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潘晓华 三甲
潘晓华 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骨科中心

2018年中国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1589人已读

2018年11月4日,“2018年中国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系列活动在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宝安人民医院集团)(以下简称:宝医集团)圆满落幕。

作为“2018年深圳人才日”宝安区分会场的重点活动,此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授权主办,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宝安人民医院集团)、深圳市宝安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中国工程院院士活动基地承办,广东省医师协会、深圳市医学会、宝安区医学会等单位共同协办,由三名工程项目(SZSM201506020(深))经费资助。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052.png

大会现场合照

活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担任会议主席,宝医集团院长黄居科担任会议组委会主席,宝医集团副院长潘晓华、香港中文大学李刚教授担任会议组委会执行主席。主讲者有南通大学顾晓松院士、河北医科大学张英泽院士以及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深圳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等十余所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名医名家,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广东省医师协会、深圳市医学会、深圳市应急办、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宝安区应急中心等单位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活动并发表精彩演讲。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235.png

大会场外合照

论坛为期七天,下设六大会场:手术演示及转播(膝关节炎HTO及下肢畸形矫形术)、创面修复治疗管理及分级诊疗规范专家论坛、第四届骨科新技术应用及临床解剖培训班、城市创伤救治白皮书研讨会及组织工程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专家研讨会、城市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培训及现场模拟演示/操作竞赛、及创伤救治与组织修复再生高峰论坛。

此次活动标志着宝医集团已经成为在高水平学科建设、优秀医学人才培养、学术探索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高地。本届论坛主题前沿、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共吸引了800余人次踊跃参会,不仅为创伤医学、骨科再生医学领域的学术专家与参会学者打造了一个高水准、高品质的学习交流舞台,齐聚一堂探究相关热点问题和提炼医疗实践技巧,更进一步开拓了多学科、多部门在创伤医学领域尤其是组织修复与再生领域的合作空间,同时也体现了医院现阶段综合实力,获得广大同行的认同和支持。

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骨与关节微创手术演示教学

活动首场为“膝关节炎HTO及下肢畸形矫形术手术演示、转播”,通过骨与关节矫形手术,将微创手术与再生医学完美结合,使病人在创伤最小的情况下获得关节重生。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343.png

秦泗河教授手术演示

活动现场,中国著名矫形骨科专家秦泗河教授接诊了二十余位来自深圳市内外的复杂骨科疾病患者,并在手术室演示两台手术:第一台是骨性关节炎的微创截骨及行Ilizarov外固定技术;第二台为一位下肢畸形的小儿麻患者行微创截骨多组肌腱转位移植及Ilizarov外固定技术。这些患者均为未能在当地获得有效治疗,慕名来宝医集团治疗的外地病人。该场骨与关节微创手术演示采用多媒体授课及手术直播演示的方式,系统性地展示了Ilizarov结合微创手术,作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新技术、新应用,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评价,成为骨科微创新技术在深圳落地的标志。

专家研讨盛会,共商骨科新技术指南与共识

活动第二会场在深圳大学西丽校区举办,汇聚了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的专家学者,就如何通过系统外科手段创新应用在糖尿病足严重创面的探索和标准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548.png

会上,各位专家初步针对采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难愈创面的修复再生难题、解决严重创面的保肢治疗问题进行了总结并达成共识。此次共识结果将形成指南性文件,拟于明年发表于中华系列杂志,为全国医务工作者提供指导性意见。

微创治疗新技术省级专科医师培训,填补国内足踝关节镜空白

在深圳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系举办的活动第三会场是“第四届骨科新技术应用临床解剖培训班”以组织微创修复与再生医学为主题开展手术演示,主要包括足踝关节镜微创治疗新技术(踝关节镜下肌腱鞘内治疗、平足症的微创截骨矫形、膝关节镜下半月板、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与横向骨搬移临床新技术(横向骨搬移术、跟骨微创截骨新技术)。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638.png

