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恼人的阴道炎
小秦是一家公司的白领,一年前二胎生个女儿。小秦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一双儿女,虽然很累,心里却很开心。但生好孩子后,一直有个烦心的问题困扰着她,就是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内裤老是湿嗒嗒的,还夹着阴部瘙痒。白带时不时发黄,发绿,有时还会呈豆渣样,或者还带着一股难闻的腥臭味,这让坐办公室的小秦既难受又尴尬。为此近一年小秦跑了不少医院,诊断也是各种各样:什么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BV等等,也开了各种药物,什么洗的,塞的,吃的,一包包往家里搬。也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用药,但症状就是好一陣,坏一阵。当小秦坐在我面前叙述着自己的病史时,我明显能感受到那种沮丧、无奈并夹带着烦躁的心情。我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给她做了妇科检查和化验。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基本能判断她反复发生阴道炎的原因是由于产后会阴阴道恢复不良所致。我告诉她由于分娩后你的阴道容纳3指松,没能恢复到产前2指宽的状态,不能hold住正常白带,所以你就会有白带增多的感觉,另外会阴切口愈合不佳,造成会阴口就像一个黑洞,好比大门坏了,外来病原体很容易入侵而导致阴道炎,再加上这一年来你不断在用各种抗菌药物,造成阴道内环境失衡,这也是你反复发生阴道炎的另一个原因。小秦听了我的解释若有所思,急切的问有什么对策,我告诉她治疗应该分三步进行:首先应控制阴道炎症,其次恢复正常阴道菌群,然后行会阴阴道修复术。小秦采纳了我的建议,通过一个月,二个月,三个月的随访,小秦的外阴,阴道恢复至正常的状态,更可喜的是恼人的阴道炎再也没有发生。
女性外生殖器是由一组不同的器官组成,主要包括外阴,阴道和宫颈。它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点共同组成了强大的防御机制,能够抵制外来病原体入侵体内。大小阴唇好比门帘,挡住阴道外口,成为第一道防线。会阴球海绵肌和会阴中心腱起到类似括约肌的功能,使阴道外口处于裂隙状的闭合状态。阴道壁由粘膜、肌层和外膜组成,阴道中段前后壁粘膜紧贴,粘膜向阴道腔内形成许多横行皱襞,这一解剖特点既能使阴道有良好的扩展性,又能阻挡阴道分泌物外溢。阴道粘膜为非角化型复层扁平上皮,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上皮细胞内聚集大量糖原。糖原在阴道杆菌作用下转变为乳酸,使阴道内处于PH值4.5的酸性状态,而大部分病菌不能在酸性环境内生长,这就是阴道的自净功能。宫颈分泌的粘液是组成白带的主要成份,既能起到润滑阴道的作用,宫颈粘液栓更能阻挡病原体进入宫腔内部。宫颈分泌的粘液同样受卵巢激素调控,在月经中期为稀薄的蛋清样白带,而月经后期则为稠厚的凝块状白带。阴道还是一个带菌的器官,阴道内正常菌群分布有乳杆菌、类杆菌、表皮葡萄球菌、棒状杆菌、大肠埃西氏菌、链球菌、白假丝酵母菌等等。其中阴道乳杆菌是最主要的优势菌群,在维持阴道酸性环境中起主要作用。正常情况下阴道乳杆菌和其他菌群处于平衡状态,共同形成阴道的微环境。一旦各菌群比例失调,阴道乳杆菌比例明显下降,就会导致各种阴道感染。
分娩过程会导致外生器的结构改变,甚至降低了环环相扣的防御机制,所以需要产褥期的良好恢复。但一部分妇女由于先天性盆底支持组织缺陷,加上分娩过程中产伤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复,形成外生殖器结构的各种改变,如会阴后联合缩短,阴道外口闭合不良;阴道粘膜皱襞消失,阴道松弛,阴道前后壁不能紧贴;宫颈裂伤,宫颈分泌粘液增多。由于白带增多,阴道又不能有效阻挡白带外溢,所以会有分泌物明显增多的感觉。另外由于生殖器结构的改变,降低了其防御机制,使病原体侵入而致各种阴道炎。更为严重的是多种抗菌药物的应用,改变了阴道的微环境,阴道菌群失调而致阴道炎症久治不愈。
有效防治产伤所致的难治性阴道炎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首先在分娩过程中需要规范的操作,防止各种产伤发生。一旦有产伤应需立即予以正确的修复,同时指导产妇在产褥期进行盆底恢复的训练,并按时随访,评估外生殖器结构和功能的恢复状况。对久治不愈的阴道炎应重视外生殖形态检查,如发现存在结构缺陷,应在感染控制后给予手术修复。还应重视菌群失调所致的阴道炎症,正确掌握抗生素的应用,调节阴道乳杆菌的比例,恢复正常的阴道微环境。
本文是孙桦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