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余人则
余人则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 中医科

常用中草药不良反应及其防治(12)

6918人已读

157.蓖麻子

Bimazi

Semen Ricini

[异名] 蓖麻仁、大麻子、红大麻子。

[来源] 本品为大戟科植物Ricinus commu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

[成分] 本品含蓖麻脂肪油约50%,蛋白质约20%,并含蓖麻碱、蓖麻毒素(ricin)

[药理] 蓖麻油在十二指肠内受脂肪酶的作用,皂化成蓖麻油酸钠与甘油,前者对小肠有刺激作用,引起肠蠕动增强而排便。一般在服蓖麻油15-30ml后经4-6h排出稀便。蓖麻碱与蓖麻毒素是有毒成分。

[功效及剂量] 消肿拔毒,泻下通滞。用于痈疽肿毒,瘰疬,喉痹,疥疮,水肿腹满,大便燥结等。内服入丸剂,生研或炒食。外用捣敷或调敷。

[实例] 蓖麻碱160mg或蓖麻毒蛋白7mg均可致成人死亡。①有报道成人误服蓖麻子约20粒,小孩2-7粒即可致死。蓖麻子中毒的潜伏期较长,食后3-24h发病,也可迟至3日出现症状。开始时有咽喉及食道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性下痢。也有出现嗜睡、头痛、惊阙,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者可出现凝血、溶血及肝功能损害。最后可因脱水、休克、呼吸抑制及心衰而危及生命。②有一儿童服10粒蓖麻子,致剧烈吐泻、口渴、脱水、头痛、惊厥,12h后致死。③有一支气管哮喘患者用蓖麻仁14粒,鲜小蓟全草7株,共捣如泥,纱布包药涂擦胸背部,擦至局部发红起红小疹,用药后5min,感口唇发麻,气短加剧,继而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不久出现神志不清,上肢不自主抽动,全身风团样皮疹,呼吸弱而急促,口唇发绀,血压测不到。经抗过敏、补液等处理而脱离险境。④另有2例外用蓖麻仁过敏性休克,其中1例死亡。也有报道外用本品致过敏性休克。

[防治] 生蓖麻子或蓖麻油误当食用油发生中毒,大量外用致呼吸中毒或过敏性休克。中毒救治:①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必要时高位结肠灌洗。可口服米汤保护胃粘膜。②输血、输液,维持血容量和水电介质平衡。③皮下注射抗蓖麻毒血清。④每日给碳酸氢钠5-15g,使尿碱化,防治血红蛋白沉积而致急性肾衰。⑤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朱天忠,等.常见植物类中毒死亡的研究概况.中药通报,1987,(12)10:57

2.肖守贵.外用蓖麻仁致过敏性休克1例报道.四川中医,1986,(8) 4: 39

3.赵焕琴,等.蓖麻子外用引起过敏性休克2.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1,24(3):193

1. 陆景田.中草药药物反应综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4)1:19

158.蒺藜

Jili

Fructus Tribuli

[异名] 白蒺藜、刺蒺藜、硬蒺藜。

[来源] 本品为蒺藜科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的干燥成熟果实。

[成分] 白蒺藜含脂肪油、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硝酸盐类及皂苷等。

[药理] 白蒺藜浸出液有降低麻醉动物血压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用于头痛眩晕,胸胁胀痛,乳闭乳痛,目赤翳障,风疹瘙痒。用量:6-9g

[实例] 曾报道,王某,女,21岁,因白癜风内服蒺藜粉6g,每日2次,第2次服后1h许,即感全身皮肤瘙痒及针刺感,随后皮肤出现针尖大红色疹点,继之皮肤普遍潮红,疹遍及胸前背后及四肢。当天未诊治。翌晨遂又服蒺藜粉6g,服后数分钟上述症状迅速加剧,并兼有心烦不安。患者素无过敏性疾病史。体格检查见面部及全身皮肤潮红,两上肢及胸背部隐见密集针尖大小之红色疹点,压之退色。诊断为药物疹。嘱患者停服蒺藜粉,大量饮水,口服抗组胺药(苯海拉明)50mg。服药后2h许,症状完全消失。

