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发性骨髓瘤中西医结合诊疗验案
医案1
患者:杨某某,男性,60岁。2011年7月28日就诊。
主诉:渐进性面白乏力、腰背酸痛6个月。
现病史:患者自2011年1月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周身乏力,腰背酸痛,头晕,在外院按缺铁性贫血治疗未见好转,症状逐渐加重,遂来我院就诊。现主症:面色晦暗无华,精神疲惫,表情淡漠,少气懒言;乏力明显,活动后心悸气短,偶有低热,腰背酸痛,眠差,食欲欠佳,二便调。切诊未及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涩。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59×109/L,红细胞计数1.67×1012/L,血红蛋白56g/L,血小板计数89×109/L;血沉130mm/h;免疫蛋白电泳:IgG 73g/L,IgA 0.425g/L,IgM 5.70g/L;血清球蛋白76g/L;肾功未见异常;骨髓增生活跃,骨髓瘤细胞占23%;X片头颅、骨盆有溶骨表现。
中医诊断:骨髓瘤(气血两虚,瘀毒阻络证)。
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治则:补气养血,活血通络。
处方:十全大补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5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扁豆10g,肉桂10g,远志10g,续断30g,炙甘草10g,阿胶10g(烊化),丹参20g,焦三仙各15g,骨碎补10g,全蝎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贞芪扶正颗粒口服,康艾注射液静脉滴注。西药给予VAD方案化疗。7剂后患者睡眠好转,仍觉乏力,腰背酸痛,未出现低热,觉腹胀恶心,食欲缺乏。上方减白芍,加砂仁、半夏理气和中。
15剂后,患者腹胀恶心明显减轻,食欲好转,乏力减轻,睡眠佳。腰背酸痛,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涩。原方减远志,加用川牛膝10g、鸡血藤30g强筋壮骨、活血通络止痛。再进7剂后,患者腹胀恶心症状消失,乏力明显减轻,腰背酸痛好转,继予上方,1个月后患者腰背酸痛症状明显减轻,减全蝎。继服。
VAD方案2个疗程后理化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4.39×109/L,红细胞计数3.03×1012/L,血红蛋白108g/L,血小板计数121×109/L。患者轻度乏力不适,余症消失,调整方药,加用冬凌草、猫爪草等解毒抗癌之品,处方如下:党参15g,炙黄芪30g,白术10g,茯苓10g,当归10g,赤白芍各10g,肉桂10g,续断30g,阿胶10g(烊化),丹参20g,炙甘草10g,鸡血藤30g,骨碎补10g,牛膝10g,冬凌草15g,猫爪草15g。
患者坚持服用中药,化疗胃纳欠佳时加用焦三仙、扁豆、砂仁等药物。VAD方案3个疗程后骨髓象、外周血象、免疫蛋白电泳、血清球蛋白恢复正常,患者拒绝化疗,给予中药及沙利度胺维持治疗。目前患病2年余,未复发。
心得体会:本患者年过六旬,正气已亏,加之病程日久,加重气血损伤,气血不足之象明显,表现为乏力,面色晦暗无华,活动后心悸、睡眠欠佳等症。气血不足,肌肉筋骨失其濡养,可致酸痛不适。气虚鼓动无力,可致瘀血内停,故见面色晦暗,舌质淡暗,脉沉细涩等表现。故治疗当以益气养血中加用活血养血通络药物,如丹参、鸡血藤、当归等。酌加全蝎攻毒散结,通络止痛。待正气充足,气血充盈,加用冬凌草、猫爪草等解毒抗癌之品,以助正气祛邪外出。配合中药治疗可有效的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医案2
患者:赵某某,男,65岁。2011年10月20日就诊。
主诉:乏力腰痛7个月,双下肢水肿1周。
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面色苍白,周身乏力,活动后加重,伴腰部疼痛,在当地医院按营养不良性贫血、骨质增生治疗无明显好转。1周前出现双下肢水肿,来我院门诊就诊,经骨髓等相关理化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遂入院治疗。入院时乏力气短,面色(白光)白,精神疲惫,表情淡漠,畏寒肢冷,少气懒言,双下肢水肿,胃脘部胀闷不适,食欲欠佳,小便调,大便不成形。切诊未及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0×109/L,红细胞计数1.98×1012/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计数111×109/L;骨髓增生活跃,G=36%,粒系增生,以分叶核为主,红系缺如,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淋巴细胞无明显增减,全片可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堆可见,骨髓瘤细胞占38%;本周氏蛋白(+);血清球蛋白67g/L,白蛋白26g/L;免疫蛋白电泳:IgG 50.1g/L,IgA 1.7g/L,IgM 0.40g/L;轻链测定λ型;X片示:①头颅(-);②胸部左侧第五肋前侧移,骨质结构紊乱,骨质延续破坏;③两侧髂骨外侧下方可见不规则密度减低区。
