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茂生 三甲
王茂生 主任医师
廊坊市中医院 血液科

中药膏方治疗血液病经验体会

2902人已读

中医膏方也称膏剂、膏滋、煎膏剂等,是中医药丸、散、膏、丹、等传统剂型之一。元·王海藏《汤液本草·东垣用药心法》中记载“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膏方可以说是介于汤剂与丸药之间的一种剂型,系采用经过炮制的中药加水经长时间煎煮、过滤、浓缩等工艺而制成的稠糊、半流状膏状物。

一、膏方起源

“膏”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秦汉时期,《灵枢•痈疽》记载:“发于腋下赤坚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涂以豚膏,六日已,勿裹之。”此膏以外用为特点;《金匮要略》大乌头膏、猪膏发煎可谓内服膏剂的最早记载;明代《御制饮膳调养指南》记载用人参、生地、茯苓、蜂蜜制“琼玉膏”,用枸杞子制“金髓煎”,用天门冬制“天门冬膏”等。并规定以“慢火熬成膏”,认为其具有延年益寿、添精补髓、白发变黑,返老还童等功效。现行的膏剂的使用外敷和内服两种,内服膏方又有成方膏方和临方膏方的不同。成方膏方如常用之益母草膏、蜜炼川贝枇杷膏等。临方膏方是是根据人的身体状况,辨证处方,然后加工制成的膏剂。具有因人而异、随证处方的特点,更能体现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特色,个体化给药,一人一方,针对性更强,疗效也就更加显著。常用临方膏方根据在糖或蜂蜜以外是否还加入动物来源的胶体物质,如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鹿角胶等又分为“素膏”和“荤膏”。

二、膏方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治未病”理念深入人心,膏方作为具有扶正补虚、抗衰延年、防病治病、纠正亚健康等作用的中药剂型应用颇广。其特点有四:1营养 --《说文解字》云:“膏,肥也”;段玉裁按曰:“肥当作脂”。可见膏剂具有补虚扶正的高营养特点,故凡气血不足、五脏亏损、体质虚弱或因外科手术、产后以及大病、重病、慢性消耗性疾病恢复期出现各种虚弱症状,均可进补膏方,可有效促使虚弱者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改善生活质量。2滋润 --《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滋润一词概括了膏方的功能特点,故又多称其为膏滋药。3味美:--《山海经》中曾说:“言味好皆滑为膏”。膏方经过蜂蜜、冰糖等调味可很好的改善中药汤剂苦涩难以下咽的窘迫。4效宏:--《春秋·玄命苞》云:“膏者,神之液也”中药膏方不仅补养气血,调理阴阳,辅益脏腑,还有外祛六淫,内通血脉,温化痰浊等祛邪作用,兼具补虚和治病两大特点。阴平阳秘,以衡为补,完全体现了传统医学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的观念。

三、膏方在血液科的应用

现代科技的不断创新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在为人们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为人类的健康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各种理化、生物因素导致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血液病是多种原发于造血系统的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临床多以以贫血、出血、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变现的疾病。血液病现代医学的认识病因复杂,多与环境污染、药物损伤、病毒感染、放射元素等有关。中医认为血液病病因在外为外感六淫邪气,邪毒内袭,耗伤气血;在内为劳倦过度或五志失调,损伤脏腑而致病,总体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原则。

1.分期证治 血液病急性期多伴有发热、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此时患者虽有正虚或者正虚不显,而以外感六淫、热毒内盛或瘀血痰浊等邪实为主要表现,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急性期多感染、发热、出血;各种溶血性贫血急性发作期多伴有湿热内蕴;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急性期亦多热入营血或肝胆火旺等实证、热正,此期一般不建议采用膏方治疗。慢性期病情稳定,以脾胃虚弱、脾肾亏虚、气不摄血等正虚为主,而邪实不显,需长期调养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期;溶血性贫血稳定器或不发作期;白血病、淋巴瘤的化疗间期或停化疗期,在辨证治疗基础上可应用膏方调理。但要强调个体特点,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注重阴阳、虚实、脏腑综合调理,既不能一味不能一味呆补,又不宜孟浪攻泄,而常取通补兼施、动静相合、并行不悖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正虚基础上的伏邪问题,必要时攻补兼施。

2.辨病论治 临床应用膏方我们多按疾病性质分为非恶性血液病和恶性血液病两种类型分型论治。非恶性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各类贫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证等出血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以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基本病机。临床以面黄乏力、心悸气促、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爪甲色淡凹陷为主症。根据临床证候特点,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常见证型,治宜补养气血,健脾益胃为原则,同时在调脾胃、复运化基础上还需重视病因治疗以及饮食调理。以扶助中焦脾胃,增加水谷精微摄纳为原则,侧重补虚,兼顾恢复脏腑功能,多选择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等;再生障碍性贫血、中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属慢性期者一般辨证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或阴阳两虚证,且多有伏邪在内,治疗以补肾填精益髓治本为要,据其病机,或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阳,或滋阴济阳。方以验方参芪仙补汤【1-2】或左归丸、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加减;慢性溶血性贫血一般辨为脾肾亏虚,伴有湿热瘀毒内伏,治宜益气养血基础上或健脾利湿,或温补脾肾,治以参芪仙补汤合茵陈蒿汤或茵陈术附汤【3】加减等。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经过化疗病情缓解后,多为肝肾精亏、气阴(血)两虚而易感外邪,可有伏热、湿毒 、瘀毒 、痰毒之邪隐伏体内,治以滋阴养血兼以扶正,用左归丸或归脾汤加减;病情平稳的患者,施以扶正祛邪之法,于益气养阴之验方参芪杀白汤【4-5】中加入少量的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药子等清热解毒抗癌之品或合消瘰丸【6】加龟甲、鳖甲等软坚散结之品。