另外,蒺藜中含有硝酸钾,服入体内被酶还原成亚硝酸钾,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而产生窒息。

[防治] 本品能引起药物疹,应当注意。蒺藜内服尚可导致高铁血红蛋白症。一旦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大量维生素C,以利高铁血红蛋白转变为血红蛋白;也可用1%美蓝液1-2mg/kg以葡萄糖稀释后在10-15min内缓慢静脉注射,2h后若症状不缓解可重复注射1;或用甲苯胺蓝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附注] 沙苑蒺藜为豆科黄芪属植物扁茎黄芪Astragalus complanastus R. Br.的种子,与白蒺藜是两种不同的药材,两者不应混同。

参考文献

1.宁廷珊.内服白蒺藜引起药疹1例山东中医杂志,1987,(6):22

2.李学渊,蔡大立.内科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74

159.蒲公英

Pugongying

Herba Tarax Aci

[异名] 黄花地丁、婆婆丁、奶汁草。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 .碱化蒲公英Taraxacum sinicum Kitag,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

[成分] 本品含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苦素及咖啡酸。全草含肌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苷树脂、菊糖、果糖、胆碱等。

[药理] 蒲公英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其浸剂有利胆作用。

[功效及剂量]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用量: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实例] 刘氏报道2例口服蒲公英汤剂致全身搔痒,起风团去掉蒲公英则无过敏现象。

参考文献

张洪杨.临床所见的中药毒副反应.江西中医药,1987,(4):55

160.雷公藤

Leigongteng

Radix Triipterygil wilfordii

[异名] 莽草、断肠草、红紫根、南蛇根、三棱花。

[来源] 本品为卫茅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的根及根茎。

[成分] 本品含雷公藤红素,另从中可提取60余种成分,计有二萜成分13种,三萜成分18种,倍半萜11种,生物碱11种。还有β-谷甾醇、卫茅醇、葡萄糖、果糖、有机酸、鞣质、色素、松脂物及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硒等。

[药理] 本品醋酸乙酯提取物有免疫抑制作用,并能提高小鼠血清总补体含量。此种作用还可促进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清除,阻断免疫复合物的致炎作用,加速炎症修复。本品煎剂对炎症介质组织胺、5-羟色胺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抑制作用。除消炎作用外,还有镇痛、解热、杀虫和抑菌作用。本品有短暂的降压作用。腹腔注射大剂量雷公藤提取物可使血压骤降、心律不齐。

[功效及剂量] 本品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活血通络.杀虫作用。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早中期有效,还可治疗肾病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牛皮癣等。本品有大毒,内服宜慎。

[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很大,超常用量可致中毒甚至致死。雷公藤总苷口服的LD50159.714.3mg/kg。雷公藤总生物碱口服的LD5050429.48mg/kg。本品有中毒蓄积作用,平均毒效半衰期为7.98h,蓄积系数<4.98。其中毒类型可分为3:①急性毒性反应,中毒症状于服药后立即或数小时内发生,有多个脏器损害,甚至死亡。②慢性中毒反应,多于用药过程中出现某些脏器损害,其进展缓慢。③迟发性毒性反应,急性中毒症状经过处理后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症状复发。

[实例] ①临床报道本品中毒病例较多。有5例急性中毒,出现恶心、腹痛、呕吐、黄疸、肝肿大、消化道出血,最后死亡。②另有1例过量中毒,血压降至0,四肢及腹部皮肤呈黯红色,最后死亡。经尸检认为是雷公藤中毒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急性肾衰。③有报道雷公藤内服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渗出性胸膜炎死亡。④有一乳母服雷公藤制剂1周,其子吸乳后吐奶、吵闹、药疹,停喂母乳后症状消失。慢性中毒多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纳减,胃脘饱胀有烧灼感,轻度腹泻。心血管系统表现为心悸、胸闷。化验示尿常规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极少数呈再生障碍性贫血

