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谢俊明 人已读
如厕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生理现象,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可以将身体当中的废物和毒素都排出体内。其实如厕时候的一些现象,也是能够反应出身体的健康情况是怎么样的。如果常见的尿频、尿急、尿不尽、尿滴白等。
但不知您是否遇到,过在排尿结束之后,滴沥不尽,穿上裤子之后仍然有尿意的存在,甚至会出现“漏尿”的情况,若有,那就说明您自身的某一部分可能已经出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膀胱过度活动症(OAB)了。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中指出,膀胱过度活动症(OveractiveBladder OAB)被国际尿控学会定义为一种以尿急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没有尿路感染或其他明确的病理改变。在尿动力学上表现为逼尿肌过度活动(Detrusor Overactivity),也可为其他形式的尿道-膀胱功能障碍。OAB无明确的病因,不包括由尿路感染或其他形式的膀胱尿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
尿急(Urgency)是一种突发、强烈,且很难被延迟的排尿欲望;尿频指患者主观感觉排尿次数过于频繁,一般认为日间(waking hours)排尿小于等于七次为正常,但这一数值受到睡眠时间和饮水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夜尿指夜间(睡后到起床时间)因尿意而觉醒排尿一次以上,其原因可能为夜间多尿、睡眠障碍或OAB等;急迫性尿失禁是指与尿急相伴随、或尿急后立即出现的尿失禁现象。
OAB为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一部分,OAB仅为储尿期症状,而LUTS即包括储尿期症状,也包括排尿期症状和排尿后症状。根据2011年发表的数据,中国OAB的总体患病率为6.0%,其中男性患病率5.9%,女性患病为6.0%。
OAB整体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明显增高,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OAB的患病率相近。18-40岁人群OAB的患病率为1.1%,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1%,女性的患病率为1.0%。41岁及以上人群OAB的患病率为11.3%,其中男性患病率为10.9%,女性患病率为11.8%。
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身高体脂肪健康指数(BMI)偏高与膀胱过度活动证(OAB)患病相关,女性绝经、经阴道分娩、多次分娩增加OAB的患病率,0AB会对患者的生活质最产生明显的困扰。
OAB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可能存在以下发病机制:
1、神经源性学说:中枢神经外周神经尤其是膀胱传入神经的异常都可以导致0AB症状;
2、肌源性学说:逼尿肌平滑肌细胞的自发性收缩和肌细胞间冲动传递增强均动可以诱发逼尿肌不自主收缩,产生OAB症状。
另外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0AB症状的发生,如炎症膀胱出口梗阻高龄精神疾患 (抑郁、焦虑等)等。
针对怀疑自身有膀胱过度活动证的患者,可进行如下的刷选性检查:
1、病史:
典型症状: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及严重程度(排尿日记评估);
注:排尿日记的内容包括:姓名/日期;
相关症状:相关症状:排尿困难、尿失禁、性功能、肢体运动及排表状况等;
相关病史: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及治疗史;月经、生育、妇科疾病及治疗史;其他盆腔脏器疾病及治疗史;神经系统疾病及治疗史。
2、体检:
一般体格检查;
特殊特格检查:泌尿及男科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女性生殖系统。
3、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尿常规);
4、泌尿外科特殊检查:
尿流率、泌尿系超声(包括剩余尿测定)
若检查结果未发现明确病因即可诊断为OAB,针对可疑或伴有其他病变的可进行选择性检查:
1、病原学检查:炎症;
2、细胞学检查:肿瘤;
3、尿路影像学检查,泌尿系内腔镜:其他。
4、侵入性尿动力学检查
目的:确定有无下尿路梗阻,评价逼尿肌功能
指征:尿流率减低或剩余尿增多;首选治疗失败或出现尿储留;在任何侵袭性治疗前:对筛选检查中发现的下尿路功能障碍需进一步评估。
选择项目:膀胱压力测定;压力-流率测定等。
5、其他:尿培养、血生化、血清PSA(男性40岁以上)
OAB的诊治原则大致可分为两类:首选治疗和可选治疗。
首选治疗:
一、行为训练
1、膀胱训练
1-1、延迟排尿,逐渐使每次排尿量大于300ml
治疗原理:重新学习和掌握控制排尿的技能;打断精神因素的恶性循环;降低膀胱的敏感性。
禁忌症:低顺应性膀胱,充盈期末逼尿肌压大于40cmH2O。
要求:切实按计划实施治疗。
