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快速康复与小儿急性阑尾炎

发表者:胡博 人已读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腹痛、恶心、发热。占小儿急腹症的15-20%,多见于学龄期儿童。早期阑尾炎包括单纯性、化脓性等未穿孔或者没有血液循环障碍的阑尾炎,多见于发病48小时以内。患儿全身状态好,有中等或轻度发热,血常规提示细菌感染,腹部B超或CT可以发现感染的阑尾。因为阑尾炎是常见病,多数家长发现孩子有“肚子疼”,食欲不振,活动减少等症状时能做出“阑尾发炎”的初步诊断。学龄期儿童的急性阑尾炎症状典型,孩子对症状描述清楚,医生很容易做出诊断。婴幼儿的阑尾炎发病急,以“肚子胀”“腹泻”“发烧”为主要症状,容易误诊。一旦“小孩子”发生上诉症状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

什么时候应该切除阑尾是大多数家长最想了解的问题。从解剖图上可以看出阑尾位于结肠起始端,像一段独立的“小肠子”,目前没有文献证明阑尾具有实际功能,所以切除后不会对人体有不良影响。感染、化脓的阑尾不但在急性发病时给患儿带来痛苦,经过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的阑尾因扭曲、变形,阑尾腔内容物排出不畅,在患儿患上呼吸道感染或劳累、紧张时易反复,从而影响患儿正常的生活与学习。阑尾的解剖位置与女孩的卵巢相邻,女孩患阑尾炎后会造成右侧输卵管粘连,有引起不孕不育的可能。虽然没有文献的支持,但是多中心的观察证明80%以上的儿童急性阑尾炎不能通过抗感染治疗缓解。一旦感染扩散,早期阑尾炎会进展为复杂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甚至引起全身炎症反应、败血症。

快速康复外科的概念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病人术后的康复。如围手术期营养支持、重视供氧、不常规应用鼻胃管减压、早期进食、应用生长激素、微创手术等等。控制围手术期的病理生理学反应,目的是促进病人康复,而不仅仅是为了早期出院。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减少了治疗费用,更重要地是提供了更好且更有效的医疗服务。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减少并发症、提供更好地预后来改善外科手术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外科重建于2018年5月,主要为服务天津及周边省市儿童、缓解儿外科救治压力,提高治疗水平。为此引进全国儿外科领域多位专家,其中就包括原天津市儿童医院微创外科主任王晓晔。王晓晔主任有20余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具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及治疗理念。擅长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儿外科多种疾病。在原单位工作时手术量达到500例/年。将快速康复理念融合与多种疾病的治疗,不仅减轻患儿痛苦,更重要的是达到手术前、后机体生理功能波动小,术后无并发症,体表无痕。

早期阑尾炎患儿术前6-8小时禁食,4-6小时禁水。在禁食水过程中输液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并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二代抗生素治疗,不选择广谱高效抗生素。做必要的血清学检查,评估心肺功能。专业医生进行术前心理疏导,婴幼儿由家属陪伴入手术室,避免过多的心理波动。在专业护士的陪伴下进入手术间,全麻后经脐部切口、右下腹或左下腹插入辅助钳进行微创手术。用丝线结扎阑尾血管及阑尾根部将其切除。手术后6小时左右进水,24小时后禁食流质,不仅可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定,还可以减少输液量,早期下床活动。3-5天即可达到出院标准。手术前、手术后家属可以陪伴患儿,减少疾病本身及手术打击造成的心理波动,且有利于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术后康复。

患儿出院后可以正常饮食,恢复正常生活、学习。术后一月体表创口痊愈,基本不遗留瘢痕。

快速康复的理念可以应用于大多数外科疾病,特别是对于小儿外科疾病更有优势。保证儿童围手术期内环境稳定,减少心理波动,应用先进的手术方法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保证患儿尽早回归学习及生活,“化疾病于无形”是每个医生及家长想达到的共同目的。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外科是综合性儿童外科,可以应用微创技术治疗小儿十二指肠狭窄(闭锁)、肠旋转不良、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先天性巨结肠、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等先天性肠道畸形;胆囊炎及胆囊结石、胆总管囊肿、急慢性胰腺炎、胰腺肿瘤等胆胰疾病;急慢性阑尾炎、消化道溃疡穿孔等后天感染性疾病;隐睾、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等鞘状突未闭性疾病;卵巢囊肿、卵巢畸胎瘤、输卵管囊肿、黄体破裂出血等小儿妇科疾病;以及大网膜囊肿、肠系膜淋巴管瘤、腹腔内、腹膜后肿瘤等增生性疾病。

门诊时间:周四、周五下午

mmexport1538495966845.jpg

mmexport1538495968250.jpg

mmexport1538495921129.jpg

mmqrcode1538272464794.png

本文系胡博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胡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