[防治] 本品毒性较大,初用者从小剂量开始,服3-4天后逐渐适应,渐加至常用量。煎剂煎煮至少在1h以上,以减其毒性。鲜品毒性成分较高,用量取其下限。急性中毒救治:①催吐、洗胃、导泻以迅速排出毒物。②输液排毒。③扩容利尿。④早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改善休克。⑤纠正心功能衰竭可选用毛地黄类强心苷。⑥有出血倾向可选用止血药,胃肠道出血可服用云南白药。⑦中药单方用鲜凤尾草,每次250-500g煎水顿服,连服3-5天。也有用杨梅果实或树皮治疗。

参考文献

1.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2.880

2.杨小华.口服蜂巢致雷公藤中毒.江西医药,1988, (23)4:344

3.祁凤鸣.雷公藤片过量引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功能损害1.浙江中医杂志,1991,11(26):490

4. .口服雷公藤片后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渗出性脑膜炎死亡1.中国医药1992,10:(47)19

2. 李瑞林,等.雷公藤片经乳汁致婴儿毒副作用5.1983,(24)4:31

161.蜈蚣

Wugong

Scolopendra

[异名] 蜈蚣、天龙、百脚、百足多。

[来源] 本品为蜈蚣科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

[成分] 本品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此外尚含酪氨酸、亮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

[药理]本品有抗惊厥作用。蜈蚣(1:4)水溶液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作用,并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功效及剂量] 熄风镇静,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用量:3-5g

[实例] ①刘氏报道1例颈淋巴结核患者服用含蜈蚣的汤剂(其中蜈蚣12g)1剂,3日后出现头晕、乏力、解酱油色尿,诊为溶血反应。分析蜈蚣含有组织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两种物质致溶血反应。②一男性患者因湿疹服中药3(原方上加蜈蚣2),服2剂后数小时发热、腰痛,尿检蛋白(++++)、管型(++),尿量每日2000-4000ml,第4日死于急性肾衰。一男性患者因银屑病服中药4剂后加蜈蚣2条,服3剂后腰痛、发热,尿检蛋白(++++)、管型(+)。比重1:0006,尿量每日2000-8000ml, B超示双侧弥漫性肾肿大,第6日才恢复正常。③有人报道口服蜈蚣粉剂致急性肾衰。④余氏报道生蜈蚣过敏,一患者因风湿痛就诊,投药蜈蚣20(民间验方)研粉吞服,将粉末装人空心胶囊,每粒1g,每日2次,每次1粒。上午服11h后下肢起红疹、瘙痒。下午继服1粒,病情加重,全身起粟粒状红疹,以下腹、下肢内侧为甚,奇痒难忍。患者无过敏史,未服他药,未接触异物,令其停药,经抗敏治疗而药疹消退。后因风湿加剧,再服1粒,随即又起疹。后作者将剩余70粒胶囊中蜈蚣粉末倒出入锅用文火炮至黑褐色放凉后入胶囊,患者试服后未再起疹,风湿痹痛亦好转。从中说明生蜈蚣致敏,炮制后无过敏现象,但仍有疗效。为保证安全有效,应炮制入药为宜。⑤邓氏报道蜈蚣过敏反应2例,一患者因臀部疼痛就诊,投用乌头汤加蜈蚣5(研末冲服),翌日双足皮疹隆起,急诊抗敏处理,患者述及不久前,某医曾用蜈蚣出现类似过敏症状。遂用原方去蜈蚣,7剂服完未再发生过敏反应。另一患者口眼歪斜,投以牵正散加味4条蜈蚣研末冲服6h后臀部痒而起皮疹,停药后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 .中药的副作用.中医药信息,1990,5:36

2.傅文录.1993,1994年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浙江中医杂志,1993,2:52

