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胰岛素如何规范使用
胰岛素规范化注射十问
一、为什么胰岛素必须注射到皮下?
胰岛素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其中静脉注射需遵医嘱进行,一般用于临床治疗,而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胰岛素注射是皮下注射。那么为什么要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呢?
药用的胰岛素大部分是六聚体,注射到皮下后,会先分解为二聚体,再分解为单个分子而吸收入血,发挥降糖作用。一般来说,胰岛素都是餐前注射,而血糖高峰一般在餐后1-2小时左右,因此不希望注射的胰岛素很快发挥作用,而皮下注射刚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如果注射过深达到肌肉层,由于肌肉内血流丰富,胰岛素吸收速度会加快,相应的血糖也会快速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待到食物吸收出现血糖高峰时,却没有多少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了,又出现了高血糖。
综上所述,胰岛素注射需要进行皮下注射,保证平稳降糖,不能注射过深至肌层,以免导致血糖波动。
二、如何确保胰岛素注射至皮下?
胰岛素能否注射到皮下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针头的长度、针头进针的角度、患者皮下脂肪的厚度等,不同个体选用针头长度的不同,进针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注射前,应逐一检查相应的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以及针头的长度,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的角度。
对于所有人群,如果选择4mm、5mm注射针头,均无需捏起皮肤,并可垂直进针;如选择6mm、8mm注射针头,如想要垂直进针,需要捏起皮肤;而如果选择12mm注射针头,不仅需要捏皮,而且需要成角度(45度角)进针。对于消瘦的人群(BMI<18.5kg/m2)及青少年为确保皮下注射,即使在选择最短的注射针头时,也推荐捏皮注射。
三、如何正确捏皮?
正确的捏皮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或加上中指)捏起皮肤;捏皮时力度不得过大导致皮肤发白或疼痛;不能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以避免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提起。
捏皮注射的最佳步骤为:1、捏起皮肤形成皮褶;2、和皮褶表面呈90度角进针后,缓慢推注胰岛素;3、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肤内停留至少10秒钟(采用胰岛素笔注射时);4、拔出针头;5、松开皮褶。
四、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哪些?
胰岛素注射包括四个部位:
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半径2.5厘米以外的区域。越靠近腰部两侧(即使是肥胖患者),皮下组织的厚度也会变薄,因此容易导致肌肉注射。
上臂——上臂侧面或者后侧部位,皮下组织较厚,导致肌肉注射概率较低。
大腿——大腿外侧;皮下组织较厚,离大腿血管和坐骨神经较远,针头致外伤的概率较低。
臀部——臀部上端外侧位置:即使是少儿患者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最大限度降低肌肉注射的危险性。
五、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如何做到正确轮换?
将注射部位等分为四个象限(也就是等分为四个区域,大腿或臀部每一侧可等分为两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象限进行注射,并始终按照顺时针进行轮换。
在其中某一项限注射时,每次注射点间都应间隔至少1厘米,以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
六、针头重复使用的危害?
胰岛素注射针头均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针头危害极大,会造成胰岛素渗漏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注射部位红肿、感染、硬结、脂肪增生,甚至可能发生针头断裂。
七、出现皮下增生或硬结怎么办?
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的局部并发症。继续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会进一步加重脂肪增生,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有研究显示,当胰岛素注射入皮下脂肪增生的组织后,人们往往会一再增加胰岛素剂量,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结果导致治疗费用增加。
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由于注射部位不轮换、重复使用注射针头等原因,会导致出现脂肪增生,一旦出现脂肪增生,该注射区域请不要再进行注射。是否存在脂肪增生,请您咨询专业医务工作人员。
八、哪些胰岛素需要在注射前混匀?
一些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某些胰岛素在注射前是需要混匀的。您所注射的胰岛素是否需要在注射前混匀,可以咨询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胰岛素的外观不是澄清透明,而是有白色沉淀的话,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前必须充分混匀才能进行注射。
九、胰岛素如何储存和携带?
对于未开封的胰岛素,我们可以将其保存于冰箱冷藏室,2-8℃,有效期以外包装有效期为准,切不可冷冻,冷冻后胰岛素不能再用。
对于已经开封的胰岛素,将其放于25℃室温下,阴凉通风处,可保存4-6周,避免阳光直射,冬天远离暖气。
长途旅行中,胰岛素要随身携带,不能放于行李中托运,以避免剧烈震荡以及极端的温度,比如乘飞机时行李舱在高空温度可能过低,夏季汽车内温度又会太高。
十、胰岛素注射笔如何进行维护?
胰岛素注射笔应该保存在清洁干燥处,避免灰尘及潮湿,日常的清洁可用湿布轻轻擦拭胰岛素笔的表面,不要将注射笔浸在水中或用水清洗,也不要涂抹润滑油。最好将胰岛素注射笔放在专用的盒或袋子中,保存于阴凉通风处。
本文是穆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