吕敦庆教授手术演示

其中,足踝关节镜微创治疗是我国外科手术的新热点,由国际足踝大师、香港顶尖知名专家吕敦庆教授出席讲课,并亲自演示自己创立多个微创手术方式,旨在通过实体操作、手把手训练指导,缩短临床骨科医生的学习曲线,切实骨科新技术植根深圳,堪为高效培养高水平临床人才的新模式。

广东省医师协会副秘书长毛晓萍、罗艳琼老师与深圳大学医学部范新民院长、潘晓华院长共同为学员

颁奖并合影

截至目前,此次“骨科新技术应用临床解剖培训班”已成功举办四届,获得了广东省医师协会的高度认可,同意升格为广东省医师协会的高级骨科医生的正式培训项目。活动结束后由广东省医师协会毛晓萍副秘书长、罗艳琼科长、深圳大学医学院范新民院长、深圳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潘晓华院长共同为学员颁发了培训资格证书,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此次培训班也是首次将深圳大学医学院与宝医集团联合打造的临床型人才培养基地,正式面向广东省广大医务工作者进行推广。

湾区核心新时代,智创高地聚人才

活动当天,“深圳人才日”宝安分会场“宝安人才服务周”启动仪式顺利举行,宝安区委书记姚任,区委常委、区委区府办主任蔡英权,副区长高志远等出席启动仪式,本次活动组织者——宝医集团广东省创伤救治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潘宇副研究员受邀参会,并作为宝安人才服务高级专员获颁证书。

微信图片_20190101201930.png

“宝安人才服务周”启动仪式颁证(右一:潘宇副研究员)

此次深圳人才日“宝安人才服务周”启动仪式标志着宝医集团的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与政府人才政策的无缝接轨,宝安集团将继续大力提升环境、服务、平台等“软实力”,无愧与人才培养先行区典范称号。

实战模拟促发展,打造合理高效MCI应急救援平台

重大灾难造成的大规模伤亡事件(MCI)会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在短时间内显著增加或变得异常复杂。第一时间到达MCI现场的创伤急救队伍中医疗人员的诊断救治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MCI救治的最终结果如死亡率、伤残率。

微信图片_20190101202019.png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专家授课

从伤员搜寻与营救、伤员检伤分类到初步治疗、伤员疏散转运和伤员确定性治疗及后期数据、经验总结等环节,都需要开发更加成熟有效的救治项目提高医学应对效率和改善伤员结局。与国外成熟高效的MCI救治体系相比,深圳市乃至全国亟需建立合理高效的应对体系与先进完备的救治平台。针对深圳市高速发展获得举世瞩目成果的背后无疑存在各种MCI救治隐患本次论坛特开设深圳首次的“城市大规模伤亡事件救治白皮书专家研讨会、团队培训、现场模拟演示和操作竞赛”,并作为国家继教项目2018-04-07-836的主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190101202109.png

桌面推演

本次开创性的项目推广培训活动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单位专家联合举办。会场培训内容包括分诊练习、桌面推演、救治训练、模拟实训以及竞赛评比等环节,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与会专家、学员通过多形式互动教学,共同探讨了在遇到大规模伤亡事件时,医护人员如何利用有限的力量和资源及时、准确地做出最佳方案,并通过价值百万的仿真伤员模型,真实模拟伤亡场景,以竞赛的形式有效调动与会人员的积极性。实训期间的技术操作、救治流程及项目应用的实践,为MCI现场医疗人员有序、协调、顺利的救援工作提供保障。

竞赛现场

灵活的培训形式及逼真的场景让与会人员耳目一新,竞赛形式带动学员的MCI救治技能快速提升。活动高潮部分,付小兵院士、顾晓松院士及深圳市应急办、宝安区应急办领导分别为获奖的优秀选手颁发奖状和奖品。宝医集团作为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所授牌设立的“大规模伤员救治专项能力培训基地”,为重点培养创伤急救人才梯队及普及大众应对大规模伤亡事件的基本知识搭建起了重要平台。

专家为获奖选手颁发证书与奖品

(分别:付小兵院士、顾晓松院士、姜保国院长、Prof.Tomsom、熊艳教授、孙玉卫局长)

