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别再傻傻地分不清
一、何谓“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如果把糖尿病人一天当中各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连成曲线,就会发现:糖尿病人的血糖一天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从凌晨4点开始,血糖逐渐上升,到早晨7、8点钟升至高峰,我们把这种在黎明发生血糖增高现象,称为“黎明现象”;第二个血糖高峰,出现在下午4、5点钟,正值黄昏时辰,临床谓之“黄昏现象”。少数病人的“黄昏现象”出现较晚,主要表现为睡前血糖高于晚餐后2小时血糖。
二、发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机理是什么?
我们把体内能使血糖升高的各种内分泌激素统称为“升糖激素”,包括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高糖素等等。升糖激素的分泌从午夜0点开始增加,至凌晨4~6点达到高峰;下午5~7点又出现第二个高峰,与“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生时间基本一致。在正常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伴随着升糖激素分泌的增加而增加,使血糖得以维持在正常范围。但糖尿病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不能有效地对抗升糖激素的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这种胰岛素分泌与升糖激素分泌的不协调,是产生“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的主要病理基础。此外,头天晚上降糖药用量不足或药效维持时间过短,也是导致“黎明现象”的一个原因。
三、如何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
清晨血糖升高,除了前面提到的“黎明现象”之外,还有可能是“苏木杰反应”,后者是由于夜间发生低血糖后所致的血糖反跳性升高,它往往是因用药过量所致。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凌晨2~4点的血糖来区分“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如果所测血糖值在6.0mmol/L左右,那就是“黎明现象”;如果血糖值低于3.9mmol/L,那就属于“苏木杰反应”。“黎明现象”和“苏木杰反应”的临床处理截然不同,前者需要增加药量,后者需要减少药量。
四、如何应对“黎明现象”和“黄昏现象”?
1、“黎明现象”的处理方法
1)酌情增加晚餐前预混胰岛素或睡前中长效胰岛素的剂量,使其作用维持到黎明前后。
2)睡前口服赛庚啶,它是一种抗组织胺药,同时也有抑制生长激素作用,可以对抗“黎明现象”。
2、“黄昏现象”的处理方法
1)调整饮食及运动:少吃多餐,将午餐分两次吃,以控制餐后高血糖。另外,在午餐后2小时做30~60分钟的有氧运动,也可协助降低午餐后血糖。
2)早餐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或者午餐前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有助于控制“黄昏现象”;
3)如果病人“黄昏现象”出现的较晚,也可在午餐前注射诺和灵30R,晚饭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4)1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黄昏现象”比较频繁且控制难度较大,最好使用胰岛素泵治疗。
本文是王建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