中医诊断:骨髓瘤(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证)。
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治则:温补脾肾,祛痰除湿,通络止痛。
处方: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药物组成:附子10g(先煎),菟丝子10g,山茱萸30g,肉豆蔻10g,杜仲10g,黄芪30g,炒薏苡仁20g,鹿角胶9g(烊化),白术15g,枸杞15g,肉桂10g,干姜10g,人参10g(单煎),白芥子10g,天南星10g,桂枝10g,车前子10g,砂仁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参附注射液、康艾注射液静脉滴注。西药给予VAD方案化疗。
7剂后患者胃脘部胀闷不适、水肿、纳差等症状有所减轻,仍觉乏力,腰痛,大便不成形,继服上方。
15剂后患者水肿消退,大便正常,胃脘部不适及饮食状况明显好转,乏力有所减轻,仍诉腰痛,小便调。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上方减肉豆蔻、砂仁、车前子,加续断、山药、当归补肾健脾、强筋骨、活血止痛。
继服2个月后,患者乏力、腰痛明显好转,双下肢无水肿,饮食佳,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3.89×109/L,红细胞计数3.47×1012/L,血红蛋白112g/L,血小板计数138×109/L。血清球蛋白、白蛋白正常。方中减肉桂、干姜,加女贞子、旱莲草。处方如下:附子10g(先煎),菟丝子10g,山茱萸30g,山药15g,杜仲10g,黄芪30g,枸杞15g,鹿角胶9g(烊化),女贞子15g,旱莲草15g,白术15g,炒薏苡仁20g,人参10g(单煎),白芥子10g,天南星10g,桂枝10g,续断30g,当归10g。
继服1个月余,患者腰痛症状消失,乏力不明显。理化检查提示病情缓解,进入平台期。继用中药维持治疗,此时患者处于正气得复,余邪未尽时,方中加用猫爪草、冬凌草等解毒抗癌之品,因阳气已复,痰湿已去,减去附子、白芥子,人参改以党参。患者坚持服用中药1年余,配合沙利度胺治疗,病情稳定。
心得体会:患者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腰痛,双下肢水肿,胃脘部胀闷不适,食欲欠佳,小便调,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弱。四诊合参为脾肾阳虚、痰湿内阻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痹论》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中藏经·五痹》曰:“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肾气内消”。故治疗应温补脾肾、祛痰除湿、通络止痛。选用右归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病情稳定后,患者正气得复,加大解毒抗癌之品的用量以祛除未尽之余邪,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
医案3
患者:王某,女,62岁。2015年9月20日就诊。
主诉:面黄乏力伴腰痛。
现病史:患者面黄乏力伴腰痛,曾于2015年7月18日住我院。经骨穿、骨髓瘤全套等检查,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经中西医结合治疗40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2周因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呃逆伴胸胁闷痛。呃逆,发作频繁,且呃逆声高不止。每遇情志不畅而发作,每日6~8次,每次发作约1小时,曾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呃逆,服用西药(不详)治疗效果不佳。现主症:呃逆连声,声音高亢,持续不断,伴胸胁闷痛,腹胀纳减,乏力,大便排出不畅,舌苔薄,脉弦。
中医诊断:骨髓瘤(邪毒内蕴,肝胃不和证)。
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治则:益气解毒,疏肝益胃,降逆止呕。
处方:参芪杀白汤合四逆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10g,黄芪20g,半枝莲10g,白花蛇舌草10g,黄药子10g,柴胡10g,枳壳15g,白芍15g,旋覆花9g(包煎),代赭石15g,半夏10g,丁香10g,黄芪25g,党参20g,白术12g,生甘草9g。5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
二诊:2015年9月28日。药后呃逆次数减少,每日2~3次,发作时间减短,每次约10分钟,音调降低,腹胀减轻,食量有所增加,大便稍畅,胸胁闷痛如故。上方加香附10g、川楝子9g,7剂。
