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寸步难行的鸡眼
鸡眼,相信这个病大家都听过。
其实我们在皮肤病门诊碰到的患者,都认为长在自己脚底板上一粒粒的都是鸡眼,尤其之前科普过的跖疣等,可见鸡眼在老板姓心目中的普及率有多高,可能因为“鸡眼”这两个字好记吧,哈哈哈。
哈哈
鸡眼是由于足部皮肤局部长期受到机械性摩擦、压迫导致血液循坏障碍,引起局部皮肤过度角化、皲裂甚至坏死的皮肤病。
白
1
病因以及发病机制
长久站立和行走的人较易发生,摩擦和压迫是主要诱因。
紧窄的鞋靴或畸形的足骨可使足部遭受摩擦或受压部位的角层增厚,且向内推进,成为顶端向内的圆锥形角质物。
临床表现
皮损境界清楚,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局限性角质增生,针头至蚕豆大小,呈淡黄或深黄色,表面光滑与皮面平或稍隆起,中心有倒圆锥状角质栓嵌入真皮,其下有一层灰白色的薄膜即鸡眼滑囊。
若用刀削去表面的角质物,中央可见一坚硬的角质栓,周围有一透明的淡黄色环,形如鸡眼。
因角质栓尖端刺激真皮乳头部的神经末梢,站立或行走时引起疼痛。
鸡眼好发于足趾前中部、小趾外侧、趾背及足踝等等突出及易受摩擦部位。有“硬鸡眼”和“软鸡眼”之分。
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损害特点及好发部位一般诊断不难。应鉴别如下。
1.跖疣
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足底皮损也可以走路疼痛而和鸡眼混淆。该病不限于足底受压部位,表面粗糙呈乳头状角质增生,皮纹中断常有黑色出血点,部分融合呈镶嵌疣,挤压痛明显。可参见常见病毒感染性皮肤病科普(四):跖疣
2.胼胝
和鸡眼病因相同,也就是说都是摩擦等物理性因素所致,见于掌跖部压迫处,不整形角化斑片或条状,表面光滑,边缘不清,行走或摩擦不引起疼痛。可参见常见物理性皮肤病科普(三):胼胝
3.点状掌跖角皮症
和遗传有关,皮损分布于掌跖、为高出正常皮面的圆形或椭圆形角质丘疹,色泽暗黄,质地坚硬,除掌跖部位外,尚可累及手足背、肘、膝等其他部位。
治疗
预防发生鸡眼,应减少摩擦和挤压。鞋靴宜柔软合脚,鞋内可衬厚软的鞋垫或海绵垫,在相当于鸡眼处剪孔(有孔鞋垫)。足趾畸形者应进行矫治,如有足部外生骨疣应予手术治疗。
病因去除后本病可以自愈,罕见持续终身的,但上述原因没有解除的容易复发。
不严重的鸡眼可以用热水泡软后削去表面高度增生的角质层,然后涂上红霉素软膏等保护。
因为表皮不含血管、神经,所以不会引起疼痛出血,但要做好消毒。
每天削去部分循序渐进,相对变薄后不容易压迫下方神经而疼痛缓解,配合减少摩擦的预防措施,多数会逐渐痊愈。
其他的常规治疗方法有:
1.外用腐蚀剂
鸡眼膏(水杨酸火棉胶)外贴或鸡眼软膏外敷,也可用10%水杨酸冰醋酸、30%水杨酸火棉胶、40%尿素软膏、鸦胆子仁捣烂外敷等。
2.物理治疗
电烙,二氧化碳激光烧灼等。
3.手术切除。



如果有皮肤健康问题咨询可以通过好大夫在线平台搜索朱敏刚医生(或国内各大医院的相关专科医生),完善信息并留言,了解一些护肤科普和常见的医学护肤品。
借助这些互联网医疗平台将完整的病史资料、检查报告、皮疹照片等上传,也便于以后随访对比,形成自己的电子健康档案,有可能在今后的诊疗中为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
互联网医疗虽然便捷,但也有许多技术上的局限,形形色色疾病的正确诊断,离不开详细的病史、细致的体检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所以不能替代面诊。
为了健康,请理性对待并正确应用。
更多护肤科普,
欢迎关注公众号和新浪微博
”护肤在西塘“
本文是朱敏刚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