞪着眼睛大声跟我吼道: “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得都对,我又凭什么必须听你的……” 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然而,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第二天儿子竟然不上学了。 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催促,如何苦心相劝,儿子都紧闭房门。 就这样,我和儿子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冷战。 而我也在这段难捱的沉默时光里,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才会这么恨我,又或许,这样的“恨”早已持续很多年…… 直到一次偶然,我从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我才明白: 原来,是我引以为傲的“良言诤语”,把儿子养废了。 原来,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经常跟孩子说: 吃饭挑食,对身体不好; 吃冰淇淋太多,肠胃会不舒服; 吃糖太多,容易蛀牙...... 我们是真心地关心孩子,可孩子依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得失、讲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 可结果呢? 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错怪了孩子。 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 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请保持安静。 女孩不仅不听,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 “你嫌我吵,就是不爱我了 !”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 同时,也再次验证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 “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 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低龄孩子来说,我们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还有个“超限效应”: “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变形计》里的郑子豪,非常喜欢玩电脑游戏。 做律师的爸爸看不惯,一抓住机会,就会滔滔不绝地跟郑子豪讲各种大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游戏是不对的?” “你这样打游戏是会上瘾的,就像抽鸦片一样,玩物丧志。” “你要搞你的学习,你只有学习搞好了,你才能搞一搞娱乐的东西。” 而郑子豪就像开启了自动屏蔽模式,不但对爸爸的大道理置若罔闻,反而更加痴迷游戏。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 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说教,很难让孩子从心底里去认可。 孩子不认可父母的大道理,父母讲得再多,再掏心掏肺,也都是无效的努力。 有时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也许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很多时候,儿子越是听不进去,我就越是喋喋不休地跟儿子讲道理。 我坚信只要不停地说,总有“顽石点头”的那一天。 但事实是: 有的时候,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观看综艺节目《一路成年》。 节目里,“达康书记”吴刚非常关心儿子阳阳,他要求阳阳的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汇报。 他还总是在节目里以“父亲”和“前辈”的双重身份,指导阳阳如何演绎角色,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戒骄戒躁。 节目第二期,他因为要去拍戏退出了节目。 临走时,不停地跟阳阳交代: “做任何事,要往最坏的考虑。 你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别人有需要帮忙的,你就伸一把手,要有团队精神……”阳阳虽然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看到这里,儿子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不停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跟阳阳一样痛苦。”当时,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一位心理学老师说的那样: “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打击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 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 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地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 “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错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所以,把儿子养废后,我决定换个思路养娃。 1. 用以退为进代替硬碰硬 儿子特别喜欢玩游戏。 不管我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大发雷霆地吼他、骂他,还是强行拔掉家里的网线,儿子都不听。 直到我偶然看到奥运冠军邓亚萍的一段视频,我才发现: 与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退为进。 邓亚萍的儿子有段时间也非常痴迷游戏。 邓亚萍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强迫他戒掉游戏,而是温和地告诉他: “你如果真的喜欢打游戏,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之后,邓亚萍专门带着儿子考察了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让儿子了解他们的作息,看看他们是怎么训练的。 结果,儿子一听到电竞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立马放弃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和孩子对抗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 要想要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以退为进”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让孩子朝着反向发展。 但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支持、尊重、接纳和认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则会比任何建议和帮助都有效。 2.用幽默代替严厉的说教 国外有一段特别火的视频。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去学校,爸爸为了阻止女儿,特地穿了一条超短裤演示给女儿看: “把你的短裤拿出来,看看到底有多短?比一比谁的短! ”“你现在要是穿它去上学,我就每天穿着这裤衩接你放学。” 爸爸滑稽的样子,让女儿笑歪了,同时也完美地化解了一场父女间的冲突。回想我跟儿子针尖对麦芒似地争执,开批斗大会似地批评,“神圣不可侵犯”的命令,我不得不承认: “幽默才是解除敌意最好的办法。” 因为,幽默的沟通,会让孩子看见父母的真心实意,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动解除敌意,轻松接纳父母的建议。对于孩子来说,如春风般温柔的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一个成长型的父母。 只要我们愿意从错误中反思,愿意从现在起改变,愿意把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放在父母权威之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养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咨询科科普号2022年05月27日 1006 1 10 -
关于交出手机这件事情...
