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黄玉红 三甲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大一院 消化内科

肠息肉会癌变吗?如何治疗与预防?

13162人已读

一、概念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的组织,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统称为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结肠和直肠息肉较多见,小肠息肉较少见。如息肉数目达100枚以上,则称为家族性息肉病。肠息肉的发病率比较高,我国肠息肉的发病率约为2%~20%。

二、分型

1、根据是否恶变,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

2、根据形态,可分为有蒂息肉和广基息肉;

3、根据数目,可分为单发息肉与多发息肉;

4、根据大小,0.5厘米以下的息肉称为微小息肉,1厘米以下的息肉称为小息肉,1厘米以上的称为大息肉,2厘米以上的称为较大的息肉;

5、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 、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错构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三、恶变率

绒毛状腺瘤恶变率最高,其次是管状绒毛状腺瘤、管状腺瘤、锯齿状腺瘤、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不恶变。

息肉越大恶变率越高,较大息肉恶变率最高,依次为大息肉、小息肉、微小息肉。

四、病因

肠息肉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来说,腺瘤性息肉的形成与遗传因素和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炎性息肉常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形成。另外,高脂饮食、低纤维饮食、长期便秘、抽烟、酗酒、肥胖、年龄的增长等情况会增加息肉的发生率。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息肉发生率更高。

五、临床表现

大多数肠息肉患者常无明显自觉症状,常于肠镜检查时发现。

少数可有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多、黏液便、血便等不适,偶有腹痛、腹胀。

家族性息肉病患者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多为青少年,患者口唇周围、手掌、手指、足趾上常有棕黄色或黑色的色素沉着斑。

六、治疗

1、炎性息肉待炎症剌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増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基本不恶变,无需特殊治疗。

2、腺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癌前病变,摘除腺瘤性息肉可大幅降低癌变的发生率。一般根据息肉的大小、数目和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摘除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内镜下APC治疗(氩离子凝固术),适用于0.5cm以下的微小息肉;

2)圈套器圈套切除:适用于0.5cm以上有蒂的息肉;

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合于0.5cm以上无蒂或基底较宽的息肉,通常是在黏膜下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用圈套器切除,切除后再用钛夹封闭创面;

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如果息肉较大(大于2cm,基底无癌变),呈现侧向发育的状态,可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的方式将整个息肉完整剥离;

5)外科手术:如果息肉比较大,超过3厘米,或者出现癌变的可能性,通过超声肠镜观察,初步判断息肉可能已经浸及了黏膜下层的深层,甚至于肌层,需考虑腹腔镜下切除息肉;

6)、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几乎达到100%,如不及时治疗,最终几乎都会发生癌变,需要经开腹手术切除结肠和直肠(全直肠结肠切除术)。

七、预防

1、因为肠息肉容易复发,所以每年都需要复查一次肠镜。

2、为避免或者是减少息肉复发的机会,可以长期服用益生菌(比如整肠生、美常安、双歧杆菌等都可以),也研究报道阿司匹林和COX-2抑制剂有可能预防肠息肉或结肠癌患者形成新的息肉。

3、另外要注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宜,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忌酒,忌浓咖啡和浓茶。避免吃剩饭剩菜,避免吃油炸食品及腌制品。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肥胖者适当减重。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愉快的心情。

黄玉红
黄玉红 主任医师
中国医大一院 消化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