配合措施:充分的思想工作;排尿日记。
1-2、定时排尿
目的:检查尿失禁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适应症:尿失禁严重,且难以控制着。
禁忌症:伴有严重的尿频。
2、生物反馈治疗
3、盆底肌训练
4、其他行为治疗:催眠疗法
二、药物治疗
1、一线药物:托特罗定;曲司氯铵;索丽那新。
原理:拮抗M受体,抑制逼尿肌收缩,改善膀胱感觉功能及抑制逼尿肌不稳定收缩可能;对膀胱的高选择性作用。
2、问题:疗效有待提高;器官选择性作用还有待研究,还应进行剂型的给药途径改进。
3、其他:其他M受体拮抗剂(奥昔布宁、丙哌唯林、普鲁本辛等);镇静、抗焦虑药(丙咪嗪、多虑平、安定等);钙通道阻断剂(异博停、心痛定);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消炎痛)。
三、改变首选治疗的指征
无效;
患者不能检查治疗或要求更换治疗方法;
出现或可能出现不能耐受的副作用;
治疗过程中尿流率明显下降或剩余尿量明显增多。
可选治疗:
1、A型肉毒毒素膀胱逼尿肌多点注射:严重的逼尿肌不稳定;
2、膀胱灌注RTX(resiniferatoxin)、透明质酸酶、辣椒辣素:严重的膀胱感觉过敏者;
3、神经调节:骶神经电调节治疗,对部分顽固的尿频尿频及急迫性尿失禁;
4、外科手术
手术指诊:仅适用于严重低顺应性膀胱、膀胱容量过小,且危害上尿路功能,经其他治疗无效者。
手术方法:逼尿肌横断书、自体膀胱扩大术、肠道膀胱扩大术、尿流改道术。
合并用药的指导原则:
1、膀胱训练+药物治疗:更易为患者接受
2、一线药物+其他药物:
对有明显神经衰弱、睡眠差及夜间尿频较重者:镇静抗焦虑药物;
对绝经后患者:女性激素;
对合并有轻度BOO:α受体阻滞剂;
对症状重,尤其合并有显著逼尿肌不稳定者:1-2中不同治疗机理的逼尿肌收缩抑制剂;
小剂量开始用药,逐渐加量直到出现疗效或副作用;
持续用药2周后评估疗效;
3、A性肉毒毒素、RTX:仅在症状重、其他治疗效果不佳时考虑使用。
其他疾病中有关OAB症状的诊治原则
一、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1、常见病因:BPH,女性膀胱颈梗阻
2、最大尿流率<15ml>50ml
3、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及压力-流率测定,确定有无BOO、BOO的程度,以及逼尿肌功能。
4、治疗原则
针对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
逼尿肌收缩力正常或增强者可适当辅助使用抗OAB的治疗。
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慎用抗OAB治疗。
梗阻解除后OAB仍未缓解者进一步检查,治疗按OAB处理。
二、神经源性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1、常见病因:脑卒中、脊髓损伤和帕金森病。
2、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
能自主排尿并希望维持自主排尿者:无下尿路梗阻者参照以上OAB治疗原则;有梗阻者按BOO诊治原则;
对不能自主排尿这,按OAB治疗,以缓解症状。
三、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1、筛选检查:病史和压力诱发试验提示;生育前后和绝经前后控尿功能出现明显变化;女性盆腔脏器脱垂
2、选择性检查:确定是否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确定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程度:
体检:膀胱颈抬举试验和棉签试验;
尿动力学检查:膀胱测压,腹压漏尿点压或尿道压力描记;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关闭情况、下移或活动情况。
3、治疗原则
以OAB为主要症状者首选抗OAB治疗;
OAB解除后,压力性尿失禁仍严重者,采用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的相关治疗。
四、逼尿肌收缩力受损患者的OAB诊治原则
1、筛选检查:排尿困难症状;存在明显影响逼尿肌功能的疾病,如糖尿病和脑卒中;有逼尿肌功能可能受损的指征,如肛门括约肌松弛和会阴部感觉明显减退等;最大尿流率<15ml/s;排尿困难严重,尿流率明显减低或有大量剩余尿,但前列腺不增生者。
2、选择性检查诊断标准
压力-流率测定提示低压-低流;无膀胱出口梗阻
3、一线治疗
排尿训练,定时排尿;在检测剩余尿基础上适当使用抗OAB药物;辅助腹压排尿;必要时采用间歇导尿;可加用受体阻断剂,降低膀胱出口阻力。
4、二线治疗
骶神经电调节治疗;暂时性或永久性尿流改道
5、其他
急、慢性泌尿系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感染
急、慢性前列腺炎
泌尿系肿瘤
膀胱结石
膀胱及前列腺手术后膀胱痉挛
上述膀胱局部病变不成为OAB,但在控制和解除膀胱局部病变后,仍可使用本原则指导治疗,以缓解OAB症状。
当身体出现这类疾病的时候,就应该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并按照医生的指令进行就医,不必对这种症状感到不好意思,导致延缓病情治疗哦。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19-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