3.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1989,(14)5:56

4.邓朝纲.蜈蚣致过敏性反应2.浙江中医杂志,1990,5:237

162.蜂蜜

Fengmi

Mel

[异名] 白蜜、食蜜、蜂糖、蜜糖。

[来源] 本品为蜂蜜科昆虫中华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或意大利蜂Apis mellifera Linnaeus所酿的蜜。

[成分] 本品主要含果糖,葡萄糖,还有蔗糖、无机盐、酶、有机酸、少量糊精、蛋白质、树胶样物质、蜡、色素、芳香性物质及花粉粒。

[药理] 本品对创伤有收敛、营养和促进愈合的作用。有润肺祛痰和缓泻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用于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外治疮疡不敛,水火烫伤。用量15-30g

[实例] 有报道蜂蜜可使婴儿致死。服蜂蜜致上腹痛,吐泻、关节痛、丘疹、全身瘙痒。

参考文献

1.陆景田.中草药药物反应综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1):18

2.于清波.部分中草药及中成药不良反应述要.吉林中医药,1987,(5): 29

163.满山红

Manshanhong

Folium Rhododendri Daurici

[异名] 映山红、迎山红、靠山红。

[来源] 本品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干燥叶。

[成分] 本品含黄酮类为杜鹃素(farreroe)、金丝桃苷

( hyperin) ,篇蓄苷、杜鹃黄素(azaleatin )等、挥发油(为大牻牛儿酮、萜烯等)、三萜成分(为白桦脂醇等)

[功效及剂量] 止咳祛痰。用于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用量:25-50g,煎服。

[不良反应] 本品品种繁多,有的品种花瓣可食,而有的花瓣有毒不可食。

[实例] ①曾有一家4人吃白杜鹃花瓣而中毒。②宋氏报道1例患者服满山红成药消咳喘后,出现心律失常频发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传导。

参考文献

1. .中药的中毒及其预防.吉林中医药,1985,(1):31

2. .中药的副作用.中医药信息,1990,(5):36

164.酸枣仁

Suanzaoren

Semen Ziziphi Spinosae

[异名] 枣仁、山枣仁、酸枣子。

[来源]本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Ziziphus jujuba Mill. var.spinosa( Bunge) Hu et H . F . CHOU的种子。

[成分] 含酸枣仁皂苷( jujuboside) ( A,B ),水解得酸枣仁皂苷元,后者在酸性水解过程中能转变为伊贝林内酯(ebelin lactone)。并含黄酮类及微量具强烈刺激性的挥发油。

[药理] 本品水解性成分有镇静催眠作用。此外,本品有持续性降压的作用。对心脏可引起传导阻滞。对子宫有兴奋作用。

[功效及剂量] 补肝,宁心,敛汗,生津。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伤津口渴。用量:9-15g

[不良反应] 有报道本品产生过敏反应。

[实例] 张氏报道一患者因眩晕、心悸失眠、多梦,投以归脾汤加味,服首剂2h后出现恶寒,继则发热,四肢关节酸痛。追问病史,患者也因失眠服中药出现类似反应,每次发作后感到全身疲惫不堪,四肢疼痛乏力,纳减,犹似大病初愈,数天后才恢复。经药贴试验证实,为酸枣仁过敏所致。

参考文献

1.樊惠兰,等.10年来中草药过敏.浙江中医杂志1991,(5):233

2.张炉高.服用中草药不良反应4.中国中药杂志,1989,(14)2:52

165.蝉蜕

Chantui

Periostracum Cicadae

[异名] 蝉衣、蝉退、蝉壳、知了壳。

[来源] 本品为蝉科昆虫黑炸( Cryptotympana pusfulata

Fabricius)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

[成分] 本品含大量甲壳质、多种氨基酸和三磷酸腺苷。

[药理] 药理证实有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及抗炎作用,并有解热作用。

[功效及剂量] 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用量:3-6g

[实例] 夏氏报道服蝉蜕引起腹痛2.其中1例女性3岁因发热、咽痛、咳嗽用桑菊饮加蝉蜕、银花治疗,药后热退,渐起腹痛,服2剂后腹痛加剧。试用蝉蜕10g水煎500ml ,让患儿父女同服,约15min出现上腹持续性疼痛,伴腹胀,30min自行缓解。