四、膏方制定原则

膏方在应用前一般遵循先给于“开路方【7】”1-2周的原则,开路方作用一般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了解患者病情,选择适合病人的方剂;二是健脾运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以防膏方滋腻碍胃;三者开路方还应祛除六淫、痰、瘀等邪毒以免闭门流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中医养生和治病的基本思想,也是制订膏方的主要原则。膏方用药,既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应根据病者的症状,针对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适当加以行气、活血、化痰之品,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阴阳平衡。同时膏剂多滋腻,总宜佐以运脾健胃之品,或取炒麦芽,以醒脾开胃;或用柴胡、桔梗、枳壳,以升降相因;或配伍陈皮、焦三仙等以消食化积;尤其是苍术一味,气味辛香,为运脾要药,加入众多滋腻补品中,则能消除补药黏腻之性,以资脾运之功。

五、常用膏方举例

1、键补脾胃 益气养血膏方

组成:炙黄芪200克,潞党参200克,炒白术250克,云茯苓150克,炙甘草100克,熟地黄200克,赤芍药100克,全当归150克,川芎90克,大枣200克,龙眼肉150克,白扁豆150克,怀山药200克,莲子肉150克,薏苡仁200克,枸杞子150克,女贞子200克,旱莲草200克,芡实150克,黑料豆200克,核桃仁150克,酸枣仁150克,柏子仁150克,炙远志50克,夜交藤200克,桔梗80克,陈皮90克,广木香90克,佛手皮90克,合欢皮90克,生、炒麦芽各100克,阿胶150克,冰糖或砂糖400克,蜂蜜400克,黄酒400克。

加减:胃脘痞闷合半夏泻心汤;反酸、烧心加海螵蛸、煅瓦楞子、川楝子;月经不调合温经汤。

主治: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营养不良性贫血以脾胃虚弱,气血两虚为主症,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夜寐不安,平时气短,动辄更甚,食欲减退,大便干燥,心悸心慌,平素容易感冒,在妇女可见到月经愆期,经量减少,颜色淡红,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舌边有明显齿痕,脉象细软无力等。

2、补肾填精益髓膏方

组成:党参150克,黄芪300克,仙鹤草300克,补骨脂100克,黄柏100克,知母100克,女贞子200克,旱莲草150克,黄精100克,白术100克,茯苓100克,枸杞子100克,沙参100克,麦冬100克,黄精100克,菟丝子100克,龙骨240克,牡蛎240克,白茅根150克, 三七片30克,阿胶150克,紫草100克,龟板150克,仙灵脾100克,佩兰100克,蒲黄炭100克,黑芝麻200克;大枣200克,冰糖或砂糖400克,蜂蜜400克,黄酒400克。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于肾阴阳两虚者,表现面色苍白,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兼自汗、盗汗,时有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舌脉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等。

3、炙甘草膏

党参100

克,麦冬200克,生地250克,阿胶300克,肉桂50克,桂枝100克,炙甘草100克,枸杞250克,干姜100克,桂圆肉250克,红枣250克,生地100克,熟地100克,核桃肉250克,黑芝麻250克,冰糖250克,冰糖或砂糖400克,蜂蜜400克,黄酒400克。

主治:血液病患者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以气阴两虚为主者,见羸瘦、面色憔悴,皮肤干枯、贫血、大便干结难解者。

4、益气养阴解毒膏

人参100克,太子参100克,黄芪300克,补骨脂100克,女贞子100克,黄精100克,陈皮100克,桃仁60克,茯苓100克,黄药子100克,羌活100克,葛根100克,虎杖100克,白花蛇蛇草100克,薏米200克,菊花100克,麦冬100克。冰糖或砂糖400克,蜂蜜400克,

加减:伴有痰核瘰疬者加昆布、夏枯草、鳖甲以软坚散结;伴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出血者加紫草、茅根、阿胶珠;阴虚者加龟版;恶心呕吐者加半夏、生姜。

主治: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以气阴两虚伴邪毒内蕴者。见面色苍白,乏力气短,腰膝酸软,自汗盗汗,反复低热。兼食少纳呆,皮肤时现紫癜。舌脉象:舌质淡或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数无力。

临证验案:

