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屈晓勇 三甲
屈晓勇 主任医师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198人已读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的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较多,易复发却有自限倾向。与精神紧张,交感兴奋,循环皮质醇和肾上腺素水平升高有关。主要病理改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部分闭塞,邻近血管扩张渗漏,局部压力增高,继而造成其上方的色素上皮损害,浆液性色素上皮脱离,甚至紧密联接破坏,渗漏的液体进入神经感觉视网膜下,造成局部的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一、临床表现:突然出现的不同程度视力下降或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小,并可伴有中央暗影。眼底检查:典型病例可见黄斑区1~3PD大小视网膜圆形隆起的盘状脱离,边缘反光可见。有时脱离区可伴有灰黄色小点或玻璃膜疣样改变。反复发作者眼底可见黄斑区广泛色素改变,伴有明显色素增殖或萎缩灶。

二、辅助检查:(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是诊断中浆不可或缺的检查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类型。①点状扩张型,最常见,造影早期出现点状高荧光,缓慢扩大,范围局限,边界欠清晰。②烟囱型,色素上皮水平出现单个或多个渗漏点,随时间扩散,呈墨渍样扩散或渗漏向上延伸,形似烟囱喷出的烟雾。③弥漫型,较少见,造影早期出现数个高荧光灶,相互融合,渗出的荧光素钠积存于视网膜下,显示大片神经上皮脱离区域。(2)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典型表现为早期多发脉络膜高荧光灶,缓慢增大,后期不明显。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有利于区分弥漫型中浆和隐匿型脉络膜新生血管,后者常见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OCT检查可显示少量视网膜或RPE下积液,是诊断中浆病情变化的有效方法。OCT特征:浆液性色素上皮和神经感觉视网膜的脱离。

三、治疗原则:中浆患者应去除全身诱发病因,如戒烟戒酒,勿过分劳累等。由于中浆仍被认为是自限性疾病,3-6个月内不用任何治疗部分病例可自愈,少部分会复发。中浆患者应用激素后可发生大泡状视网膜脱离,所以禁用激素。部分患者对激素高敏感,局部使用激素也可能诱发,需要高度警惕。药物治疗没靶向药物,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建议不使用扩血管改善循环药物。激光治疗是为首选方法,渗漏点位于血管弓外可行普通激光治疗,位于血管弓内可行TTT及PDT治疗。半剂量的维替泊芬PDT治疗安全有效。

IMG_20181128_151101.jpg

IMG_20181128_151152.jpg

IMG_20181128_151220.jpg

IMG_20181128_151255.jpg

IMG_20181128_152408.jpg

IMG_20181128_152533.jpg

IMG_20181128_152632.jpg


屈晓勇
屈晓勇 主任医师
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