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统失调与多动症的表现及预防
赛鸥公益 赛鸥公益 前天
感统失调与多动症的表现及预防

感统失调的表现
1、前庭平衡功能失常:
表现为好动不安,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专心,爱做小动作,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容易与人冲突,调皮任性,爱挑剔,很难与其他人同乐,也很难与别人分享玩具和食物,不能考虑别人的需要,还可能出现语言发展迟缓语言表达困难说话迟。
2、视觉感不良:
表现是无法流利的阅读,经常出现跳读或漏读,多字少字。写字偏旁部首颠倒,甚至不识字,学了就忘,不会做计算,常抄错题抄漏题等。
3、触觉过分敏感:
表现为紧张孤僻不合群,害怕陌生的坏境,咬指甲爱哭,爱玩弄生殖器,过分依恋父母,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或过分紧张爱惹别人,偏食或暴饮暴食脾气暴躁。
4、听觉感不良:
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丢三落四,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布置的作业等。
5、本体感失调:
表现为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语言表现能力极差。
6、动作协调不良:
表现为平衡能力差。走路容易摔倒,经常出现摔伤,不能像其他孩子那样会翻滚、汽车跳绳和排球。手工能力差、精细动作差等。

多动症的表现
1、经常出现手脚多动或在座位上扭转不停,难以完成某件事。
2、做作业或游戏时,注意力不能持续集中,经常干扰其他孩子。
3、平时讲话过多,他人讲话时,经常插话或被他打断,别人和他讲话时,经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4、对提问经常出现反应迟钝。
5、难以排除对立情绪,理解困难,经常不能完成作业。
6、在学校或家中经常丢失必需品,如丢失玩具、笔、书和作业本等。
7、经常出现冒险性行为而不顾后果,如盲目在大街上奔跑。
感统失调预防多动症如何预防感统失调在家中可进行的活动,多和孩子亲近,一起玩,一起遊戏,不但增近亲子关系,还可帮助孩子有均衡的发展,减少问题的发生。
一、室内活动:
1.利用摇篮,或抱着婴儿,轻轻摇晃。
2.经常让婴儿有趴着、抬起头的机会。
3.多抱抱孩子、爱抚他的身体四肢。
4.利用换尿布的时候,帮他手脚做作屈伸的运动。
5.揹他,练习平衡。
6.给予爬行、钻洞等探索的机会,锻炼腰和手的力量。
7.和他玩挠痒的游戏。
8.洗澡后用毛巾擦干时多摩擦身体一会。
9.用大毛巾或床单把他包在裡面,爸妈各拉一头,再左右轻摇动。
10.陪他玩积木。
二、户外活动:
1.玩水、玩沙。
2.在草地、或较柔软的PU跑道上跑、跳、滚、翻筋斗、玩球。
3.荡秋千、翘翘板、旋转地球、攀爬架、平衡木、滑梯、球池等。
4.骑三轮脚踏车。
5.多爬楼梯,少乘电梯。
上述活动可促进儿童神经肌肉和骨骼的成长外,还能增加肌肉关节的运动觉,建立自我身体的形象,和认识生活的环境。
一般来说3-12岁是“感觉统合失调症”最佳治疗时间。通过专业测评,诊断孩子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然后制定相应的训练课程,通过一些特殊研制的教具,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参与,一般经过1-3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取得明显的效果。

多动症的预防措施
以下几点预防措施,供作参考:
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配偶的选择,要尽量注意有无癫痫病、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适龄结婚,勿早婚,早孕,也勿过于晚婚,晚孕,避免婴儿先天不足。
为了避免产伤,减少脑损伤的可能,应尽量自然顺产,因为临床中发现,多动症患儿中剖腹产者比例较高。
孕妇应注意陶冶性情,保持心情愉快,精神安宁,谨避寒暑,预防疾病,慎用药物。
创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童年,切勿盲目望子成龙,剥夺孩子欢乐的童年,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创伤。注意合理营养,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偏食、不挑食,保证充足的睡眠。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止疾病的发生。尽量避免让孩子玩含铅的漆制玩具,尤其不能将这类玩具含在口中。不要让孩子长期食用方便面类食品、涮羊肉、烤羊肉串等。孩子每日应饮用充足的水,不能用饮料代替水喝,经常并多吃含水和维生素多的天然食品不失为预防或缓解本病的上策。
申明:
稿件来源于平台原创或网络转载,用于志愿者交流学习使用,若涉及版权,或版权人不愿意在本平台刊载,请与小编联系,小编收到信息后会在24小时内处理。
赛鸥公益.
感统训练志愿者服务中心
Saiouv

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杭州市下城区赛鸥青少年感统训练公益服务中心是由杭州市下城区卫健局,共青团杭州市下城区委员会、杭州市下城区残联、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联合成立,致力于关心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公益组织。指定杭州复旦儿童医院作为杭州市下城区赛鸥青少年感统训练公益服务中心唯一训练机构,通过招募社会爱心人士,组建志愿者队伍。开展师资培训,培训志愿者感觉统合训练教学技能,志愿者们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进行感觉统合训练培训健康讲座,普及感统训练知识方法,开展青少年感统训练公益服务项目,"赛鸥复旦儿童关爱基金”公益援助活动正在孩子们提供精准帮扶。
by 赛鸥公益

本文是姜志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