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军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诊后必读

包皮环切器微创无痛精准包皮环切术的术后注意事项全总结

发表者:李连军 人已读

包皮环切器微创无痛精准包皮环切术的术后注意事项全总结


山东省立医院 李连军 副主任医师


(门诊时间:每周三上午;门诊地点: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门诊二楼泌尿外科13号诊室;预约方式:微信搜索山东省立医院官方APP,关注后预约。)


目前,一次性包皮环切器(也称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或者一次性包皮环切吻合器)的出现为包皮环切术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使包皮环切术真正实现了微创、安全、无痛、美观、快速、精准切割,成为可以单人独立操作的普通门诊手术。尽管如此,如果手术者操作经验以及术后管理经验不足,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人实施单人独立操作包皮环切器微创无痛包皮环切术多例,进行精准切割,具有独到经验,患者术后效果良好,未见明显并发症,现将术后注意事项总结如下,供医学同仁及手术患者交流、参考。

1、术后当天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包括四个方面:(1)龟头颜色如何,是红润还是青紫;术后早期因包扎较紧,会出现短暂的龟头青紫或发暗的现象,数小时后因创面出血停止、水肿压迫减轻,龟头会逐渐变得较为红润,这种颜色的变化过程是正常的;(2)阴茎根部情况如何,阴茎根部周圈的皮肤应该是松软的,如果有明显突起包块、硬块或者明显按压疼痛,应及时联系手术医师告知相关情况;(3)整体情况如何,包括阴茎整体包扎后的外观情况,有无明显外观上的不适和畸形,如有明显阴茎歪曲畸形,应警惕有阴茎体部或根部血肿的发生;(4)疼痛程度如何,术后1-2小时利多卡因麻醉失效后可能会出现短暂而局限的疼痛感,应该会逐渐消失。术后当天应该针对这4个方面关注一下,有问题随时联系手术医生。

2、包皮环切术后防止勃起方法:凉水洗脸,勿接触色情杂志书刊,晚上定时起来(2点、4点)排尿2次,睡前适量喝水,以防止清晨阴茎勃起,影响切口愈合;另外,患者还可以视情况服用雌激素类药物,但不是必须服用,具体药物及用法如下:补佳乐(雌激素类药物),每日睡前服用3片(共7天)。

3、建议患者术后注意会阴部清洁,每日更换宽松干净内裤,预防切口感染。排尿时尿道口垂直向下,排尿后将尿道口擦干,以防止浸湿敷料,污染切口。患者术后一般无需口服抗生素,如有明显感染存在时,可口服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头孢类药物)1周(具体按所购药物规格及说明书口服)。

4、术后若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至医院复诊:(1)切口外出血:外层包扎纱布及弹力绷带被血液浸透,沿纱布滴血;(2)切口内出血:阴茎根部出现明显肿大血肿,按压明显疼痛。其中内出血罕见,但也尤其需要注意,有时不易发现。

5、包皮手术切口不用拆线,30天左右环切器钉夹可自行脱落;如果有术中缝合也是用可吸收线完成,不需拆线;环切器钉夹及可吸收线完全脱落及吸收的具体时间视个人体质和情况而定,一般在1个月左右。

6、术后7天内勿剧烈活动,以防术后切口水肿;术后1周内会出现切口或者尿道外口轻度水肿的现象,这种水肿一般无需处理,因为原来过长的包皮整块切掉,静脉回流建立侧支循环需要时间,都会有些水肿,时间有长有短,一般1周后水肿会完全消退。

7、术后患者的龟头和冠状沟的局部位置可能会出现青紫或者发黑发暗的情况,这是外层弹力绷带包的太紧所导致的,必要时可以完全松开外层的弹力绷带,然后再松点缠上去,龟头肿胀发暗就能消下去;但手术后8-24个小时内不建议自行松解外层弹力绷带,以避免出现自行包扎后切口松脱导致包皮创面向阴茎内出血而导致阴茎根部血肿的情况。

8、术后饮食方面,要求就是术后吃普通容易消化的食物就可以,一周内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抽烟、喝酒,就可以了;术后第1天至病房换药一次,一般共需换药两到三次后,就可以将纱布去掉,将切口外露、亮开,同时建议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切口2次,保持清洁,预防感染;注意是碘伏棉球,不是碘酒,也不是碘酊。

9、术后1个月时请返院找手术医师复诊1次,观察吻合器钉夹是否完全脱落,是否需辅助取出,以及是否可以开始进行性生活;术后1个月内勿行性生活,勿手淫,以防影响切口愈合及导致切口开裂。

10、该手术因为属于整形美容类手术范畴,手术费用不在报销范围;目前在我院手术包括化验检查、手术器械、消毒设备、术后换药、口服药物在内的全部花费约为两千多元,无其余收费项目。

如有相关方面的问题,可随时通过登陆李连军医生好大夫在线平台网址:https://hamlee.haodf.com添加关注进行网络咨询,必要时也可关注个人微信号:hamleellj进行联系;济南市当地患者也可至山东省立医院东院区(奥体中心对面)C楼11楼泌尿微创三科直接咨询、就诊;所有手术患者均由李连军副主任医师进行术前评估、术中操作、术后换药、恢复指导的全程管理,可免除您的后顾之忧。

本文是李连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