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正确地使用外用药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年皮肤总面积约为1.5 m2。皮肤病也临床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临床上也经常使用外用药物治疗,使用方法也相对比较简单直观易于取效。所以,往往有人认为比较简单,涂涂抹抹就可以了。其实不然,皮肤科外用药它是有它的用法和原则的,用好了,方法得当,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神效。反之,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甚至有加重病情的风险。
1、正确选择外用药物的种类:比如一个“毛囊炎”早期的患者,如果使用了“莫匹罗星软膏或者“夫西地酸乳膏”等抗菌药物,可能很快就痊愈了;如果误认为是“虫咬性皮炎”,使用了“地奈德乳膏”等激素类药物,结果可能就出现化脓,使病情加重。譬如一个脚癣的患者,正确的应给与抗真菌(如萘替芬酮康唑乳膏)治疗,很快就会取得疗效。如果给予尿素乳膏后,起不到相应的治疗作用。如果给予丙酸倍氯米松乳膏等激素类药膏,不但起不到治疗作用(因起能够止痒,但不能杀灭真菌而掩盖病情),而且往往会加重病情。所以临床治疗上必须诊断准确,治疗合理,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诊断非常关键。
2、正确选用外用药物的剂型:比如一个有明显糜烂、渗出的急性湿疹患者,如果使用了“3%硼砂水溶液”或者“0.1%依沙吖啶溶液”等溶液湿敷,糜烂、渗出很快就改善了;但是,如果错误地使用“炉甘石洗剂”等粉剂;或者选用霜剂、软膏,本身软膏及霜剂对渗出液不但没有吸收作用,而且还会阻碍炎症的散发,从而往往会引起渗出增多加重病情。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必须根据皮肤病的不同症型,不同分期,采用不同的剂型给予治疗。
3、其他一些注意事项:
1)、注意要考虑个体情况:比如孕妇、儿童;是否是敏感体质;用药部位:面部,阴囊、腹股沟等部位,外用药相对易渗透和吸收,用量要小,时间要短。
2)、注意使用的方法、使用的时间、次数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
3)、如果是使用霜剂或者软膏,一般需要涂擦药物后,再按摩皮肤20次左右,以促进药物的吸收,特别是像“神经性皮炎”等皮肤较厚的情况。当然,有时也会采取封包,促进药物吸收,甚至直接使用硬膏,如肤疾宁硬膏。
4)、如果是湿敷,一般是用6~8 层纱布或者小毛巾,然后将纱布或者小毛巾浸入其中充分浸泡后,将其捞出,然后轻轻扭一下,不滴水就可以,敷于糜烂渗出皮损,一般每天3~4次,每次15~20分钟。湿敷过程中要保持纱布或者小毛巾处于湿润的状态。
5)药物的用量,一般只需要薄薄涂一次就可以了(记得按摩!),按照精确的来讲,大约是0.1毫米的厚度,所以药膏的用量其实是非常少的。如果用量过多并不能被完全吸收,不仅浪费,而且太厚还会形成皮肤浸渍加重病情,特别是像颈前、腋下、腹股沟等部位。
医生建议用指尖单位(FTU)来判断外用药物剂量使用是否适当。FTU是一种非常简单、个性化的计量方法,一个指尖单位是指从标准包装软管 (口径为5mm) 挤出后从您食指指尖覆盖到第一指间关节的软膏或乳膏的量。如下图。
一指尖单位可以涂满自己体表两个手掌大小的面积。所以药膏的用量其实是非常少的
本文是刘支持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