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奇”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上回书说到体检发现肺结节不用着急,大部分的小结节都不是恶性的,对于肺结节病变可以通过复查动态观察、PET/CT等可以提示是否恶性,必要时可以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微创的方法来确诊。诊断早期肺癌,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手段,Ⅰ期病变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胸腔镜下的肺段或亚肺段切除创伤小,患者耐受性好,是肺结节/早期肺癌的标准术式。但是,由于肺结节患者往往都是高龄或者合并心肺等严重并发症患者,不一定能耐受手术治疗或者是出于某种原因患者及家属不愿意进行手术治疗,对于这一部分患者如何治疗成为研究热点。
让人欣喜的是,对于不能手术或者不愿意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逐步体现出了它的优势。那么什么是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呢?这个首先要从放射治疗的历史来说起,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最早是瑞典的放射治疗学家应用于脑部肿瘤的治疗,就是应用数百个固定的钴放射源,通过汇聚的原理把射线汇聚到肿瘤中心达到杀灭肿瘤的目的,高能聚焦的放射线就像外科医师的手术刀一样,因此又叫做“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随着医学影像定位技术和直线加速器设备的进步,有学者逐渐把这一理念应用到体部肿瘤的放射治疗中来,形成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或体部放射消融治疗,英文简称SBRT或SABR。其原理就像放大镜聚焦太阳光一样,把放射线由体外聚焦到肿瘤中心,通过复杂的计算机设计,这样皮肤、心脏、脊髓、肋骨及正常肺等组织就能得到有效保护,而肿瘤组织能得到有效杀灭。目前已有充足的证据证明,对于早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通过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局部控制率和5年总生存率可以达到80%和70%以上,达到了与手术类似的治疗效果。
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早期肺癌疗效确切,那么副反应方面如何呢?大量的临床观察数据显示,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副反应是轻微的可以接受的,常见的副反应有病灶周围局部肺组织渗出、纤维化、咳嗽、皮肤反应等,多为轻度反应,这些副反应大多是可防可控的,特别是对于高龄、合并严重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均耐受性良好,保障了患者生活质量。整个治疗大约需要5-10次,每次5-10分钟,患者平躺到治疗床上即可,整个治疗过程患者没有任何感觉。因此,很多治疗后的患者都感觉很“神奇”,“怀疑”是不是进行了治疗。
当然,如此“神奇”的治疗方法需要严格的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需要配备高精度的CT模拟定位、高精度的直线加速器、PET/CT融合指导靶区勾画、呼吸动度控制以及先进的图像引导等技术才能实施,总之一个目的,就是把射线像外科手术一样精准的打到肿瘤内,最大可能的消灭肿瘤细胞,最大限度的保护身体组织,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是刘朝兴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