我咨询的一个家庭发生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孩子主动向父母交出了手机。他承认有手机在身边时,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摆脱它的诱惑,所以在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要人替他保管。之所以说这是一个奇迹,是因为两个月之前,全家人还为了用手机的事情打得不可开交。在这两个月当中,我做了什么工作呢?我做的最重要的事,只是告诉他们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事实,那就是手机原本就是一个极其具有诱惑力的东西,是所有现代人都爱恨交织的分心物。不要说十几岁,我现在都不能把它完全控制好。然后我对这个孩子说:保守估计,你还需要花十年的时间学习怎么跟它相处。——假如这帮设计游戏的或者设计产品的家伙再琢磨出点什么新花样(他们会的),十年的时间都不一定够。这样一说,他们一下就轻松了很多。这有什么特别的信息量吗?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他们意识到时间还有很长。时间代表着成长和沉淀的可能性。对于使用手机这样的事,十几岁只是一个起步,起步阶段无法应对这么大的挑战,是很严重的问题吗?当然不是。如果这件事不构成一个问题,只是成长过程中的必然挑战,父母也就没有理由拿出如临大敌的态度,把孩子当做「手机成瘾」的问题少年去防范。孩子是好孩子,正在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只是一时难以做到。虽然难,但仍然可以寄希望于时间。这样一来,孩子就算做得不好,也会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就像初次骑自行车上路,父母说:「你试试,摔跤也没关系」——把他看做应对挑战的人,而不是防范的对象(前提是我们同意,那是他迟早有一天必须掌握的能力)。那么孩子就会自己去尝试,直面这样困难的挑战。他不能把这个挑战一丢了之:「我已经搞得一塌糊涂了,说明我就是不行」(从而心安理得地把责任甩给父母)。——不行就对了,练起来嘛。但他必须面对这样的课题,就像所有现代人一样。我告诉他,很多大学生也有这个困难,刚工作的成年人也有,他们还指望不上父母。幸运的是他现在还能借助父母的力量。假如他一个人实在没办法,可以请父母暂时接管一阵。暂时,我强调了是暂时。所以把手机交给父母,不是屈从,只是孩子在为自己想办法,利用外包的方式实现自我管理的目标,就像成年人为了屏蔽手机干扰,也会借助于「小黑屋」之类的软件。但责任的主体仍然在自己。你觉得外包的方法还不错,就继续这么用着。你如果觉得这不是长远之计,那就再想想其他的手段,反正还有足够长,足够长的时间。一加上时间背景,画风就变得如此不同。但前提是要把责任交给孩子,或者说,信任孩子是有能力(只是需要时间磨砺)的责任人。拒绝信任孩子的父母往往会说:「我们把手机交给他,他又管不好呀」,好像理所当然就导出了「孩子不行」的结论。当然管不好了,管不好才是正常的,所以需要练习呀。不然呢?谁生下来就能抵御这些声光电的诱惑?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成瘾的困扰,只是因为那时没有手机。看到时间,就会让我们自然而然地慢下来,不再执迷于一时一地贴给自己的标签:成瘾啊,无能啊,缺乏规划啊,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我们是有问题,甚至某一刻会被它缠得喘不过气。那又怎么样?我们还有时间,我们还在前进。这种叙事的好处,在于把「人」解放出来了:不是「人有问题」,而是「人正在学习应对问题」。抑郁的人不再只是「抑郁的人」,而是「正在想办法应对抑郁」的人。自卑的人也不再只是自卑,而是「正在积累自我的价值感」。有时会有朋友惊慌失措地问我,他被诊断了某种心理疾病,我说,这可得慢慢来,你才刚开始呢。他们苦笑说你这是在安慰吗?——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年时间跟它打交道。有的来访者说,一想到抑郁不知什么时候会复发,就很绝望。但复发又怎么样呢?他们会一次比一次应对得好。如果一辈子都抑郁怎么办,他们问。我说,那你就有一辈子的时间慢慢提升自己的应对。不要急,我们先看看,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因为时间还很长,即便失败也不算什么坏事。失败也可以是另一种经验的积累,不要因此推出终身的结论:「这孩子不行」,「我不是一个好父母」,或者「这辈子完了」。试着加上「暂时」两个字呢?看到你们还有那么多的时间。孩子是暂时没找到方法,你也只是暂时看不到出路。但每次失败都让你们增加了一点成功的可能,比起一开始,至少知道了哪些弯路不必再走。重点是,不要把问题等同于被问题困扰的人。无论多难,它也只是时间长河中必经的挑战,可能失败,但不至于无力还击。从暂时的失利,到终有一天游刃有余,这当中有足够的时间。原创:李松蔚
姜文娟医生的科普号2022年05月26日 777 0 2 -
叶院答疑|孩子喜欢玩手机,只能由着他玩吗?
