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基本操作技术
发表者:黄东航 人已读
福建省立医院基本外科 黄东航 教授
对TAPP等腹腔镜手术的主要批评之一是可能会造成腹内脏器损伤。因此,安全的腹腔镜进腹是必不可少的初始步骤。进腹技术包括开放技术和封闭技术。开放法中的脐蒂(umbilical stalk)技术是腹腔镜在脐部进腹的绝佳方法。
相关解剖
脐蒂(umbilical stalk)是脐血管的纤维残余,外观似腱膜样,从白线走向脐带瘢痕(umbilical cicatrix)真皮。腹膜融合于脐蒂和白线结合点。在这个结合点,腹壁最薄,即使在极度肥胖的病人也是如此。准确辨认脐蒂与白线结合点是快速和顺利进入腹腔的关键。
技术优点
与闭合法气腹建立技术比较,开放气腹建立技术因为是直视下进腹,安全性高,可以避免腹内大血管的意外损伤。禁忌症少,对既往有腹部手术史、存在较大腹部肿块、重度肥胖等不宜用闭合法气腹建立技术的病人也适用。避免了闭合法气腹建立技术可能在腹膜前充气的弊端。成功率高,失败率仅为0.02%,失败原因主要是腹内广泛粘连。因为关闭筋膜缺损方便,可以减少戳口疝的发生。因为闭合法气腹建立由于是盲穿,许多外科医生往往会产生紧张焦虑感,开放法建立气腹则可以消除这种不适感。
与其他传统的开放气腹建立技术相比,脐蒂技术可以快速进腹,其建立气腹的时间(从切皮到腹腔镜进腹)约2~3分钟,与闭合法无明显差异。
当然,任何技术都有学习曲线,脐蒂技术要熟练应用,一般也需要经过5例左右的应用。
操作方法
方法一(视频一):
用手术刀在脐上皱褶(术者站在病人左侧)或脐下皱襞(术者站在病人右侧)做1~2.5cm长(长度根据病人肥胖程度及脐部深度调整)弧形或纵向切口,切开皮肤。
用Allis组织钳(或巾钳)提起脐上缘(或下缘)。用小直角拉钩、血管钳、剪刀紧贴脐蒂钝性分离皮下脂肪组织,直至白线。辨认脐蒂与白线结合点。在肥胖病人,脐蒂白线结合点位置可能较深,可以用巾钳(或组织钳)抓住脐蒂向上牵拉(牵拉角度45度左右,不宜超过60度,以免影响切口暴露),必要时不断向下调整组织钳位置。助手用小直角拉钩牵拉创口下缘可以帮助显露。
通过Allis组织钳(或巾钳)牵拉脐蒂向上提起腹壁。用巾钳牵拉脐蒂更为牢固。从脐蒂和白线结合点开始向下切开白线长度不超过4mm(准备插入5mm套管)或8mm(准备插入10mm套管)的切口。用中号血管钳撑开并稍扩大白线切口。
在多数情况下,撑开白线切口的血管钳会同时打开腹膜。直视腹腔。如准备插入10mm套管可以用小指尖探查,排除戳口附近粘连。
如果腹膜没打开的话,保持向前牵拉腹壁,直视下用中号闭合血管钳(不要张开)小心钝性穿破腹膜,张开血管钳撑开小孔。
偶尔,由于有增厚腹横筋膜(fascia umbilicalis,脐筋膜)的存在,无法进入腹腔,需用两把血管钳向上提起腹膜,两钳之间切开增厚的腹横筋膜及腹膜进入腹腔。
左手保持向前牵拉腹壁,右手轻柔插入不带针芯的套管。
在充气前插入摄像头观察能否看到网膜或小肠。如果能看到网膜或小肠证实进入腹腔,开始充气(10~12mmHg)。
术毕用2把组织钳夹住切开的前鞘两侧,8字缝合关闭筋膜切口。
不需要固定套管,也不会漏气,因为筋膜切口稍微小于套管直径,可以紧贴于套管。万一有漏气,可以用巾钳夹住皮肤切口或在皮肤切口缝合1-2针避免漏气。
辨认脐蒂(umbilical stalk)与白线结合点。
在脐蒂和相连的白线切开小口
张开血管钳,直视腹腔
方法二、(视频二):
用两把Allis钳夹住脐两侧并提起,在脐下做竖或横切口,长1~2.5cm,切开皮肤。两把Allis钳夹住切口皮缘,用剪刀、血管钳等钝性分离皮肤与白线之间的结缔组织,直到看到白线。用Allis钳(组织钳)夹住脐蒂并向上牵拉外翻。
然后用另一把Allis钳夹住脐蒂下方的白线,两钳间距小于1cm。清理白线周围纤维脂肪组织。当保持上提白线时,用15号刀片手术刀在两把钳之间在靠近脐蒂与白线结合点横向切开白线,长度不超过4mm(准备插入5mm套管)或8mm(准备插入10mm套管)。
用闭合的血管钳插入白线切口并且张开钳脚稍扩大切口。通常张开的血管钳会打开腹膜并进入腹腔。
假如腹膜没有穿破,可以用两把小直角拉钩插入白线切口,显露腹膜,用小血管钳刺破腹膜。血管钳在腹腔内张开,一把小直角拉钩插入腹腔。移开血管钳。
偶尔,由于有增厚腹横筋膜的存在,无法进入腹腔,需用两把血管钳向上提起腹横筋膜及腹膜,两钳之间切开腹横筋膜及腹膜进入腹腔。
插入不带针芯的套管。
在充气前插入摄像头观察能否看到网膜或小肠。如果能看到网膜或小肠证实进入腹腔,开始充气(10~12mmHg)。
本文是黄东航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