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和MRI看见脑内有缺血灶时怎么办?
有很多中老年患者到医院就诊,因为各种原因检查CT或MRI,拿到结论发现说脑内有小缺血灶就开始不淡定了,以为得了脑梗死不治之症,感到十分恐慌。的确,随着形态学诊断手段的不断发展,过去不能及时看到的东西,现在已经轻而易举就发现了。对于这样的改变是否真有必要紧张害怕呢?下面就做个阐述。
国外医学研究人员早就发现,人体动脉硬化从儿童期就开始了,但是人群中普遍的动脉硬化应该从40岁以后才出现,动脉硬化的病理改变因直径大小而不同。一般大血管的硬化是以粥样改变和狭窄为主,小血管的改变则以纤维化和玻璃样变为主。小血管的变化常常先于大血管出现,所以很多人在头颈部大血管还没有改变以前脑内的部分小血管就已经开始出现病变和堵塞了。当然这种变化自然会被灵敏度较高的CT、MRI发现,使得不少患者提前知道了自己的情况。
按照现在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已经由过去笼统的分类发展为按脑血管口径大小分成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CT和MRI发现颅内有小缺血灶的改变就属于脑小血管病的范畴,我们常称为“腔隙性脑梗死”,同时属于脑小血管病的形态学变化还有脑白质脱髓鞘和微出血。腔隙性脑梗死在临床上一般是没有症状或很轻的,常常被患者忽略,所以也称为“安静性脑梗死”。最初少量的梗死灶对人体不会造成明显功能障碍,但如果梗死灶多了,虽不会造成肢体严重瘫痪,但会影响认知能力,造成“血管性痴呆”。在众多的危险因素中,年龄、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有烟酒嗜好、肥胖、不爱锻炼、生活不规律者,都是脑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发现有了小缺血灶也无需恐慌,应该首先好好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认真控制自己的原发病变。对于少量的缺血灶,可以通过上述方法进行控制,不让其进展过快就可以了,因为衰老是客观现实,谁也阻挡不了。但如果缺血灶过多,特别是与同龄人相比明显过多,则需要到医院尽快就诊服药干预,同时也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坚决纠正相关疾病和不良生活方式。具体方法在前已经有多方面表达,不再赘述。
总之,如果发现CT或MRI提示自己已经出现缺血灶改变,首先要做的是反思并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到医院就诊,及时检查治疗,过度的慌张害怕是不足取的。
本文是吕志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