△关注公众号,跟叶敏捷学心理 家长提问 孩子喜欢玩手机,可是我也管不了,难道我就由着他玩吗?我就由着他玩物丧志,放弃自己的前途吗? 叶敏捷院长答: 其实,孩子比你更关心自己的前途。孩子现在之所以看起来“沉迷”于手机,并非不考虑未来,而是因为他遇到了困难。 “玩手机”是我们父母能看到的一个动作,而手机里还装有很多可能,但孩子内心里还未看到的可能是情绪、焦虑、痛苦与困难。 这是父母很常见的问题:我就由着他吗?我就顺着他吗?我就不管他吗? 不是的,父母不是不管孩子了,相反,孩子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的。父母需要去学习、去体验如何帮助孩子,这个帮助不是去建议、要求孩子,不是给孩子更多的压力,而是去理解孩子,帮助孩子理解自己,和他一起去面对困难,和他一起去找到方法。 如何帮孩子放下手机? 那么,你一定会问,孩子这样的情况,我们作为家长,又能做些什么呢? 01 “手机”不是始作俑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的是,“手机”不是始作俑者,相反,那些不安的、无法处理的情绪才是孩子选择玩手机的真正原因。换言之,不是手机害了孩子,导致孩子不能学习,而是孩子无聊、不安、无意义,或者是需要获得满足才会选择玩手机。 记得疫情居家的时候,很多人说自己当时一直在刷朋友圈、刷抖音看新闻。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大家都很不安、很恐惧,所以很多人为了隔离这份不安,就忍不住地刷手机。 如果家长们还记得那段时间你自己刷手机的时候的体验,也许就更能理解“玩手机”的孩子了。手机,让孩子可以暂时获得安全的感觉。 休息放假时玩手机更多是放松、娱乐;沉迷于游戏而无法上学,是信号,这里有底层的问题累积,需要去探索。 孩子通过玩手机游戏、看手机短视频、用手机购物等不同的方式来满足,其实最根本的满足并不是手机本身。孩子不停地用手机,他的满足可能是在情感中的缺失,他需要被看见、被回应,当这种情感越来越多的时候,便不会沉溺其中。玩手机是孩子处理情绪的一种策略,但不是真正的引起孩子“无法学习”的原因。 推荐阅读 症状:不是孩子的问题,只是孩子的呼救 我是如何从“无法上学”到找到属于我的路的? 02 不是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 父母在帮助孩子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陷入极端,似乎只有“管”与“不管”两个选项,事实上,我们有第三个选项,我们的目标是“合作”。 “管”,部分父母完全管的时候,会建议、要求、命令,甚至逼迫、威胁孩子。比如,没有任何协商的规定,手机只能玩半小时;通过各种道理,告诉孩子停下来;或者用“我管不了你”做威胁。 “不管”,可能是完全地放任自由,生气、冷漠,不回应、不关注、不关心。比如,说“我管不了你,你的前途是你的事,你爱怎么就怎么吧”。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仍在发育,他的自控力在不断发展,他的情绪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我们需要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看见情绪,寻求“合作”。 如何合作? 第一,理解孩子如果总是玩手机,是有困难需要帮助。当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的时候,就更能心平气和地去看待这件事情。 第二,帮助孩子发展出更多的处理和缓解情绪、压力的手段。比如陪伴孩子外出散步跑步,增加趣味游戏和运动,也可以发展一些其他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等。 第三,制定可以协商的规则,既是孩子可以做到的,也是父母能够接受的。一位妈妈曾和我反馈,过去一直是她说了算,孩子必须听她的,但是孩子做不到,一直矛盾冲突;后来完全放手让孩子自控,孩子虽表示有愧疚,但时间依然很久。如果我们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可协商,将更容易达成合作。 推荐阅读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青春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秘诀 孩子需要的是关心,而不是担心 注:本文整理于叶敏捷心理直播,如有问题可在留言区提问。
叶敏捷医生的科普号2021年11月03日 702 0 1
网瘾相关科普号
冯斌医生的科普号
冯斌 主任医师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精神卫生科
3886粉丝20万阅读
张海生医生的科普号
张海生 副主任医师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临床心理科
1173粉丝23.5万阅读
彭雪梅医生的科普号
彭雪梅 副主任医师
湘潭市中心医院
心理诊疗科
987粉丝17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