患者王X,女,22,汉族,未婚,河北省滦县人,主因间断面黄、乏力、鼻衄11年于2015年05月22日16:00门诊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收入院。患者2004年4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鼻衄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发现贫血、血小板减少,于2004年6月就诊于北京某医院、2004年10月就诊于天津某医院,均诊断MDS-RCMD。予达那唑、利可君等药物治疗。临床疗效不佳。2009年5月因病情加重再次就诊于天津,予康力龙、益血生、再障生血片、环孢素A口服治疗一年,血红蛋白维持在60-70g/L血小板维持在30-50×109/L。2009年底前患者自行停药。间断每月输注红细胞及血小板。血红蛋白维持在40-60g/L血小板维持在1-5×109/L。间断月经出血,量大。2011年3月就诊与我院,予补肾填精中药口服,血红蛋白上升至96g/L,血小板维持在10-30×109/L。2013年后因经济原因失访。

2015年5月22日首诊,患者面黄、乏力,无发热、间断鼻衄,齿龈渗血,月经淋漓不断,自汗、盗汗、手足心热,纳食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脉沉细无力。外周血象:WBC 1.82×109/L RBC 1.75×1012/L HGB 69g/L PLT 7×109/L。结合骨髓形态、骨髓活检、染色体等检查诊断:

中医诊断:髓毒劳(肾阴阳两虚)

西医诊断:MDS-RCMD

西药:继用康力龙、环孢素A口服;加叶绿素铜钠保肝

中医:治则:滋阴济阳,填精益髓

处方:参芪仙补汤加减

党参15克 黄芪30克 仙鹤草30克 补骨脂10克

黄柏10克 知母10克 女贞子20克 旱莲草15克

黄精10克 白术10克 茯 苓10克 枸杞子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黄 精10克 菟丝子10克

龙骨24克 牡蛎24克 白茅根15克 三七粉3克

阿胶10克烊化紫 草10克 龟 板15克 仙灵脾10克

水煎服,日一剂。

上方加减应用六个月,血红蛋白上升至75-80之间,脱离输注红细胞,血小板10-20之间,无明显出血。其后家庭经济困难要求减药,故改为膏方调理,方药基本同上,一月颗粒制剂熬制膏方160袋,一次一袋,每日两次。服用膏方1月后血像快速恢复,两个月时WBC2.96×109/L,RBC 3.6×1012/L,HGB117g/L,PLT27×109/L。

2016年1月,患者于家中出现口舌干燥,鼻腔呼气似火,间断鼻衄,出血难止,输注止血药物及血小板效果不明显;

2016年1月24日,回院复查:脉弦滑数,寸旺尺弱。考虑肾精亏于下,相火旺于上,不除外温补太过。先加羚羊粉1克、丹皮12克、生地12克、白芍12克等联合膏方,并予血小板及止血药物,症状改善不佳。后停用膏方改为汤剂,仍以上方减温性药物,加羚羊粉、丹皮、生地、白芍、青蒿、龟板、鳖甲等,服用半个月症状逐步缓解;但1月后血象逐渐下降血红蛋白73g/L;其后再次服用原膏方,半月后再次出现燥热表现,再制作我院验方凉血解毒汤膏方,两膏方交替服用,血像稳步回升,2017年6月复查血红蛋白157g/L,血小板,34×109/L。病情平稳,目前继续治疗中。

心得体会:患者青年女性,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病史十余年,经司坦唑醇、环孢素、达那唑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首诊辨证肾阴阳两虚,给予参芪仙补汤以滋阴济阳,填精益髓治疗6个月,血红蛋白、血小板缓慢回升,有效但不显著,且患者服用汤剂未见温补太过的燥热表现。原方汤剂改为膏方治疗,两月内血红蛋白明显回升,继而出现温补太过之燥热表现,表明膏方吸收充分,作用明显,药量减而效果不减。后因燥热复改汤剂治疗,患者燥热逐步消失,但血红蛋白持续下降,不得已又改为原膏方加清热凉血药物交替服用而获良效,说明同等情况下,膏方作用优于汤剂的疗效。而重点在于本患者家庭经济困难,汤剂改为膏方,即减少经济开支、节省药材又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茂生,李君,王会朋,等.杨淑莲教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辑要.《中国中医急症》,2013,22(8):1339-1340.

2. 刘希赞,王茂生,杨淑莲.参芪仙补汤联合西药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30例临床观察.《河北中医》,2013,35(11):1623-1625.

3. 杨淑莲,王茂生.血液病中医治验心悟[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3-40.

4.杨淑莲,孙长勇,王茂生,等.中医药干预急性白血病治疗策略.《中国中医急症》,2015,24(5):818-821.

5. 李君,王茂生,杨淑莲,等.验方参芪杀白汤联合化疗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观.《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531-533.

6. 周玉才孙长勇王雪梅,等.消瘰丸合MP方案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陕西中医》2015,36(11):1462-1463.

7. 曾玉晓,吴迪炯,周郁鸿.周郁鸿用膏方调治血液病经验.浙江中医杂志,2014,49(2):85-86.

王茂生
王茂生 主任医师
廊坊市中医院 血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