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治
患儿,男,5岁。主诉:反复咳嗽1年余,加重3月。初诊:患儿1年前外感后出现咳嗽,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炎,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咳嗽缓解。此后1年中反复咳嗽,伴有喷嚏流涕。3月前咳嗽再次加重,夜咳明显,咳嗽呕吐。辗转就诊多家医院,做肺功能及过敏原检测,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口服孟鲁斯特钠片、西替利嗪片及雾吸布地奈德混悬剂治疗,咳嗽无明显改善。遂就诊中医。现症:患儿夜间或清晨咳嗽明显,运动、遇冷空气或闻到特殊气味后咳嗽加重,喉间痰鸣辘辘,痰白质黏,不宜咯出,常咳甚吐出粘痰。伴有鼻塞、流涕。查体:鼻粘膜水肿,咽轻充血,双肺听诊无异常,舌淡,苔白腻,脉滑。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久咳 痰湿蕴肺证。治以温化痰湿,宣肺止咳。方以苓桂术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方药如下:茯苓10g,陈皮5g,姜半夏5g,桂枝5g,干姜2g,辛夷8g,苍耳5g,炒白术10g,桑白皮8g,蜂房5g,防风5g,细辛2g,钩藤10g,苏子10g,仙鹤草10g,炙百部10g。7剂配方颗粒冲服,并配合肺俞、脾俞拔罐治疗3天。二诊:患儿咳嗽、鼻塞较前明显缓解,咳痰明显,痰多色白,较易咳出,去苏子、仙鹤草,加炙黄芪8g、花椒3g,加强补肺固表,温化痰饮之功。继服7剂,三诊:患儿服药7剂后咳嗽咳痰明显减轻,夜间无鼻塞、咳嗽,上方去细辛、川椒加太子参6g,以实脾固卫,再服7剂。四诊,患儿偶咳,无痰,鼻涕偶有,前方去苍耳,炙百部,巩固7剂。随访6月,病情未反复。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小儿痰湿咳嗽其本多在脾,脾虚失健,酿生痰湿,痰湿中阻,可出现胃气上逆咳嗽、呕吐等症状。痰浊上储于肺,又可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发生肺脾同病。故临证重在从肺脾同治,结合辨痰色、痰质及其兼症予以苓桂术甘汤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痰湿本为阴邪,得寒则凝,得温则化。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以温化痰湿,宣通肺气,并随证加减。当痰去十之五六,要以治本为主,脾旺则痰湿自消。此外,在该病的治疗中适当可以配合外治法,有助缩短病程。
本文是崔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