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学会从容地看“心血管病”
现如今,慢性病患者累计人数逐年增高,挂号难、看病贵的矛盾仍旧很尖锐,这种现状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变并不现实,再吐槽也是枉然。面对每天人满为患的各大医院,学会如何优雅从容地看病实属不易,现在且听心血管医生给你传授“看病攻略”,助你一臂之力!
分缓急
“心血管病”包括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等,具有长期、不能自愈、且几乎不能被治愈的特点,辨别症状的轻重缓急、把握就医时间是从容就医的关键。
1.紧急就医
由于慢性病的缘故,对于心血管病人来说,日常生活当中,伴随一定的症状也是情理之中的。但是,一旦出现下列情况,请选择就近医院、立刻联系、紧急就医:
胸痛:持续不缓解、程度较重、胸痛范围大(部分患者可放射至下颌、颈部、后背),伴随烦躁不安、出汗、胸闷、濒死感等,既往有冠心病的患者常规含服硝酸甘油,但症状无缓解。
心悸:突发心跳不止,不能耐受。
晕厥:伴随显著、持续的头痛,可有意识丧失。
2.择期就诊
如无上诉紧急情况,那么恭喜你,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亲友介绍寻找理想的医院,选择合适的时间就诊:
体检结果: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
程度较轻的胸痛:有明显诱发和缓解因素,持续时间短,有一定的规律
心悸:不自主的心跳过快,可自行停止,反复发作。或者已行心电图检查并确诊的心律失常,需要择期处理。
选医院
尽管三甲医院的诊疗水平比一般医院要高,但是对于选择就诊医院,我们还是建议:
小问题、慢性病优先选择就近医院。
疑难病、复杂病可选择有实力的大医院。在准备去大医院、找专家之前,应尽量先在基层医院进行诊治,做过一些可供参考的专科检查,或者疾病的诊断方向已大致明确,以便到大医院找专家时可以提供初步的参考信息。
医院选择可参考“广东省医院最强科室推荐“榜单
辨医生
常见的成人“心血管病”可大致分为: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瓣膜病、心力衰竭、肺血管病、心肌病等,其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内科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每个医生在专业上都有自己的擅长领域,就诊前可以通过很多方式了解医生的诊疗范围,例如医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院内简介、挂号处、分诊台等,那么该如何选择合适的医生呢?
住院患者,不要过度迷信名医。大医院的科室人员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分配的,一般由1名主任(副主任)医师+1-2名主治医师+2-3名住院医师组成。虽然门诊接诊的是1位医生,但是住院管理的是一个团队,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落实都有多人参与。疑难疾病还会有全科甚至多科会诊来解决问题。
门诊患者,首次就诊要预留好检查时间。多数情况都是检查结果还没有出来,医生就下班了。因此,常见疾病的首诊可以选择号源丰富的主治医生,完善检查后,如有需要可以再选择主任、专家完成诊断、治疗。
重沟通
门诊时间有限,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说出自己的不适和需求,请参考以下注意事项:
有检查、治疗资料的病历,请保管好并带去给医生参考。这些信息是最能说明问题,帮助医生在最快的时间认识你的健康需求。
首诊患者,要把问诊的主导权交给医生。听清医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回答,切忌上来就滔滔不绝或答非所问、不得要领。
不要过分紧张或激动。医生看诊是有一定的工作流程的,按部就班,才能事半功倍,现如今,医生这一群体被大家误解最深的就是“没有同情心、态度差“。其实病情的轻重,没有人比接诊医生更清楚了。一旦接诊了,没有人比医生更着急解决你的问题。请给予最基本的信任。
尊医嘱
看完医生,出了诊室,疾病诊治的第一步也算完成了。至于诊疗效果,是由多方面决定的。所以,为了避免治疗失败,请遵从医嘱。尤其是心血管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很重要,例如高血压患者不按医嘱服用降压药,血压波动、控制不佳,容易出现脑血管意外;冠心病介入术后患者不按医嘱服药,支架内再栓塞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需要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更需要按照医嘱来定期复查,及时调整药量了。临床不遵医嘱导致不良后果的惨痛例子太多啦,就不一一列举了。
定期查
任何治疗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药物的治疗剂量也是因人而异的,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耐受剂量,如何了解目前治疗的效果,除了从症状、体征方面进行评估外,最重要的就是定期复查,及时向医生反馈,发现潜在的治疗隐患,调整治疗方案,才能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医生不是万能的,而疾病不是都能被治愈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多数人都会通过国内搜索引擎、纷繁复杂的微信公众号来了解疾病的诊治情况。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信息筛选的专业素养还是远远不足以指导其获得有用的疾病诊疗信息的。该如何评估、了解心血管健康知识,真正做好院外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呢?请关注、分享公众号“心血管权威发布”,该公众号集结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众多专业大咖和全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为大众传播正确的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打造心血管科普的权威平台。
本文是李捷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