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亭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就诊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治

发表者:孔令亭 人已读

在我国慢乙肝是最常见的引起慢性肝损害的疾病,但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发病呈上升趋势,自身免疫性肝病通常分为三种: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另外还有由上述几种疾病重叠和变化引起的重叠变异综合症等。下面先就常见的AIH做一下阐述,以便让怀疑或确诊此病的患者,对该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后有一个初步的的认识,更好的配合相关的检查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一、概述:

1950年Waldenstrom首先发现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肝炎,主要见于女性,伴有黄疸、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及闭经,后期常发展成肝硬化。由于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存在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后来Mckey即将其命名为“狼疮样肝炎”(lupoid hepatitis)。以后发现本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在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上有明显差别。1992年,国际会议将“自身免疫性肝病”和“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统称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并取消了病程6个月以上的限制,确定本病为非病毒感染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定义: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高球蛋白血症、有多种自身抗体和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为特点的疾病。基本病理改变是肝小叶周围有碎屑坏死,亦可出现桥样坏死,并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三、流行病学 :在西欧和北美国家的人群中,AIH的患病率为0.1~1.2/10万人。在日本约为0.015~0.08/10万人。我国尚未见有关报道。

病因还不清楚,有以下几种学说:自身免疫功能异常(CTL、ADCC)、遗传因素(HLA-DR3、 HLA-DR4)、病毒感染(分子模拟学说)、药物因素、食物添加剂 大量食用包装或处理的薯片、薯条、玉米和小麦类零食,各种软饮料等

四、分型:通常非为三型

三种AIH亚型的特点

类型 AIH 1型 AIH 2型 AIH 3型

标记性抗体 ANA,SMA 抗LKM-1 抗SLA/LP

ANA>1:160(%) 67 2 29

SMA>1:160(%) 62 0 74

血γ-球蛋白增高程度 + +++ +

女性患者比例(%) 70 不一定 90

高发年龄段(岁) 10~30 、45~70 2~14 30~50

对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反应 良好 中等 良好

发展成肝硬化的机会(%) 45 82 75

五、常见的自身抗体: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1(anti-liver and kidney microsome antibody-1,LKM-1抗体)、抗肝细胞溶质蛋白1抗体(antibodies to liver cytosolic protein type 1,LC-1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抗肝胰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 to liver-pancreas,LP)和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 antibodies,SLA)、抗人唾液酸化糖蛋白受体抗体 ASGPR抗体(anti-human asiaglycoprotein recepter antibodies)

六、病理改变:典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的改变,伴有明显的汇管区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界板性肝炎,interface hepatitis),有较少量的嗜酸及中性粒细胞。一般可见碎屑坏死(PN),相邻的PN成桥样坏死( bridging necrosis) 和全腺泡/小叶性坏死(panacinar necrosis),严重的病例相邻的全腺泡坏死相互融合为亚大块和大块肝坏死(submassive,massive necrosis)。脂肪变较少见。常在发病后2年由高度活动性病变向肝硬化过渡。最后发展成大结节性肝硬化。

七、临床表现

1.起病和病程: 常呈慢性迁延性病程。多数患者起病比较缓慢,随着病情的进展,晚期可出现肝硬化和门脉高压症。起病时多无特异性症状,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等到出现持续性黄疸,并经肝功能和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后,才诊断本病。部分患者亦可急性起病,大约有25%左右的病人发病时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

2.性别和年龄: 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4~6。此病多见于青少年,大约50%的患者年龄介于10~20岁之间。部分病人则发病于绝经期妇女。

3.主要症状和体征: 患者症状与慢性肝炎相似,常见的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食物、腹胀等。有时可有低热、上腹或肝区疼痛。女性患者月经不调或闭经者比较常见。

黄疸比较常见,多为轻度或中度,深度黄疸比较少见。大约有20%的患者可以没有黄疸。可伴有肝脾大、蜘蛛痣和肝掌。在进展到肝硬化时,还可出现腹水和下肢浮肿。

肝外表现 :关节疼痛:对称性、游走性、反复发作,无关节畸形;皮损:皮疹、皮下出血点或瘀斑、毛细血管炎;血液学改变:轻度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Coombs试验阳性的溶血性贫血少见,少数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胸部病变:胸膜炎、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或纤维性肺泡炎、肺动静脉瘘、肺动脉高压;肾脏病变: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内分泌失调:类似Cushing体征、桥本甲状腺炎、粘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男性乳房增大、女性月经不调。AIH患者伴有风湿病者并不少见,如SS、SLE、RA等。部分病人可有溃疡性结肠炎。

4.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试验:血清胆红素常轻度或中度增高,以血清转氨酶升高为主,γ-谷氨酰转肽酶(GGT)和碱性磷酸酶也(ALP)升高。γ-球蛋白明显增高,这是AIH的特点之一。

免疫血清学检查:AIH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测出多种自身抗体,这是本病的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5.归纳起来共有如下特点:

