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多见于亚洲地区,在欧美等国少见。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北方地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此病比较少见。此病多发于男性青壮年。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也常累及。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疼痛。
一、 症状和诊断
其症状主要是由于肢体中小动脉阻塞而导致血流减少,肢体缺血引起。主要症状有:
(1) 疼痛
早期主要是间歇性跛行,即当病人行走一定距离(50~500米不等)后感小腿或足部肌肉胀痛或抽痛,如果继续行直,则疼痛加重,最后被迫止步。休息片刻后,疼痛缓解,再行走后疼痛又复出现。
晚期病情进一步加重,病人常可出现静息痛。此种疼痛非常剧烈,经久不息,夜间为甚。病人日夜屈膝抱足而坐,彻夜不眠。
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约40%的病人在发病前或发病过程中,在小腿或足部反复出现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常呈红色条索,结节状,伴有轻度疼痛。
(2)肢体营养障碍
肢体长期缺血,引起肢体营养障碍,主要表现趾甲生长缓慢,增厚变形,皮肤干燥,色潮红或紫红,汗毛脱落,小腿或足部肌肉萎缩。
晚期可出现肢体溃疡或坏疽。且多属干性坏疽。坏疽可分为三级:
I级:坏疽局限于趾(指)部;
II级:坏疽延及趾跖(指掌)关节及跖(掌)部;
III级:坏疽延及足跟,踝关节以上;
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可将病程分为三期:
第一期局部缺血期:病情属早期阶段。包括间歇性跛行和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第二期营养障碍期为进展期:主要为静息痛及肌肉萎缩等。
第三期组织坏死期:为晚期。主要为肢体远端溃疡及坏疽。
诊断要点:
(1)男性青壮年多见,以20~40岁最多,女性甚少见。病人多嗜烟。
(2)初发时常为单侧下肢,以后可累及对侧下肢,严重时上肢也可受累。
(3)有下肢慢性动脉缺血的临床表现。症状多从肢端开始,短期内可发展到小腿或前臂。患肢抬高后苍白,下垂后潮红或瘀紫。用手指压迫趾(指)端皮肤或趾(指)甲,局部皮肤或甲床毛细血管回复时间缓慢。患肢足背或/和胫后动脉、国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少数股浅动脉也累及。
(4)下肢有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的病史或临床表现。
(5)病情可呈周期性稳定和发作反复交替,肢端循环逐趋恶化,发生坏疽。
(6)一般无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病史。
二、病因和病理
真正的病因不清楚,但发现与发病有关的几种因素:
(1) 吸烟:吸烟与本病的发病机理也不清楚,但与疾病的发作有非常明确的关系。临床上发现病人戒烟后,症状可好转,病情易予稳定,但如再次吸烟,症状又可加重。可能由于吸烟能引起血管收缩的缘故。
(2) 性激素:本病多数患者为男性;且发病年龄又为青壮年,考虑与雄性激素有关。
(3) 地理分布与寒冻:可能与寒冷可诱发血管痉挛有关。
(4) 免疫学说:有研究表明脉管炎是在烟草过敏和其它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5) 外伤:少数病人发病前有下肢损伤史,如压伤、剧烈运动、长途行走等,发病可能与血管损伤有关。
(6) 血液凝固性增高因素:此类病人的全血粘度和血浆度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且第二、三期病人的全血粘度显著高于第一期病人。
病理特点:
① 病变主要侵犯下肢血管,病情进展可侵犯上肢。其他如心、脑、肠、肾等内脏血管病变罕见。
② 病变主要发生在中小型动脉,如胫前,胫后、足背、跖、桡、尺和手掌等动脉。大动脉者少见。约40%伴行静脉或浅表静脉也可被累及。
③ 病变特点是血管全层非化脓性血管炎,在全层血管壁中有广泛的淋巴细胞浸润及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中性细胞浸润较少,偶见巨细胞。
④ 病变为节段性,节段之间有内膜正常的管壁,病变和正常部分的界线分明。
⑤ 在病变后期,血管壁和血管周围组织呈广泛纤维化,动脉、静脉和神经可被纤维组织包围,形成一硬索条,但这种病变较少见。
⑥ 在血管闭塞的同时,虽可逐渐建立侧支循环,但常不足以代偿。因此肢体血供不足,产生疼痛,功能障碍以及骨胳和软组织营养障碍。
三、治疗
(1)一般疗法:①戒烟,防止寒冷,潮湿,患肢适当保暖,但不宜热敷或热疗等。
②足部运动
(2)药物治疗:①中草药
②扩血管药物
③抗感染
④支持疗法
⑤激素
(3)高压氧治疗
(4)手术治疗: ①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
②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
③动脉旁路移植术
④大网膜移植术
⑤肢体远端静脉动脉化手术
本文是谷涌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