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聋的基因检测
研究表明,约有60%的耳聋与遗传有关,目前已发现的耳聋相关基因近300个。在正常人群中约有5%-6%的人至少携带一种耳聋基因。
全国性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21.01%的聋人携带GJB2基因突变,是中国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致病基因SLC26A4是中国第二高发的致聋基因,其突变检出率达12.7%;4.51%聋人携带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为药物性耳聋群体的主体。
一GJB2基因:最常见的先天性致聋基因
GJB2基因突变在1997年首次被发现,它在儿童语前耳聋中占20%,在儿童非综合征耳聋(NSHI)中占40%,是中国人最常见的致聋基因,在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为235delC。
听力损失表现:GJB2相关性耳聋一般为先天性,双耳同时受累,耳聋程度呈对称性,少数表现为不对称性,也有单耳受累报道。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从轻度到集中度不等,大多表现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遗传方式:GJB2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也就意味着两个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正常父母有概率会生出一个患儿。
由于GJB2基因突变造成的听力损失程度多为重度或极重度,并且听觉系统的结构基本正常,经建议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良好。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新生儿听力筛查及耳聋基因筛查尽早发现并确诊病因,尽早进行人工耳蜗植入,以保证听觉言语能力的正常发展。
二SLC26A4基因:大前庭导水管相关致聋基因
SLC26A4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7q31,SLC26A4基因和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相关突变位点的发现,证实SLC26A4是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责任基因。我们平时提到的“一巴掌打聋”、“一跤摔聋”,其实都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绝大多数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都是SLC26A4基因突变惹的祸。
听力损失表现: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的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为儿童时期的听力损失,90%的患者为双侧性,听力损失程度不一,可表现为接近正常或重-极重度。病程可为稳定性、进行性或波动性,听力可逐步下降至全聋;跌倒、撞击等行为或无外界影响都可能引发听力的下降。
遗传方式:SLC26A4基因突变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遗传方式同上面的GJB2基因突变。
通过基因筛查可以在轻-中度耳聋中筛选出听力较好的患儿,对其正确指导,避免跌倒、撞击等外界因素,有望保存参与听力,使患者适应正常教育环境和社会。有残余听力的病人可佩戴助听器,听力损失达到重度或极重度应考虑植入人工耳蜗。
三线粒体12SrRNA基因:药物性聋相关致聋基因
线粒体12SrRNA基因是药物性聋直接相关的责任基因,约有20%-30%的药物性聋与其相关,中国人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包括A1555G、C1494T等。可以说12SrRNA基因突变是“一针致聋”的罪魁祸首。
听力损失表现:
听力损失通常发生在使用过氨基糖苷类药物后的3天到3个月左右,临床表现通常为双侧、重度或极重度且不可逆的高频听力损失。也有部分该突变基因携带者在没有服用氨基糖苷类药物的情况下出现听力损失。
遗传方式:线粒体12SrRNA基因属于母系遗传。由于在受精卵时期,线粒体都来源于卵细胞,这也就意味着该遗传和父亲无关(无论父亲是否携带该突变基因),只要母亲是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患者,就会遗传给后代。
通过耳聋基因筛查可以早期发现药物性聋高危人群,终生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及其他耳毒性药物,防止耳聋的悲剧发生。如用药后发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到医院治疗。
四罕见耳聋基因的检测
除了上述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等常见耳聋基因外,还有部分耳聋患者是由于罕见的耳聋基因导致的,如COL4A6、PRPS1、POU3F4、SMPX、MYO7A、CDH23、USH1C、PCDH15等。可通过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已知的罕见的耳聋致病基因编码区、剪切区变异,辅助遗传性耳聋的诊断。
五如何避免耳聋宝宝的出生
1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可进行耳聋基因的携带者筛查,明确夫妇双方有无携带耳聋致病基因。
2夫妻一方为耳聋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另一方需行耳聋基因携带者筛查,以明确下一代生育耳聋患者的风险。
3夫妻曾生育耳聋患儿,需先对耳聋患儿进行基因诊断,明确基因突变的类型后,生育下一胎时可抽绒毛或羊水进行产前诊断。
4夫妇双方都为正常人且无耳聋家族史,担心生育耳聋患者,可针对耳聋基因进行携带者筛查,或进行孕前100种遗传病筛查。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可常规开展耳聋的遗传性基因检测,包括GJB2,SLC26A4,线粒体12SrRNA基因等常见耳聋基因的检测及产前诊断,还可以开展罕见耳聋致病基因的检测和产前诊断。
本文是夏俊珂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