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对于炎症性肠病有怎样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大量研究表明饮食在IBD的发病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从饮食中的脂肪、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三个主要方面阐述其对IBD的影响,以期为IBD患者的饮食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结肠炎性病变,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两种类型。尽管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有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但发病部位及病理学特点明显不同。IBD症状加剧的时间不可预知,并呈间歇性变化,多在20~40岁发病,并伴随终生。IBD是由于肠道免疫屏障受损导致的疾病,是一种受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疾病,两者通过相互作用改变肠道微环境,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反应过程最终导致慢性肠道炎性反应。饮食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探讨其与IBD的关系,从而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对降低IBD的发病率和复发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饮食影响IBD的作用机制
为了研究饮食对IBD的影响,学者们分别对饮食中的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纤维素等进行了探讨。
1.1 脂肪与IBD
有学者推测IBD发病率与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呈正相关。饮食中的脂肪包括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反式脂肪酸。PUFA有n-3 PUFA和n-6 PUFA两种主要类型,必须通过饮食获取。Ananthakrishnan等的长达26年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607例IBD患者,发现总脂肪摄入量的高低与IBD患病率并不相关,但大量摄入亚麻籽油、大豆、鱼油等富含长链n-3 PUFA的食物可能降低UC的发病风险,而大量摄入富含n-6 PUFA的红肉、奶酪和人造奶油等反式脂肪酸可能增加IBD患病风险,在IBD患者饮食方案中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鱼油中含有大量n-3 PUFA,对UC有预防保护作用。综上所述,n-3 PUFA具有抗炎作用毋庸置疑,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其对IBD的作用机制。
1.2 蛋白质与IBD
可食用蛋白质分为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动物蛋白的来源主要是肉、蛋、奶等,植物蛋白来源如大豆、坚果、谷薯类等。一项欧洲大型前瞻性研究对67581名中年女性随访了10年,结果显示过量摄入蛋白质,尤其是动物蛋白,与IBD发病有关。动物蛋白的来源中,高消费红肉类和鱼类可使IBD发病风险增加,鱼类及海鲜能否成为IBD患者推荐饮食尚待进一步研究。牛奶中主要含有5种蛋白,其中酪蛋白占总蛋白的80%,是主要的过敏源成分,它可引起胃肠道黏膜的变态反应。牛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可产生多种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等),可直接对结肠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导致结肠黏膜损伤。尽管很多研究提示不同类型的蛋白类食物对有致病或保护作用,但仍需更多研究来阐明蛋白质与IBD发病的关系。
1.3 碳水化合物与IBD
碳水化合物按其结构分为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双糖(如蔗糖)、低聚糖(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多糖(如淀粉、纤维素、菊糖)。人体可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有单糖、双糖等,人体不能吸收的无效碳水化合物有纤维素等。纤维素作为碳水化合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是谷类、蔬菜和水果。目前研究中认为水果、蔬菜来源的纤维素为可溶性,并能被肠道菌群代谢转化为短链脂肪酸,而短链脂肪酸可抑制炎性因子生成及侵袭性大肠杆菌的,纤维素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可促进短链脂肪酸产生,维持肠道菌群的稳态。
2. 饮食管理与IBD
食物对IBD的影响机制目前并未十分明确,大致可概括为食物通过肠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间接调节肠道免疫稳态并改变肠道菌群。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大量食用加工肉等蛋白质类及饮酒可增加肠上皮细胞吸收亚硫酸盐,更易诱导UC复发。日常食物如白肉、鱼肉、土豆可降低IBD的发病风险,而面包、人造奶油、黄油、乳酪和快餐等则不建议食用。目前推荐的几项IBD饮食方案包括FODMAP饮食、无麸质饮食、无乳糖饮食等。十字花科蔬菜、乙醇、碳酸饮料和糖属于被大多数被调查患者拒绝之列,而煮熟的蔬菜、水果、鱼、家禽、瘦肉蛋白和高植物蛋白饮食属于推荐之列,此外坚果、全谷类属于有争议之列。IBD患者饮食模式因人而异,目前并无可适用于所有IBD患者的饮食结构。
3. 结语
综上所述,饮食与IBD的关系尚不明确,饮食在IB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某些食物是否是疾病的加重或缓解因素,国内外研究尚未达成共识。此外,除饮食外,还有其他因素如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感染性疾病、压力、生活方式、吸烟等均对IBD有影响。因此,随着对IBD的深入研究,饮食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因素会越来越受到关注,饮食干预和管理也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