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EB病毒那些事,沈军医生继续为您解惑(之二)
今天,我将从EB病毒感染人体的过程介绍,帮助大家了解如何预防EB病毒感染,也帮助大家理解上一篇关于EB病毒的不同诊断和感染状态名称的文章。我们一起来开始这个病毒为子孙生存而战的神奇之旅吧。
“我来之前就对这个主题很困惑,听了你的演讲我仍然很困惑,不过,水平高了一点”—ENRICO FERMI。

第一步:EB病毒感染人体细胞。
病毒是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生物,必须进入细胞才能完成复制周期。病毒颗粒相对细胞来说很大,不能通过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必须通过细胞表面的特异性病毒受体(virus receptor),黏附(adsorption)至细胞膜。由于人体不同的组织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不同,决定了病毒可以感染的不同部位。

EB病毒的表面上有一种称为gp350/220的糖蛋白,能和人细胞表面一种称为CD21分子的受体结合(这种受体在B细胞表面非常富集),起到锚定的作用,否则病毒颗粒就如流星一样,从海量的各种细胞旁边划过;或者在光滑的银盘上滚动的铁珠,站不住脚。这种gp350/220的糖蛋白,本身就来自于EB病毒颗粒从合成这个病毒的人细胞排出时,来自人细胞膜的一部分。
我们口咽部上皮细胞有表达CD21受体,绝大部分人是因为通过分享唾液,在口咽部感染到EB病毒,尤其是深吻(deep kiss)时。当然,EB病毒也可以通过输注含有EB病毒的血制品感染(输血相关性疾病),病毒直接感染受害者血液中的B细胞、T细胞、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EB病毒在器官移植患者中,可以随移植器官感染既往未曾感染过EB病毒的受者。
病毒黏附抓住细胞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病毒核酸穿透(penetration)细胞膜进入细胞。当病毒和细胞受体结合后,EB病毒的另一个称为gp85的衣壳蛋白介导病毒和细胞膜融合,把EB病毒的遗传信息,即核酸注入感染细胞中,并将原来包裹保护病毒核酸的外壳,留在细胞外面,这个过程称为脱壳(uncoating)。这些过程中的信号传递和构象改变非常复杂,许多内容我们至今不清楚。
病毒核酸进入细胞细胞质内后,这些核酸如何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被分解并运送到达细胞核,太多的细节我们还不清楚。
简单的说,EB病毒通过唾液传播,抓住被感染者口咽部上皮细胞,把病毒基因注入细胞内。
第二步:EB病毒遗传信息mRNA在人体细胞内复制。
EB病毒的核酸被运至感染细胞核内后,线性的EB病毒基因组开始环状化,启动复杂的转录过程。EB病毒是DNA病毒,基因组长达172Kb,编码约100个基因,大量的不同长度的遗传信息被转录到信使mRNA,复制出更大量的DNA和RNA,这些遗传信息载体,作为子代病毒的DNA,并将指导随后在这个感染细胞内合成子代病毒颗粒的蛋白质。EB病毒的基因复制是发生在感染细胞的有丝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EB病毒只能复制一次,基因的复制依赖感染细胞内的DNA聚合酶完成。

第三步:EB病毒蛋白质在人体细胞内合成。
组装新的EB病毒颗粒蛋白质,包括组装所需要的新的病毒外壳,在感染细胞内,由病毒遗传信息核酸序列翻译为对应的氨基酸序列,组装成不同的、有生物活性的、三级立体结构的蛋白质。
简单的说,在EB病毒基因指导下,病毒蛋白质在感染细胞内被大量合成了。
第四步:EB病毒基因组在人体细胞内产生。
EB病毒基因组在感染细胞的细胞核内复制完成后,大量线性的病毒基因组和新合成的病毒蛋白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随着感染细胞裂解播散,去感染新的细胞,这是裂解性感染;很小一部分的病毒基因组则组成稳定的环状附加体状态,在感染细胞核边存在,成为潜伏感染,每个细胞周期,病毒的基因组仅表达10%,感染细胞呈“永生化”。
简单的说,在EB病毒基因组合成后,有两种去向。
第五步:子代EB病毒颗粒的形成、排出和播散。
裂解性感染时,当组装子代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都合成后,病毒核酸被包裹进由不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病毒外壳内。这个过程,就如将几米长的电线,塞进一个网球内,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病毒是如何完成这个高难度动作的。新的子代EB病毒颗粒形成了!
新的病毒颗粒可以随细胞的被杀死释放出来,直接感染旁边的细胞,也可以随血液感染其他部位的细胞。部分病毒颗粒随唾液排除,去感染新的宿主。
简单的说,新的EB病毒颗粒组装完成并被释放后,去寻找新的可以被感染的宿主细胞。
本文是沈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