参考文献

夏承义.服蝉蜕引起腹痛2.中国中药杂志,1989,(14)10:60

166.罂粟壳

Yingsuqiao

Pericarpium Papaveris

[异名] 粟壳、鸦片烟米、御米壳、米壳。

[来源] 本品为罂粟科植物罂粟(PapaVer Somniferum L.)的果壳。

[成分] 本品含吗啡、可待因、那可汀、罂粟碱、罂粟壳碱和蒂巴因,另含多糖。

[药理] 有镇痛、呼吸抑制及止咳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直接作用,因而有止泻作用。另有致突变作用。

[功效及剂量] 敛肺、涩肠、止痛。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用量:3-6g

[实例] ①本品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轻度损害,有一患者煎服致烦躁、嗜睡、昏迷、紫癜性肾炎,最后因心跳、呼吸停止死亡。②明代医家龚贤廷曾对罂粟壳加以描述:粟壳性涩,泄痢嗽怯,祛病如神,杀人如剑。具有固肠止泄的作用,但不宜用于治疗菌痢。中医认为菌痢为湿热积滞,治疗清热利湿、行滞导积为主,严禁收涩,而本品有收敛作用,故在外邪滞潴的情况下,用之会造成闭门留寇之害。现代医家认为本品对痢疾杆菌无杀灭作用,相反地可使肠道内病菌及毒素连同脓血腐物不易排出,从而导致细菌毒素及组织坏死产物经肠粘膜吸收,进入血循环,加重毒血症状,相继出现胃满、腹胀等一系列症状,实际上是一种中毒性胃肠胀气的表现,严重者可发展为中毒性肠麻痹。③作者曾遇到3例用本品而毙命的患者。其中1例郑姓患者,始为单纯性菌痢,当地卫生室反复使用本品煎剂治疗,数日后出现腹胀,病情逐渐加重,排气排便停止,最后疑有外科情况而手术,术中发现肠管胀气,呈大段坏死,伴多次粟粒状穿孔,合并弥漫性腹膜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作者指出使用粟壳治疗菌痢有百弊而无。利。本品应用不当所致的危害,绝非限于菌痢,其他如咳嗽、遗精、脱肛、女子崩漏等初患新疾,若不悉原委,效尤辄用,殊属不妥。《本草经疏》谓:“不知咳嗽性肺虚无火或邪尽嗽不止者,用此敛其虚耗之气;若肺家火热盛,与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得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中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胃肠结滞气多,湿热火炽,命门火衰,湿热下流的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攻人手足关节,肿痛不能动,或为身发肿,或呕吐不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这段论述足以说明本品应用不当的危害。④婴儿谭某腹泻一周自,其祖母自煎罂粟壳1(如核桃大),服用煎液约8ml lh后,出现呕逆,呼吸困难,昏迷,瞳孔如针头,压眶反应无,口唇发绀,阿片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给氧3天抢救。

参考文献

1.古云霞.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中国中药杂志,1995,20(8):503

2.李红生,等.煎服罂粟壳致婴儿呼吸衰竭1例。中国中药杂志,1989, 14(7):56

167.樟脑

Zhangnao

Camphora

[异名] 潮脑、脑子、洋冰、韶脑。

[来源] 本品为樟脑科植物Cinnamomum camphora (L.)Sieb.的干枝叶及根部经加工提取制得的结晶。

[成分] 樟脑(camphora C10H160),熔点174-1790C

[药理] 本品对皮肤粘膜局部有刺激和防腐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粘膜分泌。本品的治疗剂量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功能降低或有障碍时,能出现复醒作用。

