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发表者:焦学龙 人已读
胃癌离我们有多远
2018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胃癌的发病率仍然高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2位,占我国所有癌症的近1/5。也就是说,全国每5个癌症患者中就有一位是胃癌患者。
中国每年大约有50万人死于胃癌,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因胃癌死亡。
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先来看一组数字:
(1)日本胃癌的5年生存率高达80%!
(2)美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70-75%!
(3)中国胃癌的5年生存率不足30%!
这种差异,是缘于各国医生的治疗水平之间的差异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下面的数据,或许能找到另外的答案。
日本:1990年以后,每年都约有600万人进行针对性的胃癌筛查;且40岁以上把胃镜作为体检的必检项目,对发现的胃癌“前期疾病”和“癌前病变”进行早期治疗。胃镜检查覆盖总人口的16.18%,覆盖胃癌高危人群的60%以上。
美国:多州把胃肠镜检查列为企业体检的必检项目。胃镜检查覆盖总人口的13.74%,覆盖胃癌高危人群的40%以上。
中国:有三级医院1300多家,二级医院近7万家,配备胃镜的医疗机构约有8万家;而每年胃镜检查人数只有约8千万人次,不到总人口的7%,农村尤其严重,不到2%!
不难推演出一个简单的逻辑:中国胃镜检查开展不够充分→未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尚未有症状的阶段)被及时诊出与治疗→出现症状再就诊时则多已非“早期”、而是“进展期”→治疗效果不佳。
弥合差距的对策:开展胃癌筛查
在自然人群中推行胃癌筛查,是实现早诊早治、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所谓“筛查”,是指没有典型的症状就做检查;而非业已出现明显症状再做检查。
哪些人该接受胃癌筛查
年龄在 40 岁以上,如果具备下列高危因素之一,属于胃癌筛查的目标人群:
1.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3. 患有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疾病;
4. 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
5.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高盐、腌制食物、吸烟、重度饮酒等)。
如果1-4条离我们有点远,那第5条离我们许多人都很近。
筛查方法
1.胃镜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2. 否定了上消化道钡餐的价值,不再推荐其用于胃癌筛查。这一点,我们在门诊工作中一直不厌其烦的宣教,因为许多就医者会要求:“能不能先做个钡餐,我不想做胃镜…”试想,胃癌在钡餐检查中都能显见了,那它得长到相当程度了!
3.常用的 CEA、CA19-9、CA72-4、CA125、CA242等 “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胃癌中的阳性率极低,因此不推荐其作为筛查方法。大家应该明白:如果胃癌已经造成“肿瘤标志物”升高了,那已经发展到相当的程度了!况且,有些类型的胃癌,即便发展到晚期,也不会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所以,肿瘤标志物不能用于胃癌的早诊与筛查。这早已是行业共识。而总有些就医者会要求:验个“全套”的肿瘤标志物…
筛查频率
如果您有前文所述的高危因素,那就40岁以后每2-3年查一次胃镜。
如果您没有前文所述的高危因素,那就40岁以后每3-5年查一次胃镜。
每年的健康查体都做胃镜,倒是大可不必的。
总之,早期发现才有机会早期治疗,治疗代价小、治疗效果好。相反,等出现了症状再检查,往往病期偏晚,则治疗代价大、治疗效果差。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癌专病门诊主诊医师简介
焦学龙,中共党员,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胃癌专病门诊主诊医师,医学博士(胃肠肿瘤外科方向),山东省高层次卫生科技人才,北京大学医学部 & 北京肿瘤医院优秀访问学者。
专注于胃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善于为晚期、复发或不可切除的胃癌病人制定综合治疗策略。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肿瘤医院访学期间,师从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季加孚教授,专门研修了胃癌的手术治疗与综合治疗。
在第十届(2015年)和第十一届(2016年)全国胃癌学术会议的“胃癌手术视频大赛”中,连续两次荣获“Sunlight Great Wall”奖项,手术技巧与质量得到国内同道的高度评价。
在第十一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上,其关于胃癌治疗的成果获得“最佳壁报奖”,并被《中华医学杂志》刊载并大力推广,惠及广大胃癌病人。
在第十二届国际胃癌大会(2017年)上,其关于胃癌治疗的成果获得国际学术委员会颁发的“Best Poster”奖项,在胃癌治疗的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了响亮的“青岛之声”。
担任《综合外科疾病临床诊治》主编,执笔胃癌手术治疗的相关章节。
胃癌专病门诊主要业务内容
胃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胃癌的早期诊断
胃癌的遗传咨询
胃癌的术前咨询
胃癌的化疗前咨询
胃癌的术后复查与随访
胃癌的化疗后复查与随访
胃癌综合治疗策略的制定
胃癌病人家庭策略的支持
执业理念
科学施治,人文施治
温度医疗,深度关怀
师以病人,治为病人
挚胃你好,肠治久安
本文是焦学龙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