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张力补片修补术——给疝气打个“补丁”
腹股沟疝,就是广东本地俗称的“小肠气”,是所有疝气种类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类,在以前,农村的老人都不把小肠气当一回事,不过这往往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其中斜疝最为多见,常发于老年男性和婴儿,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在3%~5%,而婴儿和60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1%~5%。

疝气,其实就是人体出现了一个“缺口”,如果把人体比作一个轮胎,鼓包就像内胎爆胎突出的部分。
根据刘星伟主任介绍,人类在开始直立行走后,腹腔内的压力由于重力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腹股沟疝部位,腹股沟肌肉和肌腱覆盖相对较少,当腹腔内压力增加后便会引发疝气。
而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不恰当的运动、重体力劳动等因素,都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大。

一般来说,在出现疝气的时候,要及时采取治疗,但很多人对于手术都有恐惧心理,这就造成很多人采取非手术治疗方案,甚至是不采取治疗。
患者朱某就是这样的例子,患者的左腹股沟肿物反复脱出已经有一年多了,本来可能只是一个小缺损,但由于朱某没有及时得到处理,导致“小洞变大洞”,最近还因为排便用力而导致肿物脱出后无法还纳。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主要有非手术治疗与手术方式。前者通过用疝气带把鼓包处压住,阻止脏器疝出,但是治疗效果欠佳。
手术方式中,最传统的手术是采取自身组织进行修补,但是人体组织不像皮筋那么富有弹性,如果把已经存在缺口的地方直接缝上,缝完了以后,组织张力是非常大的,术后患者局部疼痛感明显,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后来发展到传统的无张力修补术,虽然采取了补片进行修补,减轻了局部的张力,但是会留下一道明显的手术疤痕,而且术后患者需要卧床一段时间,减少复发的几率。

随着这些年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采用腹腔镜,镜头辅助的方式来修补异常腹壁(肌肉)的破损,完全可以在腹膜外,无需接触腹腔内脏器官,并且人造网片也无需缝合,很快即可与腹壁组织粘合,术后复发率极低,一般在1%左右。
虽然疝气是比较常见的疾病,由于患者往往缺乏认识,尤其是大部分患者都期望能够自愈,或自行采取偏方自行治疗,从而导致病情延误,错过最佳时期,从而导致肠管坏死。
本文是刘星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