三诊:2015年10月8日。诉呃逆偶发,共发作2次,发作时间约5分钟,音调较二诊减低,未诉胸胁闷痛及腹胀,便调,纳可。续服上方5剂。3个月后随访未发作。
心得体会:依据患者之呃逆发生与加重均与情志不舒有关,并伴胸胁闷痛,腹胀纳差,乏力,大便不爽等肝郁胃弱的症状,分析其呃逆应为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逆动膈而发,肝郁为致病关键。《古今医统大全·咳逆》云:“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治疗当以泻肝为主,和胃降逆为辅,兼补益胃气。若仅和胃降逆,不能从根本上止呃,因患者病久,胃气耗损,故应培补胃气,胃气得以充盛,肝木也将得以抑制。鉴于患者患骨髓瘤为恶性血液病,病后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故用参芪杀白汤治疗骨髓瘤,四逆散疏肝为主,合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和胃,加黄芪、党参、白术等增补中之效。二诊呃逆虽减,但仍胸胁闷痛,故加香附、川楝子以增疏肝理气之力。
医案4
患者:武某,男性,54岁,汉族。2017年3月21日就诊。
主诉:头晕乏力6个月,加重1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乏力,无发热,无疼痛,未引起重视。1个月前加重,到当地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7.60×109/L,红细胞计数2.76×1012/L,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计数201×109/L。考虑血液病,于2017年6月5日入当地医院,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系明显减低,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占95.5%,为成熟淋巴细胞;全片未见巨核细胞,血小板成堆分布。骨髓活检:增生极度活跃,骨小梁间可见大量幼稚阶段造血细胞。组化染色:CD5+ CD10-,诊断意见:小B细胞淋巴瘤侵犯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流式细胞学:异常B淋巴细胞占82.9%,MYD88(+)。免疫球蛋白定量:4.44g/L;诊断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为进一步诊治来诊。现主症:周身乏力,无心悸气短,无发热,无咳嗽咳痰,纳可,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数。
辅助检查: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可,浅表淋巴结不大,胸骨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4次/分,律齐,未及心包摩擦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6.36×109/L,血红蛋白63g/L,血小板计数144×109/L。
中医诊断:髓毒(邪毒内蕴,湿热互结证)。
西医诊断:华氏巨球蛋白血症。
治则:益气解毒,清热化湿。
处方:参芪杀白汤合温胆汤加减。药物组成:党参20g,黄芪30g,当归15g,天冬15g,沙参15g,生地黄15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15g,茯苓15g,山药20g,贝母6g,半夏9g,甘草9g,阿胶10g(烊化),竹茹15g,黄芩10g。14剂,首煎加水400ml,取汁150ml,二煎加水300ml,取汁100ml,两煎混合,分早晚两次温服,每日一剂。
二诊:2017年4月4日。乏力症状减轻,偶见短气、心悸,舌苔薄白,脉沉细,寸弱,纳可,夜寐不安,二便调。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6.77×109/L,血红蛋白72g/L,血小板计数159×109/L;原方去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加灵芝20g、红景天20g,以滋补强壮,安神定志,补益心气,调节免疫。
服药4周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8.4×109/L,红细胞计数3.60×1012/L,血红蛋白102g/L,血小板计数226×109/L;病情相对平稳,随证调理,目前仍治疗观察中。
心得体会:本患者就诊时以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该病为素体亏虚,外邪乘虚而入,日久不化,客于骨髓,发为髓毒,邪毒内蕴,耗气伤血,脾胃虚弱,水谷精微生化无源,久则气血两亏。气血不能上荣头面,故见面色少华;肢节百骸失养,则见周身乏力。脾虚则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故见舌质淡,苔黄腻,脉弦数;综观舌脉,本病为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治疗当攻补兼施,以补气养血、健脾化痰、清热解毒为法,以参芪杀白汤合温胆汤加减,方中党参、黄芪、当归补气养血;天冬、沙参、生地黄、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茯苓、山药、贝母、半夏健脾化痰、清热解毒;阿胶养血补血;竹茹、黄芩清热化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补气养血,健脾化痰、清热解毒之效。热象去除后,停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以防寒凉伤正;加用灵芝草、红景天可以补虚益气,调节免疫;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兼顾,故获良效。
