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板脚或扁平足是怎么一回事?(摘自上海一院骨科王传舜博士)
足踝外科医生看病,主要就是看脚,需要患者脱去鞋袜,卷起裤腿,光着脚丫子站地上,左看看右瞄瞄,前面瞅瞅后头瞧瞧。有些时候,我会告诉他们:“你是平脚板哦,你之前晓得伐?”然后,他们常常会诧异地问我:”真哒?我以前都不知道哎,这下该怎么办啊?“”别着急,请让我一步步来为您讲解。“
什么是平脚板?
平脚板(Flat Feet)是一个俗称,学术一点的话,应该叫做扁平足(Pes Planus)。为了适应双足直立行走,人类足部的内侧进化出足弓(Arch of the Foot),当足弓塌陷变平,足部的内侧完全或者大部分与地面接触,这样的状态便称之为扁平足。
扁平足怎么来的?
扁平足可以是先天发育形成的,也有可能是后天逐渐发展而来的。婴幼儿时期,足弓尚未发育,所以小朋友们的脚丫子基本都是平平的。大约在6岁左右,足弓开始发育,9到10岁左右基本定形,这阶段出现的扁平足往往与先天发育有关。有些成年人在他们的青少年时期足弓发育正常,但随着年龄增长,足弓逐渐塌陷,这一类扁平足称为成人获得性平足(Adult Acquired Flat Foot)。此外,足踝部位的外伤也可以造成创伤后扁平足,但相对较少。
扁平足是一种病吗?
扁平足是一种偏离正常范围的结构状态,可以理解为畸形(Deformity),但不一定就是病。很多扁平足的运动爱好者,一直到五六十岁还一直活跃在运动场上,打篮球、跑马拉松,不亦乐乎。
当扁平足畸形引起疼痛、易疲劳等一系列症状,导致行走或者运动障碍的时候,才成为一种疾病,称为平足症。
平足症有哪些表现?
平足症最先出现的症状往往在足踝部的内侧,这是因为扁平足除了足弓塌陷,还会伴有脚跟(后足,Hindfoot)的外翻,导致内侧的结构承受过多的张力。久而久之,位于内侧的胫后肌腱(Posterior Tibial Tendon)出现劳损并引起疼痛;另外,一些人原本存在副舟骨(Accessory Navicular Bone),这时候也会出现副舟骨的疼痛。随着病情进展,会慢慢发生中足关节炎(足背中央区域的疼痛)与距下关节炎(脚跟周围的疼痛),罹患足底筋膜炎与应力性骨折的几率也大大增加。特别严重的畸形,跟骨与腓骨在外侧发生撞击,导致外侧的疼痛症状。平足症甚至还会自下而上影响膝、髋关节以及腰椎,引起不适。
平足症该如何治疗?
早期可以通过休息、理疗、药物对症等处理,日常还可以做一些足部的保健练习(本文最后会附上一些简单的训练动作图示)。对于可复性的柔性平足,还可以佩戴足弓垫(Arch Support)调整足踝部的受力分布,减少内侧结构的负担,改善功能。当保守治疗无效,功能受到影响的时候,就要考虑手术治疗了,尤其是那些不可复的僵硬性平足,往往更多地需要手术处理。
总结
扁平足是一种偏离正常范围的结构状态,变现为足弓塌陷变平,站立时足部的内侧完全或者大部分与地面接触。没有症状的扁平足可以继续观察,不需要特别处理;如果存在扁平足且出现不适症状,影响生活及运动,请尽早咨询专业的足踝外科医生。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