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肝胆相照
[大众日报]
陈雨信:让肝胆相照
“肝胆相照”、“坦诚以待”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肝胆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雨信的常用词,其中既有职业原因,也有作为21 年外科医生的人生感悟。
日本爱媛大学第二外科客座研究员,日本爱媛医师会会员,山东省首批100名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山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1988 年出席第一届全国器官移植会,1993 年以来多次赴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地学习、研究及学术交流……一道道学术光环,并没有使陈雨信有多少改变,从他身上能够感受到的依然是热情、纯朴和自信。
“肝胆外科充满挑战和风险,医生只有充分了解病人的社会、 家庭、经济、文化地位,才能将手术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真正的临床创新,为病人提供理想、满意的医疗服务。”对疑难、复杂、罕见病例,陈雨信始终坚持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与病情相结合的治疗原则。2004 年,一位安徽病人因腹痛、胸闷、憋气,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辗转多家医院后,慕名找到陈雨信,被诊断为极为罕见的肝脏毛细血管扩张症。 面对这种当时学界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只能做肝移植、且效果欠佳的高难度手术病例,陈雨信决定突破禁区,大胆实施手术,并积极协调医院免除了大部分费用。病人术后五年,还经常发来短信:“陈教授,我身体挺好,工作、生活一切正常,只是刀口偶尔有些不适,啥时候再找你看看。”
86 岁的巨大肝癌切除、82 岁的胰十二指肠切除、78岁的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肝癌多次切除术后的肝脏移植……这些仅仅是他完成的高龄、复杂手术代表。谈到这些病人的术后生活,陈雨信脸上洋溢着快乐和自信。话语间流露更多的还是如何使治疗方案更加完善、以及对医学伦理的思考。
“作为一个好的外科医生,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医学知识和手术技巧,才能够始终站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前沿。”多年来,陈雨信一直借助互联网这一国际信息交流的平台,保持着与国际一流外科学专家、教授的联系。他把一些疑难病例及影像或手术照片发给现任国际肝胆医学会主席、胆道外科专家Y. Nimura教授、世界卫生组织(WHO )胃癌首席专家 M. Keiichi、芝加哥大学肝胆外科主任Testa教授、法国Bismuth教授等,并经常与他们一起探讨有关的学术问题,还多次邀请他们来华学术交流,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陈雨信也因此被目前国际知名肝胆外科学者H. Bismuth 教授称为“活跃在国际学术界的中国学者”。
“摆在医生面前有很多诱惑,但扎扎实实做学问才是根本。”陈雨信坚持以感谢、感恩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学术上孜孜以求,尽力去做好工作。在国外期间,为了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使手术精细化,陈雨信戴着六倍的放大镜,一进实验室就是一天。共完成两千条以上不到2毫米血管的吻合,仅做实验用的大鼠就用了数千只,总重量达半吨以上。
临床医学的发展就是要通过多种经验的积累总结。通过不断发现同一疾病在不同个体上的差异,增加诊疗技术、流程的涵盖面,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完善,从而实现规范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回国后,陈雨信又在老一代国内知名外科学专家李兆亭、寿楠海教授等的指导下,与徐克森、牛军等教授密切配合,开展肝脏移植、复杂肝胆外科等普外疾病的诊疗和基础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他不仅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共发表论文30 余篇,还先后在国际学术杂志发表了“肝移植的实验研究”等十几篇论文。
“讲讲国内的经验,让同行看看我们是如何做的!”为了推进我国肝部胆管癌治疗的规范化,减少过度治疗,陈雨信积极撰文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本文是陈雨信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