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田痣颜色呈现原因与并发症
太田痣又称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眼皮肤黑素细胞增生病,是太田于1938年首次描述的一种波及巩膜及同侧面部沿三叉神经眼支、上颌支走行部位的灰蓝色斑片损害。女性多见(男女比例1:3)。
一半以上患者出生时即可发现。发病年龄有婴儿期及青春期有两个峰段,其中1岁以内发病占61.35%。日晒、劳累、情绪不好、月经、妊娠都可加重本病。
太田痣的颜色与黑色素细胞相关
皮肤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通过树突与邻近多个角质形成细胞相连接,将黑色素转运给角质形成细胞,随着角质形成细胞的代谢(表皮细胞向上移行),黑色素也不停的向上转运,最终脱落于皮面。该黑色素细胞及其邻近相连接的约36个角质形成细胞称为表皮黑色素单位,参与黑色素的形成和代谢。
太田痣患者皮肤真皮层的黑色素细胞,过量分泌黑色素颗粒,大量黑色素沉积而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黑色素细胞数量及分泌的黑色素颗粒几何指数增长,除此之外,黑色素小体的大小、黑色素小体黑素化程度以及黑色素小体在角质形成细胞内分布的情况也可影响皮肤的颜色。
黑色素沉着于皮肤各层的深浅不一,由于光线效应,表现为不同的颜色。黑色素沉着于表皮时,呈黑色或褐色,在真皮上层呈灰蓝色,在真皮深层呈青色。太田痣患者的真皮黑素细胞与表皮的黑素细胞在形态上存在区别。
波及部位及并发症
太田痣可广泛累及眼、耳、鼻、口、咽喉等部位的粘膜,眼部色素沉着最常见,巩膜、虹膜、角膜、视网膜、视盘、甚至眼球后脂肪组织及眼眶骨膜均可累及。其后依次为上腭、鼓膜和鼻粘膜。
合并症:眼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原发色素性视网膜炎);皮肤合并症:蒙古斑、伊藤痣、蓝痣、咖啡斑、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等)
根据太田痣出现的范围,还可分为单侧型和双侧型(对称、不对称),单侧型比较常见,位于面部的一侧。双侧型发病率要低一些。
本文是毛俊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