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患友朋友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九点 疑惑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于家军
1、当遇到吃饭没胃口、出现消化不良等症状,人们常会说脾胃不好,那么脾胃有什么功能呢
中医的脾胃不是现代医学解剖学上的脾与胃,就生理和病理而言,中医所讲的脾胃包括了整个消化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受纳和运化。“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就是说,胃主受纳,就像一个粮仓,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变成容易消化的食糜,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而脾则是这个粮仓的物流公司,主管运化,把胃腐熟的水谷,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向上传输,通过心肺作用化生气血,营养全身;同时把代谢的水湿通过肺和肾,化为汗液和尿液排出体外。脾和胃通过升降完成消化吸收的整个过程。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如胃失和降,中焦枢机不利。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必然影响胃口,严重时会出现厌食等症状;出现口臭、脘腹胀闷等症状。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呃逆、嗳气等症状。脾不升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腹泻便溏,水湿痰浊潴留体内,气血生化不足,出现乏力、肢体困重等。
2、脾胃不好可以导致消化系统哪些疾病,最常见为哪种?
脾胃升降失和,中焦气机逆乱,从上至下,可以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就是慢性胃炎,这也是是消化科最常见的一个诊断了。俗话说“十人九胃”几乎百分之百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会被诊断为“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而最困扰患者,则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占慢性胃炎的10%~20%,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胃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是最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3、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什么症状,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镜下可见的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呈苍白像,可透见血管网,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常见症状以胃脘隐痛,饱胀不适,餐后较明显,伴有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萎缩性胃炎症状没有特异性,甚至部分患者没有明显主诉和不适症状。所以平时吸烟、饮酒,经常食用腌制、熏烤和油炸食品,过多摄入食盐,有胃癌家族史,年龄偏大的人应该定期检查胃镜,排查早癌,防止耽误病情。
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因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肠胃反流,自身免疫,烟酒嗜好,某些药物等均可能造成胃粘膜损害,导致慢性胃炎。
4、得了“萎缩性胃炎“迟早要变成”胃癌“吗?
临床中经常碰到一些患者,因为胃病困扰,下很大决心做了胃镜检查,但看到萎缩性胃炎诊断时首先考虑是癌前病变、是不是迟早要变成胃癌啊。因此而忧心忡忡。
其实这是最常见的一个误解。
一般来说,大多数胃癌的发展遵循如下规律: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上皮内瘤变→癌。
目前医界学的共识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多数研究发现癌变率不超过3%),所以不能笼统地说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前兆和序幕,两者不能划等号。
只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并且伴有中重度肠化或不典型增生者,才算是癌前病变,发生胃癌的风险才大大增加。如果发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就要高度警惕了,因为这是是进展到胃癌的最后一步。据统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胃癌的机率约为0~23%,高级别者约为60~85%。
我们重视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目的就是阻断由萎缩到肠化到不典型增生到癌的演变进程。
5、那么治疗胃炎有哪些药物,如何选用?
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主要是两方面:减轻症状及减轻胃粘膜炎症。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抑酸药:抑制胃酸分泌,如“拉唑类”药物。主要用于减轻上腹痛、烧心、反酸等与胃酸有关的症状;
促动力药:促进胃蠕动排空,如“吗丁啉、莫沙必利”等。主要用于改善胃胀、早饱、食欲不佳等症状;
抗菌药物: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阻断由浅表到萎缩到肠化到不典型增生到癌的演变进展的主要手段。
。
6、为什么幽门螺杆菌难以根除,有什么补救措施?中医治疗有什么对策吗?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溃疡及胃癌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防止非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萎缩胃炎、肠化、不典型增生等,进一步防止进展为胃癌。
但在临床中经常有患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失败就诊,有些患者疗程结束一个月复查呼气试验阳性,就要求医生再次给予根除治疗。反复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不规范的治疗导致细菌耐药,根除越来越困难。
因为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的杆菌,在被药物作用后,如果细菌没有被根除,细菌会发生球形变,从而可以使细菌逃避药物对他的杀伤作用,这时候,如果给予根除治疗,不但难以根除幽门螺杆菌,还可能诱发或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所以建议患者两次治疗之间,最好间隔3-6个月时间,再选择耐药率比较低的抗菌药,比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环素等,按要求规范性用药,这样既可以降低抗生素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也可以提高再次治疗的成功率。
两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间隔时间对于治疗的成功率非常重要,而至少6个月的时间间隔是影响治疗成败的关键时间
中医中药的干预,对治疗失败的病历,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方法。有研究证实,而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益气健脾类类中药,对HP抑杀疗效确切,如黄连、大黄、虎杖、田七、党参等,在复方中多有很好的疗效。辛开苦降法是治疗HP相关性胃炎的重要法则,对半夏泻心汤尤为推崇。
中药不像抗生素那样单纯对Hp起抑杀作用,而是还有调动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血流量,增强胃粘膜保护等,并对西药起到增效作用对抗Hp及其致病因素的。在两次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间隔时间段,通过中医治疗后,再使用三联或四联疗法清除HP,或可减少耐药,提高疗效。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7、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癌前病变,有没有什么药物可以防止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中药是否有效?