此外,为进一步提高MCI现场的医学应对效率和改善伤员结局,现场首次启用了具有实时记录、传送各种现场信息实现远程会诊、管理的智能管理装备,经过测试获得初步的数据和好评(KJYY20170413095738765(深))。活动中,各位专家和领导针对MCI紧急医学应对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形成专家共识。宝医集团计划在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创伤团队和中国工程院付小兵院士团队的协助下,依据深圳市城市特点,打造大规模创伤事件城市区域救治应急中心,尽快拟出切实符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市大规模创伤救治白皮书》,提高MCI应急救援及各部门调控能力,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医务工作者可以更专业更精准,降低死亡率与病残率,充分发挥宝医集团在应急救治大规模灾难中的核心作用和中心地位,弥补目前城市创伤救援的短板。

院士齐聚建言献策,共话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新进展

活动第六分会场为“创伤救治与组织修复再生高峰论坛”,此次高峰论坛作为展示学术前沿的重要平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付小兵院士、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美华、宝安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学良、宝安区卫计局局长杨北兵等领导出席并致辞;此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齐聚并发表演讲。

付小兵院士(左上)、孙美华副主任(右上)、周学良副区长(左下)、黄居科院长(右下)发表致辞

此次高峰论坛第七会场同时举办“深圳市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2018年度年会”,深圳市医学会秘书长罗晓琼处长莅临大会并发表致辞,她表示:宝医集团此次会议丰富高端,不仅赢得极高的社会美誉,收获国内外学术同行的高度赞扬,更进一步提升了深圳和宝医集团的学术地位和区域影响力。

目前,我国在创面组织修复和再生医学领域(生物材料、组织工程、干细胞与临床治疗等)已形成国际特色,并具备产业化基础。但也存在制约领域发展的瓶颈问题,包括重大科学问题需要进一步凝练,关键技术需要进一步建立,产业发展基础较弱,很多地方还处在仿制和引进阶段,需大力推进企业自主技术的创新与研发及产业化等。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230.png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233.png

顾晓松院士(左一)、张英泽院士(左二)发表演讲

会上,多学科专家、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演讲,主题包括《生物材料和损伤组织的完美修复与再生》、《科技创新与智能医学发展》、《论医学创新的十大关系》等医学前沿技术及难题;此外,在病例讨论环节,专家纷纷分享了宝贵经验,凝练观点,碰撞思想,共同研讨修复与再生医学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骨科医疗技术难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对突破组织材料产业化应用、组织修复与再生中的关键研发技术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606.png

会议现场

大会现场提问踊跃、反响热烈,与会专家、教授用自己丰富的业界经验为参会者带来了颇具启发性的指导,不仅开拓了参会者学术视野,也进一步提升其学术涵养与学术交流能力。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641.png

与会专家合影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此次“2018年中国工程院医学前沿论坛”系列活动,宝医集团国内医学精英,以技术创新和造福人民作为行为底蕴和行动目标,精心筹划和组织,凝结最新学术成果,努力探索和打造具有深圳医疗发展特点的新平台、新思路、新模式。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715.png

与会领导合影

目前,宝医集团已经成功建设了“创面修复与再生医学”院士工作站(2017B090904016(省))、广东省创伤救治与再生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医学前沿合作发展平台,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医院集团相关学科及临床转化医学特色,正在规划建设中的“深圳宝安区临床转化与再生医学研究所”将秉承这次学术盛会的成果,以促进医学创新科技成果在深圳宝安的转化落地为载体,打造具有深圳特色、国内一流的产、学、医、研全方位临床转化医学中心。

微信图片_20190101203751.png

活动组织者潘宇副研究员发表总结讲话

今后,宝医集团将持续发力,立足深圳,辐射华南乃至全国,以独具影响力的医疗学术合作交流平台和医疗高地为目标砥砺前行,助力深圳医疗领域优秀人才的崛起和医学水平的提升。

潘晓华
潘晓华 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 骨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