[功效及剂量] 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用于疥疮、牙痛、跌打损伤、神志昏迷、痧胀腹痛等。用量:0.1-0.2g,入散剂,或用酒溶化服。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内服宜慎。

[实例] ①卢氏报道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樟脑中毒1例。一女性农民因突发频发性抽搐、昏迷10h急诊入院。入院前5天因两下肢疼痛不愈,用新鲜樟脑枝叶煎水于起病之当晚约7时进行全身性熏蒸约40min后,自觉胸闷、心悸和恶心感,即停止熏蒸卧床休息,约10min突然全身性抽搐,每数分钟抽搐1次,每次持续5-10min,间歇期意识不清,伴大小便失禁,呕吐2次。既往史无特殊,家中无癫痈病史。当地医院注射抗惊厥药(药物不详)后,抽搐停止而呈持续性昏迷状态,遂转本院,初诊为糖尿病性昏迷。检查:体温39.40C ,呼吸每分钟40次,脉搏每分钟120次,血压24/13.3kPa,中度昏迷,大、小便失禁,呼吸急促,双瞳等大、等圆,直径4mm,光反应迟钝,眼球呈中度摆动性眼颤,颈强直,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四肢腿反射亢进。心、肺、腹阴性。实验室检查:血糖8.8mmol/L,血常规、肝功能正常。腰穿脑脊液压力稍高(每分钟80)外,常规生化正常。头颅CT正常。经给氧、补液,甘露醇及脑细胞代谢药等综合治疗,神清,心跳、呼吸、血压渐趋正常。3天后复查血糖正常。出院诊断为樟脑中毒。1周后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未留后遗症。以樟脑枝叶熏蒸导致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重度中毒罕见,且易误诊。②赵氏报道本品可致谵妄。

参考文献

1.卢昌元以癫痫持续状态样起病的樟脑中毒1.新医学,1996,(27)4:187

2.赵景云.10年来中草药及制剂反应综述.云南中医杂志,1991,

(4);28

168.僵蚕

Jiangcan

Bombyx Batryticatus

[异名] 白僵虫、天虫、僵虫。

[来源] 本品为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 mori L . 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成分] 本品含脂肪及蛋白质。

[药理] 本品所含的蛋白质有刺激肾上腺皮质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用于惊风抽搐,咽喉疼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用量:5-9g

[实例] 陈氏报道服用僵蚕引起3例皮疹。皮疹均在服药5-8剂时出现,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患者蔡氏罹石淋之症,用药车前子15g,瞿麦、萹蓄、鸡内金、僵蚕、蝉衣、藕节、小蓟各lOg,白茅根、海金砂各20g,金钱草30g。服7剂后头面部出现小丘疹,高出皮肤,瘙痒难忍,随之波及四肢皮肤。即停僵蚕,加服抗过敏药,症状消失。以后去僵蚕,继服原方,未出现皮疹反应。

参考文献

陈成槽.僵蚕引起皮疹3例报道.浙江中医杂志,1989,12:550

169.藁本

Gaoben

Rhizoma Ligustici

[异名] 土芎、山荽、西芎、茶芎。

[来源]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 .或辽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

[成分] 藁本干燥根及根茎含3-丁基酜内酯(3-butylphthalide )、蛇床内酯(cnidlide )、甲基丁香酚( methyleugenol )。据报道藁本含挥发油约0.3%,有的含0.65%。辽藁本根含挥发油约1.5%

[药理] 15%煎剂用平板稀释法试验,对许蓝毛菌等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藁本有镇静、镇痛、抗病毒作用。

[功效及剂量] 祛风,散寒,除湿,止痛。用于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湿肢节痹痛。用量:3-9g