多见于女性。

多数患者的起病比较隐袭缓慢。

血清γ-球蛋白水平显著增高,以IgG为主。

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

血清中可检测出滴度较高的ANA、SMA、LKM、SLA/LP等自身抗体。

病毒性肝炎的标记物均为阴性。

肝组织病理检查显示慢活肝的组织学改变,如汇管区碎屑样坏死或小叶中央区与汇管区之间的桥样坏死,伴有明显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无胆管损伤。

排除其他原因的肝病,如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药物对肝脏的损害、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酒精性肝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无酗酒,新近没有用过肝毒性药物。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有效

八、治疗

治疗目的是迅速缓解病情和使患者处于持续的缓解期。

1.一般治疗:适当限制体力活动和休息。忌酒。进食低脂、高蛋白和含维生素丰富膳食。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2.药物治疗:

2.1肾上腺皮质激素:常用的制剂是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多数病人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除了临床症状减轻、肝功能化验指标好转外,肝脏的病理组织学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不过,多数学者追随观察的结果显示,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并无明显降低。

常用剂量为每天口服泼尼松或泼尼松龙40~60mg,疗程宜长,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生化指标改善,病情获得缓解后,剂量可以减少,但减量必须要慢,过早减量或停药,病情容易再次加重或复发。

如果单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不能使病情缓解,则可以考虑与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最好选用泼尼松龙,因为口服泼尼松后,须在肝内转化为泼尼松龙后才能发挥治疗作用,当肝功能受损的病人,这种转化作用可能存在障碍。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有满月脸、痤疮、多毛、骨质疏松、体重增加、血压增高、诱发糖尿病、容易继发感染等。

2.2硫唑嘌呤:单用硫唑嘌呤治疗AIH的疗效较差,通常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中因疗效不理想、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较大或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已趋缓解,外加硫唑嘌呤联合治疗。常用剂量为每日泼尼松龙30~40mg和硫唑嘌呤75~100mg。硫唑嘌呤的副作用主要是抑制骨髓的增生,大剂量和长疗程应用时必须重视,应该观察血象的变化。此外,也可以出现粘膜溃疡、恶心、食欲减退、脱发等副作用。

2.3其他保肝护肝药物:

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制剂、有保肝护肝作用的各类中药、熊去氧胆酸等。

3.单一治疗还是联合治疗:

3.1单一治疗:儿童,年轻女性已妊娠或意欲妊娠者;恶性肿瘤患者;白细胞明显减少者;对硫唑嘌呤失耐受者(如硫唑嘌呤甲基转移酶缺乏)

3.2联合治疗:成年AIH,无应用硫唑嘌呤禁忌 症者,如白细胞减少、药物性淤胆等;停经后妇女,肥胖、情绪不稳定者;糖尿病、不稳定性高血压、骨质疏松、痤疮等。

单一治疗 联合治疗

第一周 泼尼松60 mg/d 泼尼松30 mg/d,硫唑嘌呤50 mg/d

第二周 泼尼松40 mg/d 泼尼松20 mg/d,硫唑嘌呤50 mg/d

第三周 泼尼松30 mg/d 泼尼松15 mg/d,硫唑嘌呤50 mg/d

第四周 泼尼松30 mg/d 泼尼松15 mg/d,硫唑嘌呤50 mg/d

维持量 泼尼松20 mg/d 泼尼松10 mg/d,硫唑嘌呤50 mg/d

3.3免疫抑制剂疗效判断标准:

完全缓解 ①症状显著改善或基本消失。②肝功能改善。③肝活组织学恢复正常,或显示病变活动度最低。

部分缓解 治疗至12个月时,肝功能不能恢复至正常;或者肝功能虽恢复正常,但肝组织学仍显示炎症持续存在。

无效 不论症状有无改善,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无效:①治疗至6个月时无进一步改善。②肝活组织学治疗前后无显著改善。

治疗失败 即使提示疾病活动性的指标有所改善,但症状加重,病情恶化。

复发 经治疗完全缓解后,ALT/AST又回升至正常上限2倍以上,肝活组织学显示病变再度活动。

九、肝移植

经药物治疗无效、病程进入晚期的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肝移植手术后,AIH仍会复发,所以必须继续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以降低AIH的复发率。

自身抗体持续阳性与AIH复发无明确的关系。

停药后复发的患者,仍可恢复开始时的诱导治疗方案,一般仍可再次诱导完全缓解。鉴于多次复发的患者,对免疫抑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诱导治疗达到缓解后(临床症状消失,ALT/AST恢复至正常上限2倍以下),应用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维持治疗,长期用药以维持缓解。硫唑嘌呤单一用药不能诱导缓解,但可维持缓解。AIH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反应已知与基因背景有关,HLA-DR3阳性患者完全缓解者少复发者多,阴性则相反。

十、预后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预后与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及宿主遗传素质有关,重症患者不经治疗10年死亡率为90%。经过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在高度活动性的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病患者中约60%在3年内病变静止,5年的存活率平均为90%。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