医案5
患者:张某某,男性,74岁。2016年9月17日就诊。
主诉:间断双下肢水肿14个月,加重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14个月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双下肢水肿,尿沫增多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3个月前病情加重,就诊于当地医院,经相关检查,诊断为“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高血压病3级”。为进一步诊治而来我院。现主症:面色晦暗,自觉乏力明显,常有头晕,多梦易醒,食欲缺乏,形寒肢冷,夜尿频多,周身未触及癥瘕痞块,四肢水肿,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无力。
辅助检查:血轻链Kap 487mg/dl,轻链Lam 1220mg/dl,尿轻链Kap 13.6mg/dl,尿轻链Lam 18.4mg/dl,血、尿中均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带:IgGλ。本周氏蛋白定性:阳性。骨髓涂片结果回报: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原始粒细胞占2%,嗜碱可见,形态正常,红系增生,淋巴细胞轻度减低,浆细胞系明显增高,原幼浆占15%。
中医诊断:骨髓瘤(阳虚水泛证)。
西医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治则:温阳利水化气。
处方:真武汤合五苓散相加减。药物组成:茯苓40g,赤芍15g,生姜10g,附子先煎9g,白术15g,益智仁20g,山药20g,肉桂6g,鸡血藤30g,丹参20g,党参15g,黄芪15g,猪苓15g,泽泻30g,桂枝10g,甘草6g,14剂,水煎服,每日一剂。配合VTD方案化疗。
二诊:2016年9月30日。患者乏力较前好转,四肢水肿较前减轻,夜尿较前减少,仍多梦易醒,食欲缺乏。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无力。调整方剂,加磁石、远志、茯神各15g以养心、安神、定志,加焦三仙各15g以健脾化积。
三诊:2016年11月28日。原方加减服用2个月后,患者水肿基本消失,睡眠较前有所改善,饮食可,二便调。但患者化疗后出现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动则汗出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考虑为化疗药物所致气虚,鉴于阳虚水泛症状已基本消失,现以气血两虚症状为主,故改方为归脾汤相加减,药物组成:白术15g,当归10g,茯苓15g,黄芪30g,远志10g,龙眼10g,枣仁6g,党参20g,木香6g,桂枝15g,白芍20g,煅龙牡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一剂。
服药后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其后以扶正驱邪为法调整,联合化疗,病情向稳。
心得体会:患者为老年人,男性,病史较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断水肿,且常有头晕,多梦易醒,食欲缺乏,夜尿频多,无瘿瘤瘰疬及癥瘕痞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故诊断为“骨髓瘤,阳虚水泛”。究其原因,患者劳累过度,正气亏虚,又起居不慎,饮食不节,损伤脾肾,脾主运化,能传输、布散水谷精微;肾主开阖,能蒸化水液、通利小便。脾肾失养则气化开阖不利,水液内停故可见水肿。治以温阳利水化气之法,方选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患者服用之后水肿逐渐减轻,夜尿逐渐减少。后化疗药物耗伤正气,故见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动则汗出等气血两虚之象,故改用归脾汤以益气补血,服后患者症状渐趋平稳,病情逐渐好转,正气渐复,但邪毒难祛,根据其起源于髓,流注于骨,痰瘀邪毒搏结于内的病机特点,继续治以扶正兼以驱邪之法,结合化疗。通过中药方剂对患者机体的调理,减轻了患者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本文是王茂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