这是很多患者最关心的问题。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又称为异型增生或上皮内瘤变),与癌的关系尤为密切,被视为癌前病变。对于上述两种胃癌前病变,但遗憾的是,目前尚无能明确阻断其进展的药物,针对幽门螺杆菌行杀菌治疗,或针对胆汁反流用促胃动力药物治疗,增加维生素C、补充微量元素硒,补充叶酸等,对于伴发的胃癌前病变多无济于事。
中医药在逆转胃癌前病变方面,做了大量的的研究工作。认为,本病变多因慢性炎症日久损伤脾胃,在脾胃正虚的情况下,外有六淫邪毒入侵,内有情志抑郁不畅,从而气、血、痰、湿、瘀、热搏结积聚,癌毒内生。简言之,即“正气内虚,内外合邪”、“脾胃虚弱,癌毒蕴结”。
通过健脾益气、行气活血、化痰散结、祛瘀解毒法治疗,临床上常用的益气药有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等,行气药有枳实、郁金、延胡索等,祛瘀药有三棱、莪术等,配合藤梨根、半支莲、白花蛇舌草等清热散结,使正气充足,阴阳调和,气血通畅,部分萎缩性胃炎或轻度的癌前病变可获逆转。这可能是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病因病理中的多方面起综合协调作用
8、患慢性胃炎多年,经西医系统治疗,症状却不见好转。市面上治疗胃病的中成药也吃了很多,但都没有明显疗效,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但临床中采用清除Hp、促进胃动力和保护胃粘膜等治疗,有时也不能完全解除症状和根治本病,这是因为慢性胃炎的病因非常复杂。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导致肝气郁结,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从而引发种种症状。在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论治。
比如有的病人表现为胃部胀痛,或攻撑两胁,嗳气泛酸,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生气上火等情志因素而发作,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这是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
若胃痛灼热,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是肝郁化火、肝胃郁热之胃痛。
而脾胃虚弱导致的胃痛,则表现为隐隐作痛,遇寒加重,得暖则轻,饿时疼甚,进食稍减,大便稀溏,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大、边有齿印,苔薄白,脉象沉细弱无力等。其他还有食积胃痛、阴虚胃痛、血瘀胃痛等。
临床医生要仔细辨析,根据脾胃的脏腑特点(脾为太阴湿土,喜温、喜燥、喜补、喜升:胃为阳明燥土,喜凉、喜润、喜通、喜降),做到中医与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与外治结合,对症下药,斡旋中焦枢机,使脾升胃降,气机调畅,才能取得疗效。
中医药的疗效决定于辨证论治与经验用药的水平。
另外,慢性胃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现代研究证明,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复机能约需3~5个月,治疗期最少3个月。现在市面上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品种繁杂,选用的药物即使对症了,但频繁更换,疗程太短,也将影响其疗效。所以,必须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中西药结合应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中医诊察胃肠病也需要做内窥镜检查吗?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内窥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排除消化性溃疡、胃癌等疾病,更为治疗提供了依据。临床上可以根据检察的结果,给予抑酸、清除HP等西药治疗。就中医而言,望闻问切四诊,是诊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望诊尤为重要。内窥镜检查就是扩大了的望诊。中医师不仅可以根据四诊诊察疾病,更可以直接观察你的胃腔、肠腔,根据局部粘膜的变化,去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气血阴阳。有学者观察发现,镜下见粘膜变薄、苍白,粘膜下血管清晰可见,胃壁蠕动减弱者,多属于脾胃虚弱型;而粘膜发红,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有臭味,则多见于脾胃湿热型胃肠病患者。所以,通过窥镜下局部望诊与传统的四诊相结合,就可以辨证分型、立法处方,使诊断更精确,治疗更有效。另外,对于通过胃镜检查明确的胃粘膜中度以上异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者,即使临床症状不典型,也可以根据“久病入络、虚久则瘀”的理论,加入活血化瘀、解毒抗癌药,及早地加以防治,阻断疾病恶变的趋势。
本文是于家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