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胫骨横向骨搬移在缺血性足病中的应用
下肢缺血性疾病简述: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高达80%,发病机制:当动脉硬化持续进展导致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慢性或急性缺血.最终结局:溃疡、坏死、感染,足部最常见.下肢缺血性足病常见原因: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闭塞症。
临床表现:早期:下肢发麻、发凉、胀痛,间隙性跛行,雷诺现象(冷刺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中期:足趾苍白、发绀、剧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晚期:足溃烂、坏死、感染,可向近心端蔓延,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Fontaine分期:一期:轻微症状期,二期:间隙跛行期,跛行距离>200M为二a期,<200M二b期,三期:静息痛期,四期:溃疡期。
检查:血管超声常用,踝肱比(0.9以上)下肢血压与上肢血压之比,经皮氧分压测定,CTA,DSA ,MRA。
诊断:典型临床表现,踝肱比<0.9,影像学依据。
下肢缺血性足病的治疗新方法: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可避免截肢。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下肢缺血性足病的优点:避免坏死或坏死加重,促进溃烂伤口愈合,有利于控制感染,肢体血运整体改善,特别是微循环,还可预防溃烂坏死,避免截肢。
术前准备:创面换药,分泌物培养,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抗凝,改善循环,控制血糖血压,下肢动脉彩超或血管CTA,胫腓骨正侧位片
医患沟通:健康教育,治疗过程交代
术中注意:术中一般先行胫骨骨搬运,包括正确截骨及安装骨搬运支架,再对足部创面进行清创,彻底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感染坏死严重伤口不缝合留待每日清创换药或维斯第负压引流,病情好转后二期缝合。
术后注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抗凝、改善循环;小腿手术切口术后12-14天拆线;感染控制后及时缝合足部创面或植皮或等待自然愈合;搬移时注意观察搬移骨块表面皮肤血运及患者耐受情况,必要时减少搬移时间;可重复搬移;指导患者或家属掌握搬移方法,可规律定为早中晚餐前及睡前各1次,可使用闹钟提醒,以免遗忘,每次搬移需保持方向准确;为减少住院日,感染控制后即出院,门诊随访;出院医嘱要详细:防止针道感染,足部必要时换药,口服敏感抗生素,正确搬移。
典型病例:
病例1术前 术后
病例2术前 术后
本文系杨绍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是杨绍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