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结核有什么症状、会传染吗?是怎么发生的?如何诊断治疗?
结核病是一个古老、而且仍然很常见的疾病。多发生于肺部,其次是骨关节、肠道和肾脏(准确地说是“泌尿系统”)。泌尿外科经常遇到以下情形: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因尿频尿急尿痛被诊为"尿路感染",走遍了很多大医院,久治不愈,有些医生说是结核(甚至糊里糊涂地用上了抗结核药),有的专家则持反对意见…,患友常为之茫然无助。
到底什么是结核病?肾结核有哪些表现?它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结核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它会传染给家人吗?怎样才能确诊?该怎样治疗?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
网上有关肾结核的文献很多,作者逐一阅读后发现大多是从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教条式的陈述、常置人于云里雾里,患友难以获益。针对上述热点话题,笔者结合自身30多年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力求通俗易懂地讲解,使患友成为解决自身困惑的专家。
一、什么是结核病
结核杆菌从呼吸道(少数从消化道、或皮肤粘膜破损处)入侵到机体后,再通过血行播散至全身,在各器官组织内形成大小不等、以结核杆菌为中心的“肉芽肿结节”。从此,人体抵抗力与结核杆菌进行斗争,这种斗争自然发展的结果为:
1.人体完胜:肉芽肿结节吸收消散、或纤维化形成大小不一的瘢痕;
2.结核杆菌大量繁殖、广泛扩散,人体死亡;
3.双方僵持,结核杆菌长期潜伏;
4.经过10年或20年甚至更长后,爆发大规模“战争”,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肉芽肿结节”变为大小不一、相互融合的脓肿,甚至导致大片组织、或整个器官“干酪样坏死”。

肾结核:切除患肾,肾表面隐约可见大小不一的脓肿。

剖开后发现:整个肾被完全破坏,代之以干酪样坏死物。
二、结核杆菌的特点
1.结核杆菌又称“结核分枝杆菌”或“结核菌”,为长条状、稍弯曲。它跟普通细菌一样是无色的,要想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就需要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叫“革兰氏染色”,因结核分枝杆菌的表面有一层不寻常的蜡状涂层,后者不受革兰氏染色的影响,需要用特殊的方法才能使其着色,该方法叫“抗酸染色”。

结核杆菌(抗酸杆菌)
2.结核分枝杆菌生长需要高水平的氧气,其所需氧分压为100~140mmHg(人体动脉血氧分压为80~100mmHg)。
3.结核杆菌生长异常缓慢,其最快分裂增殖速度为18小时一代(而大多数细菌是几分钟或几十分钟便可繁殖一代),为此,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需要2~4周才可见到长出的“菌落”。因此,按照普通细菌培养2~3天,是根本见不到“菌落”的。
4. 对普通的消炎抗生素治疗无效,需要使用专门的抗痨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而且起效慢、疗程长。
三、为什么结核病多发生于肺、脑、肾,尤其是在青壮年
这是因为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需要高水平的氧气,而在人体内,肺、脑、肾等处血供丰富,氧气相对更充足;此外,青壮年是一生中,组织内含氧份最高的年岁(此前组织生长发育,会消耗大量的氧),此时更适合于结核菌的生长。
四、肾结核有哪些表现,有传染性吗?
1. 肾内的“肉芽肿结节”变为大小不一、相互融合的脓肿时,病人通常没有症状,或者表现为低热、盗汗、腰部不适。当脓肿破溃进入肾盂、肾盂内,结核杆菌随尿流入膀胱、引起结核性膀胱炎时,才会出现明显症状。
2.结核性膀胱炎的症状: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浑浊(脓尿)。由此可见,① 病在肾、症状却在膀胱;② 出现这些症状时,肾结核已很严重;③ 上述症状也是普通膀胱炎(非特异性膀胱炎)的症状。
此时尿液中含有大量结核杆菌,故具有传染性。
3. 长时间结核性膀胱炎会导致膀胱挛缩,甚至使膀胱丧失贮尿功能,并且出现对侧肾积水。
4. 结核继续向下发展,可导致前列腺结核、输精管结核、附睾结核。表现为输精管上有串珠状结节、附睾肿大。此时,泌尿系结核终于能看得见、摸得着了。

泌尿系结核引起男生殖系结核。
五、什么是“普通膀胱炎”(非特异性膀胱炎,也称非特异性尿路感染)
该类膀胱炎很常见,多见于年轻女性,常发生于频繁性生活后(性生活时,细菌进行膀胱,如果未及时排尿,细菌在膀胱内大量繁殖,就会导致膀胱急性炎症)。
1. 病人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2. 小便化验:尿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白细胞为脓液中的细胞,代表“炎症”)。
3. 治疗:口服硝呋太尔、头孢霉素、氧氟沙星等普通抗生素2~3天即可治愈。
六、肾结核(泌尿系结核)的诊断
以下是泌尿系结核诊断的应有思路:
1. 病人通常是因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尿浑浊来医院就诊 → 医生会让其化验尿液(尿常规)→ 发现尿中有大量的红细胞和白细胞 → 诊断为:普通膀胱炎 → 给予普通抗生素治疗 → 治疗无效;
2. 此时,责任感与好奇心会促使医生让病人做“尿细菌培养+药敏试验”,以此明确到底是什么细菌作怪?
3. 三天后检验结果为:“无细菌生长”。至此,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应该想到是否为“结核”;
4. 查找尿液中有无“结核杆菌”:留24小时尿液 → 沉淀 → 留取20毫升沉渣尿液 → 离心后将沉淀涂片 → 抗酸染色。如果能找到抗酸杆菌,就基本上可以诊断为“泌尿系结核”。如果没有找到抗酸杆菌,该检查也至少要重复三次。这个检查费用低廉,但意义非凡,要想得到真实的结果,须讲究 “认真”二字!至于“结核杆菌核酸检测、DNA检测…”等高大上的检查,费用高昂,其结果往往只能作参考,不如上述抓住“抗酸杆菌”才是硬道理,来得实在。
5. 让病人脱下内裤,触摸输精管上有无串珠状结节、有无附睾结节;
6. 双肾B超、CT检查:明确肾脏是否有“结构紊乱、破坏”;
7. 静脉肾盂造影、或“同位素分肾功能检查”:判断患肾有无功能
七、肾结核(泌尿系结核)的药物治疗(抗痨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口服,1/日。2个月后将“吡嗪酰胺”改为“乙胺丁醇”(因为吡嗪酰胺抗结核虽效果好,但毒副作用大)。使用1年。如果病人有发热,则应加用肌肉注射链霉素1~2周。在结核确诊以前,切不可盲目抗痨治疗,否则“煮成半生不熟的夹生饭”就后患无穷了。
八、如果结核肾功能丧失,则应行患者手术切除。这是因为:一方面肾脏已经破坏、功能已丧失;再者,脓肾中含有大量的结核杆菌,日后身体抵抗力低时,结核杆菌就会全身播散、危及生命。在肾切除手术前,需要先抗痨治疗1周,以免术中结核扩散。
本文是王平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