[实例] 132岁女性,因慢性额窦炎服九味羌活汤加藁本、辛夷、苍耳一剂。服药40min后出现头面及周身奇痒及荨麻疹:,经抗过敏治疗后痊愈。后又服一剂含藁本的中药(其他中药以前服过,无过敏反应),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李天杰.中药藁本致过敏性尊麻疹1例报道.河南中医,1986,(3):37

170.蟾酥

Chansu

Venenum Bufonis

[异名] 蟾酥眉脂、蟾酥眉酥、哈蟆酥、蛤蟆浆。

[来源] 本品为蟾酥科动物中华大蟾酥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for或黑眶蟾酥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的干燥分泌物。

[成分] 蟾酥毒液中含有:蟾酥二烯醇化合物,包括蟾毒配质及蟾酥毒素,后者制成蟾酥时已水解为蟾毒配质、辛二酸和精氨酸;二茶酚胺类化合物,即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非强心作用的化合物,包括胆固醇、前维生素D,y-谷甾醇、辛二酸和精氨酸等。

[药理] l蟾酥配质和蟾酥毒素有强心作用,但后者较弱。蟾酥配质的基本结构很象强心苷配基。因蟾酥毒液中含有肾上腺素和正肾上腺素而有升压作用。蟾酥有抗炎作用。蟾酥配质有麻醉、引起惊厥及呕吐的作用。

[功效及剂量] 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作用。用于痈疽疔疮;咽喉疼痛,中毒呕吐,腹痛神昏,手术麻醉。用量:0.015-0.03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实例] ①王氏1974年报道蟾酥治疗心脏病中毒致死3例,活蟾酥毒力尤大。中毒后表现恶心难受,流涎,腹痛,剧烈呕吐,遍身冷汗,心慌,烦躁不安,面色苍白,手足冰冷,不能言语。②有人用蟾酥皮外敷,致荨麻疹伴中毒性心肌炎。

参考文献

1. 泉,等简述中药的毒副作用.云南中医杂志,1989,4:33

2.杨更生.虫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新中医,1989,8:52

171.鳖甲

Biejia

Carapax Trionycis

[异名] 上甲、鳖壳、团鱼甲、甲鱼壳。

[来源] 本品为鳖科动物鳖Trionyx sinensis Wiegmann的背甲。

[成分] 本品含骨胶原(collagen)、角质、蛋白、碘质、维生素D等。

[功效及剂量] 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劳热,虚风内动,闭经,徵瘕,疟疾。用量:9-24g

[实例] ①口服鳖甲煎剂致严重反应1例。患者因反复腰骶部疼痛2年,随气候变化疼痛加剧,经X光摄片诊断为第4腰椎致密性骨炎,腰椎骶化而服中药威灵仙、杜仲各15g,寻根风30g,络石藤、虎杖各15g,川断、鼠妇各15g,仙灵脾10g,丹参15g,金钱白花蛇2g(研末吞服),服10剂。再诊时患者能自行步行,疼痛明显好转,但夜多虚汗,在原方上加鳖甲15g煎服,服药5min即感咽喉不适,喉部像火烧一样,似有物梗住,10min出现腹部剧痛,虚汗淋漓,面颊潮红,似醉汉貌,眼结膜充血明显,全身布满块状凸起风疹块,奇痒难忍。继而胸闷气急,心率每分钟118次,即送院急诊 。追问病史,患者自述1年前因服少量甲鱼肉引起过敏性休克。此次因不知鳖甲就是甲鱼壳而误服,又引起过敏现象,经对症及抗过敏而治愈。②一患者因月经不调,经服中药3月而复正常,但仍有肝脾肿大。治拟滋阴清热,软坚化结。方药:熟地、白芍各15g,川芎6g,当归10g,知母、鳖甲各12g,鸡内金5g.香附、地骨皮各12g,服5剂。首剂服后约1h,感胸闷不舒,周身发痒,未介意。次日又服半剂,又复上述症状,自认为煎药不当。将另半剂浓煎,入胃后全身起风团,诊断为药敏。后患者告述,约2个月前有人告诉用偏方脚鱼(即鳖甲能治肝炎 ,服后与本次症状相似,且较本次剧烈,烦躁甚,经抗过敏而愈。遂除去鳖甲,余药仍继服无反应。至此认为鳖甲过敏无疑。③ 有报道鳖肉治肝病异议。鳖肉性味甘平,营养丰富,江南民间常以食鳖肉治肝病,蔚然成风,但用之不当,也为鳖病。一患者为乙肝肝硬化,脾切除后中药调理,体重增加,恢复工作,时值冬令进补,遂食鳖肉,初服腹胀纳呆,泛恶,便秘,未予注意,连食5(4),大便呈柏油色,大便隐血(++++)。B超示:肝硬化,x光胃肠示上消化道出血而入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乃滋腻太过,湿聚化热,结于胃肠,损伤脉络所致。方药:大黄、半夏、川连、黄芩、赤芍、丹皮、莱菔子、小蓟、茜根草,3剂后大便转黄,半月而愈。随访1年,避食鳖肉,病末再发。又一患者血吸虫性肝硬化30余年,3年前煎食鳖肉,出现腹水,肝脾肿大,经服中药消退,未予注意。今又食鳖甲3只,腹胀腹水又起。刻诊:面色黧黑,胸闷痰塞,腹胀如鼓,胸胁刺痛,口干口苦,尿少,舌红,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此乃素体脾虚肝瘀,而鳖肉性寒,多食则寒凝于脾,以致运化失司,积食难消,气血_瘀滞更甚。方用柴胡、八月扎、丹参、桃仁、赤芍、郁金、枳壳、佛手、鸡内金、莱菔子、焦六曲、焦山碴,服3剂诸症锐减,半月后腹水消退。随访4年,避食鳖肉,未见复发。又一患者胆总管腺癌,术后较好。回家进食鳖肉以补充营养,食后即感上腹隐痛,皮肤瘙痒。连食4只,症状加重,黄疸加深,旋因肝昏迷死亡。

参考文献

1.姚善业.口服鳖甲煎剂致严重过敏反应1.中国中药杂志,1990, (4):52

2.王哲身,等.鳖肉治肝病异议.浙江中医杂志,1992,(27)5:228

172.麝香

Shexiang

Moschus

[异名] 麝脐香、香脐子、元寸、当门子、腊子。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Flerov,马麝Moschus sifanicus Przewalski或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

[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麝香酮,具特异强烈的香气,并含脂肪、树脂、蛋白质和无机盐。

[药理] 本品能使心跳、呼吸增加;少量可增进大脑功能,多量有麻醉作用;其水溶性成分,对家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收缩力加强,节律性收缩增加,紧张度上升,大剂量呈半痉挛至痉挛状态。本品能促进各腺体的分泌,有发汗和利尿作用;在试管内有抑制猪霍乱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作用。

[功效及剂量] 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用于热病神昏,中风惊厥,气郁暴厥,中毒昏迷,经闭,难产死胎,心腹暴痛,痈肿瘰疬,咽喉肿痛,跌扑损伤,痹痛麻木。用量:0.03-0.1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实例] ①有报道麝香虎骨膏致过敏性休克,.表现为心慌胸闷,腹痛,频吐,过敏性荨麻疹,血压下降。②内服本品可出现一过性糖尿症。③有人报道麝香中毒致呼吸停止1例。

参考文献

1.陆景田.中草药药物反应综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0,(41:18

2.袁惠南.中草药不良反应综述.中国中药杂志,1995 , ( 20 ) 8 : 503

3.吕春录,等.麝香中毒引起呼吸停止1例报道.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7,2:64

本书在1998年出版后已售完,作者为便于读者查阅特将其制成电子版上网以共读者免费查阅。电子版纠正了印刷版的一些文字错误,并略去了索引和附图。今后作者收集到的新资料亦会不定期的以后记形式发布。

作者20122

余人则
余人则 主任医师
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 中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